講到這裏,羅伯特微笑著對孩子們說:“我想你們已經猜到了,那個男孩就是我!現在你們正坐在我的200英畝的牧場中心,4 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裏。我至今保存著那篇學生時代的作文,我將它用畫框裝起來,掛在壁爐上麵。”
羅伯特沒有接受老師的意見,所以他排除了“f”的幹擾,堅持自己的想法,最終實現了夢想。可見,別人的態度本身並沒有力量,除非你在心理上已經接受了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因為別人一時的態度和議論而迷失自己,改變自己。隻有這樣,才能走出“別人的態度”的陰影,走屬於自己的路。
學會將壓力轉變為動力
隨著世界變化節奏的加快,每個人都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生存壓力。學生時代有考試、升學的壓力,工作以後為了在社會上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空間,壓力又撲麵而來:就業失業、結婚離婚、榮譽恥辱,以及處處昭示的“憂患意識”和不絕於耳的“優勝劣汰”……社會位置的選取與被接受的程度;新觀念的價值取向帶來的不適應;改革中不斷變化帶來的不穩定的恐慌;財富與權利的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人們所信仰的神話的崩潰;人際關係的矛盾形成的緊張;還有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等,都使人麵臨挑戰,也就是遭遇壓力。
麵對壓力,我們應該怎麼做?是精神萎靡,畏縮不前?還是笑臉相迎,化壓力為動力?這是個勇士與懦夫之間的抉擇。
軟綿綿、黑糊糊的石墨在十萬個大氣壓作用下,能夠變成光燦耀眼的鑽石,那麼人可不可以在“不能承受之重”的壓力下奮勇向前,取得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曆史上不乏其人。
1597年,年輕的開普勒寫成《神秘的宇宙》一書,並設計了一個有趣的、由許多有規則的幾何形體構成的宇宙模型。
但是,在那個宗教神權盛行、科學卑微的年代,他遭到了天主教的辱罵、威嚇和迫害,孤立無援的境地讓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宗教裁判所也極力攻擊這個哥白尼的信徒,把他的著作視為“異端邪說”,列為禁書,予以銷毀,甚至威脅要處死這個異教徒。
麵對貧困、疾病、教會的迫害等重重壓力,開普勒不僅沒有倒下,相反地,他把壓力當成了一種動力,在科學事業的天地裏勇敢地拚搏,終於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為後人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開普勒將那份巨大的壓力轉化成了他向科學頂峰進軍的不竭動力,正是這種動力鼓舞著他不斷向上,直至得到科學與真理的桂冠。
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活動中都有壓力,在壓力麵前,沒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我們喜歡與否,壓力每天都會陪伴著我們,如果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生存下去,那麼學會變壓力為動力就是一種必備的生存之道。
既然壓力不可避免,我們就不妨時時讓自己處於一種壓力狀態下,去感受生存的殘酷、競爭的激烈,挺身麵對壓力,用自己的努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像積壓的火山終於噴發一樣,爆發出耀眼的輝煌。
變壓力為動力還要求我們追求“更好”但不崇拜“最好”,有些人總喜歡拿自己跟這個比,跟那個比,比來比去就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即使拚了命地追趕,也仍是力不能及。久而久之,壓力越來越大,以致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因為無法時時刻刻做到“最好”,結果被別人拋在後邊的時候越來越多,感受到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