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講 博采創新治疑難
——張學文疑難雜症醫案理法方藥思路評述
張學文,1935年生,男,陝西漢中人。陝西中醫學院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其祖父和父親都是陝南名醫,幼年即在嚴父的指導下,背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湯頭歌訣》等及四大經典著作。14歲隨父行醫,18歲時在原南鄭縣中醫統考中以優異的成績出師,獨立懸壺。1956年考入"漢中中醫進修班",2年後複考入陝西省中醫進修學校(陝西中醫學院前身)中醫師資班學習,畢業時以優異成績留校任教。翌年又參加衛生部委托南京中醫學院舉辦的"全國首屆溫病師資班",跟隨全國著名內科專家孟樹江教授進一步深造,使臨證水平(特別是治急症與疑難病)有極大提高。
自出師之日起,他就隨時將學習心得與臨證感悟錄之於筆端,50多年中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所著《張學文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醫學求索集》《疑難病證治》及《中風病》等10餘部醫書。其在中醫急症、中醫腦病和溫病、化瘀祛痰法治療疑難頑症等諸多領域都總結出了一整套獨創的理、法、方、藥理論,以"顱腦水瘀論"尤為著名。他在突破傳統瘀血學說前提下,又將瘀與水、熱、毒作為腦病的四大因機,開辟了中醫治療腦病的新途徑。他的20餘項科研成果分別獲院級、省級和衛生部科技成果獎。榮任國家科技部"十一五"攻關重點--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研究課題的16名傳承導師之一;並獲"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優秀指導老師";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後培育出薑良鐸(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周永學(陝西中醫學院院長)等30多位研究生,均已成為享譽全國、聞名海外的中醫藥專家。退休後還為廣東、浙江、陝西諸省帶教高級學徒7人,並不顧古稀高齡,奔波於全國各地講學、診病,傳播中醫急證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2009年被評為最年輕的首屆國醫大師。
拜讀國醫大師張學文先生大作《疑難病證治》,獲益殊深。其對疑難病證基本概念的闡發,明晰透徹,言簡意賅;其所附醫案,豐富多彩,證治一貫,啟迪心智。茲擷要如下。
一、疑難病證理論闡微
張師認為疑難病證至今尚無統一、確切的定義,但大體可解釋為"症狀紛雜、證候疑似、辨證不易、診斷難明、療效不佳"的一大類病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指出了疑難病證之所以診斷難明、治療乏效,關鍵是人類的認識水平有限,尚未掌握其診療技術。明代大醫家張景嶽論述到:"醫不貴能愈病,而貴能愈難病……,病之難也,非常醫所能療。"指出了疑難病證的辨治是衡量一個醫生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張師長期致力於疑難病證的現代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臨床成就與理論創獲。他認為,疑難病證主要指中醫範疇內的疾病而言,除難治外,還有難於辨證和診斷之意,但不少疑難病證還是可辨可治的,隻是受到個人臨床經驗、整體醫療水平的製約而已。同時指出,現代難治病,是一個新概念,其診斷並不難,難在世界公認沒有好療法或療效不佳。因此,中醫疑難病證與西醫難治病的概念大相徑庭,不應混淆。
