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編輯得到了提示,紛紛根據《血字研究》裏的細節推測起了《血字研究》作者的國籍,不過他們推測的範圍都停留在歐洲,史密斯聽了一直在搖頭,這表示他們所給出的答案沒一個正確。
猜了半天都沒有結果,一名年輕的編輯有些沉不住氣了,他站起來說到:“史密斯先生,我們推測了歐洲大半的國家,您都說不對,到底是作者是哪個國家的人?您就告訴我們吧!”
“你們也不猜了嗎?”史密斯朝眾人問到。
“不猜了,作品裏的有用信息我們都分析過了,結合這些信息推測出作者的國籍您都說不對,所以第一章應該沒有有關作者國籍的提示,我們這麼猜下去也不會對的,您直接告訴我們答案吧!”女編輯說到。
史密斯點點頭說到:“那我就公布答案了,大家聽了可不要太驚訝。這部作品的作者其實是——華夏人。”
“華夏人!這怎麼可能?華夏人的文化和我們有很大的差異,翻譯過來的文字有種晦澀難懂的感覺,這部作品明顯就是我們這邊的文風,史密斯先生您會不會搞錯了?”絡腮胡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質疑。
“作者的確是華夏人,我親自從華夏那邊接受的傳真。”琳達說到。
比起經常惡作劇的史密斯,琳達的話眾人顯然更願意相信,在得到琳達的肯定以後眾人基本相信了《血字研究》的作者來自華夏。
“真讓人難以置信,華夏人居然能寫出這麼貼合我們文風的作品。”
“的確,這種情況我也是第一次見。史密斯先生,我建議《血字研究》我們應該著重宣傳一下,這部作品對我們開拓華夏市場,培養華夏那天的優秀推理作者有很大的好處。”
史密斯搖搖頭:“我覺得還是先保守一點,不要著急投入資源,這部作品看起來是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看到的隻是他的開頭,不能肯定他後續的質量,如果他的後續很糟糕我們的錢就等於扔到了太平洋裏。
所以還是先把《血字研究》和其他作品一樣刊登在《et》上,看看作者在後續征文中拿出來的稿件質量如何在做決定吧!”
總部的其他人就史密斯的觀點展開了討論,幾分鍾後大家達成了共識,同意按史密斯說的辦。
幾天後,也就是2014年7月7日,最新一期的《et》雜誌發布了,這一期雜誌刊登的是最後一批征文比賽中被選中的作品。
厚厚的雜誌,刊登著25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的推理作品,《血字研究》在這本雜誌的倒數第二篇。
《et》的最新版因為翻譯的緣故,到國內一般是發布當天的晚上,如果內容多一些的話,會拖到第二天。
所以江晨並不知道《血字研究》已經被《et》選中刊登出來了,此時的他正在為開學時候需要準備的“裝備”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