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為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歉
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於腦後。父母如果在做錯事後總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別人的甜味。
“羅賓斯,我和你講了許多次要守時守約,否則會浪費別人的時間,也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這樣認為嗎?”
“的確不好,不過,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父親有些生氣了:“怎麼能說沒什麼大不了呢?你養成這樣的毛病,長大會怎麼樣呢?還有誰會信任你呢?”
看見父親生氣,羅賓斯也有些沉不住氣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過得很不錯嗎?沒見你有什麼麻煩呀?”
“你是什麼意思?”父親沒想到話題會轉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記了,好幾次你答應來參加我們學校的活動,我都告訴老師你會來,你卻到活動結束了都不見人影。”
“那是因為我臨時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動也不是一定非參加不可的……”父親注意到兒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譏諷的表情,尷尬地停住了。
接著他說:“羅賓斯,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你造成的影響,我當時的確有急事不能來,但我應當事先或事後向你解釋一下,甚至去向你的老師解釋,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諒我嗎?”
羅賓斯有些感動:“沒關係,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聲招呼就可以了。”
“你們下一次家長座談是什麼時間?我一定把工作安排開。當然如有意外我會和你聯係,好嗎?”
“謝謝!”
父母就是孩子行為的榜樣,當然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也會犯錯。當父母對孩子犯錯時,及時真誠地道歉是至關重要的,看看你能做到以下幾點嗎?
犯了錯誤,雖然是不太嚴重的錯誤,事後也一定要向孩子道歉。
答應了孩子的事情若做不到,則馬上向孩子說明原因,得到孩子的諒解。
道歉時,態度鄭重、真誠。
不少父母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與“威信”,因此不願意在孩子麵前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比如: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誤導了孩子,還給自己護短,不當回事兒。這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次數多了,父母就會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說教育了。
實際上,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說的永遠正確,但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也會置之腦後。父母如果在做錯事後總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別人的甜味。比如當孩子“闖禍”後一些父母由於一時衝動,往往會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過重的批評或懲罰,事後又往往會後悔。這時,倘若父母能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補救自己的“過失”,就能引導孩子更好地發展。
被稱為“西班牙王國上空的一顆光輝燦爛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長,就說明了這一點。卡哈小時候調皮得很,13歲時用所學的知識造了門“真”的大炮,把鄰居家的孩子打傷了,闖了大禍,被罰款和拘留。當他從拘留所出來後,身為大學教授的父親把這個“頑童”著實訓斥了一頓,並責令他停止學業,學補鞋子。後來,父親越來越覺得這樣的處罰過於嚴厲,孩子闖了禍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廢食。一年後,父親上補鞋鋪接回了卡哈,摟著孩子深情地說:“爸爸做得不對,向你道歉。我不該因為你闖了一次禍就中斷你的學業。從現在起,你就在我身邊學習吧,你會有出息的。”從此卡哈潛心學習骨骼學,終於成為舉世矚目的神經組織學家,並榮獲了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