二、疑難病證治案鑒賞
案1 中風(高血壓,腦梗死)
王男,63歲,西安市飲食公司幹部。1993年4月10日初診。患者因左半身麻木3個月,在西安某醫院住院治療1個月。診斷為"腦梗死""頸椎病""高血壓",經西藥治療有改善而半身麻木不除。刻診:左半身麻木、無力,神疲氣短,頭部麻木,頸項不舒,精神差,記憶力減退,語言不利,左手功能差,握力弱,納食可,舌質淡,苔薄,脈弦緩。辨證:氣虛血瘀絡阻,腎虧風動痰生。治法:補氣活血,益腎息風,兼化痰濁。處方:炙黃芪30克,丹參、生山楂、路路通、桑寄生、川牛膝各15克,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天麻、遠誌、天竺黃各10克,水蛭5克,6劑。
6月6日二診:上方服用近2個月,麻木消失,氣短乏力改善,半身功能無障礙。唯頸椎病症狀仍在。故仍以上方去天竺黃、遠誌,加伸筋草15克,葛根、太子參各12克。
10月16日三診,患者斷續服藥數十劑訴諸症已愈。囑其注意生活起居,常服清腦通絡片或丹參片,以預防再發。
原按:此案之治以補陽還五湯為基礎,補元氣通瘀阻,補氣以活血而不傷正氣;加丹參、生山楂、水蛭、路路通,以加強活血化瘀通絡之力;桑寄生、川牛膝補益肝腎;天麻、遠誌、天竺黃化痰祛風。一方中具有補氣、養血、活血、益腎、化痰、祛風等多種功能,用藥棄重劑而求平穩,堅持服藥而無燥化傷陰之弊,故曆經半年而終獲良效。
評述:張老所用補陽還五湯係近現代臨床常用治中風之方。需要指出,使用本方的宜忌當進一步明確,如體屬陽盛燥熱而有血溢脈外傾向者當慎用,必求方證的對,方體相應。其次,融彙治"氣、血、風、痰、腎"多法於一方,似嫌過於龐雜而力難專達。
案2 腦血栓形成
王男,63歲,農民。1975年6月28日以左半身癱瘓7天就診。患者頭昏暈,麵部發熱發麻,肢體沉重,痿軟無力,舌強語蹇,右側肢體不能自主運動。血壓140/90mmHg,心肺未見異常。患側肢體輕度腫脹,舌暗苔薄白,舌下靜脈明顯曲張,脈沉弦細。西醫診斷"腦血栓形成"。辨證為風中經絡,氣虛血瘀。治法:益氣活血,化痰通絡。處方:炙黃芪、丹參各30克,川牛膝12克,鉤藤(後下)、絲瓜絡、茯苓、山楂各12克,赤芍、地龍、桃仁、紅花、僵蠶、天麻、菖蒲、當歸各10克,3劑,水煎服。後又加入膽南星10克,竹瀝1匙,服6劑。
服9劑後,肢體已能運動。繼用上方稍加化裁,至同年7月28日,諸症大減,手腫消退,可獨立行走,脈象和緩。至11月隨訪時,患側肢體功能恢複,行走無障礙,唯手指感覺稍遲鈍,可做家務勞動。後處以益腎健脾之劑以鞏固療效。
原按:此病屬中風中經絡之證,以氣虛血瘀、痰濕阻滯、兼有肝風為主要病機,故始終以活血益氣、化痰通絡、開竅息風為主法。由於病情出入不大,始終守方服用,終獲良效。臨床實踐證明,對腦血栓形成這種病情變化不大的病人,隻要辨證準確,一定要堅持守方,不可因其短期無效而改弦易轍。其次,要及時治療,一般對發病在3個月以內甚或半年之內的病人效果較好,若超過1年以上,治愈甚為困難。
評述:同為中風之病,證型有別,治遂不同。前案為氣虛血瘀,腎虧生痰,治以補氣活血,益腎化痰;本案係氣虛血瘀,風中經絡,兩者同中有異,治法相殊,雖仍用補陽還五湯,但卻伍天麻鉤藤飲及活血化痰的丹參、山楂、川牛膝、茯苓、僵蠶、菖蒲等,方證相合,數劑效顯。張師指出,"對腦血栓形成這種病情變化不大的病人,隻要辨證準確,一定要堅持守方,不可因短期無效而改弦易轍。"可謂經驗之談,值得後學牢記。張師在書中將中風病證概括為"四期(先兆期、急性發作期、恢複期、後遺症期)六證(肝熱血瘀、痰瘀阻竅、瘀熱腑實、氣虛血瘀、顱腦水瘀、腎虛血瘀)",簡明扼要,極具實用價值。
名中醫汪履秋認為:"(中風)中髒開竅為先,火盛通腑為要,化痰要貫穿始終,治風首當治血,中氣尤需調氣。”堪稱點睛之言,願吾輩深刻領悟,並驗於臨床。
案3 高顱壓綜合征
裴男,18歲,學生。患者以發作性神誌不清、四肢抽搐伴頭昏痛5月餘為主訴,門診以"高顱壓綜合征"收入住院。患者於5個月前上課時,突發頭痛,繼之神誌不清,四肢抽搐,昏仆於地。急送到本地區傳染病院,查腦電圖示中度異常改變,經治20餘日未效(診斷不詳)。轉某醫院按"高顱壓綜合征"予以脫水劑降顱壓及激素類藥物住院治療3個月,昏迷及抽搐暫止,但頭目脹痛仍劇,伴頭昏惡心,倦困乏力。遂轉來我院求治。入院查體:一般可,神誌清,精神差,呈向心性肥胖。頭顱發育正常,眼球活動自如,雙瞳孔等大等圓約2.5mm,對光反射存在,頸軟。神經係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頭顱CT示:雙側額頂區低密度陰影斑約1.0cm×3.6cm。MRI示:右額葉前部呈炎性病變。腦電圖示:中度異常。腦脊液常規檢查示:清亮,透明,細胞計數15個,蛋白(-),糖(+),壓力420mmH2O,眼底檢查示:雙視網膜動脈痙攣、水腫。中醫四診所見:頭目脹痛,頭重昏蒙,惡心欲嘔,視物昏花,身困納呆,麵白虛胖。舌體胖大,邊有齒印、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數。
辨證為顱腦水瘀證,治以腦竅通口服液為主(為通竅活血利水方,稍事加減精製而成),以醒腦通竅,化瘀利水,每次1支(10ml)口服,日3次。43天後,頭目脹痛及昏視惡心消失,精神轉佳,虛胖減輕,苔轉薄白,脈沉細。複查腦電圖正常:腦脊液常規示:清亮,透明,細胞計數5個,蛋白質(-),糖(+),壓力200mmH2O;眼底示:視網膜動脈痙攣,水腫消失。遂按臨床基本痊愈出院。囑帶腦竅通口服液15盒,續服以鞏固療效。1年後隨訪,繼用藥後諸症再未發作,已恢複正常學習。
案4 腦外傷綜合征
謝男,36歲,農民。患者於3周前從20米高的橋上摔下,當即昏迷,頭身多處受傷。被急送當地醫院,按"腦挫裂傷"經用脫水劑降顱壓、抗感染等措施施救,5日後蘇醒,卻出現失語、反應遲鈍、右側肢體運動失靈伴二便失禁等症。住院2周餘,病無改善,回家調養。家人邀張師診視。診見精神呆滯,失語,口舌偏,口角流涎,右側半身不遂且手足腫脹,二便自遺,舌體胖,質紫暗,脈弦滑。遂斷為顱腦水瘀證,予益母草30克,丹參、茯苓各20克,川牛膝15克,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炮山甲、石菖蒲各12克,三七粉3克(衝服),水蛭粉1克,麝香0.1克(衝服),水煎服,14劑。服10劑後,語言漸出,神情靈活,右側肢體亦可抬動,時能示意欲排解小便。並訴頭目脹痛,視物昏花且視歧,舌體仍胖質紫暗,苔薄白,弦滑之脈象已稍減。守前方加減,連續服藥3個月後體力漸複,諸證漸去,10餘年來仍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
評述:上例為不明原因之抽搐、神誌改變病人,從發病經過、輔助檢查結果與治療轉歸分析,應考慮為"病毒性腦炎"可能性大,張師辨為"顱腦水瘀證",頗具新意,此說中西醫都易於接受。筆者認為,辨證時若能夠同時辨明西醫之病,二者互參,統一施治,無疑堪稱上策,但若無法確立西醫之病名,亦並不妨礙辨證。診斷任何疾病都應該做到辨證"不昧於病而又不惑於病",這是當代臨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張師自擬腦竅通口服液:丹參、益母草各30克,茯苓15~24克,桃仁、紅花、川牛膝各10~15克,川芎、赤芍各10~12克,麝香0.1~0.15克(缺麝香時可用白芷10~20克,冰片0.1~0.15克代替),精製而成。治療月餘,諸症消失,輔助檢查恢複正常,鞏固治療一段時間而愈。本例係確診為"腦外傷"後遺性失語、半身不遂、二便失禁之"顱腦水瘀證",二者病因各異,但見證類同,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證同治亦同",故同樣以化瘀通絡利水之方,10劑症大減,維持治療3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