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專病論治(3)(1 / 3)

【臨證心得】

1.辨病與辨證相結合

中醫淋證包括範圍很廣,所以在論治中一定要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熱淋:起病多急,或伴發熱、小便赤熱、尿時灼痛,多見於急性泌尿係感染;血淋:尿血而痛,多見於泌尿係感染、泌尿係結石、前列腺炎、乳糜血尿等;石淋:小便窘急不能卒出,尿道刺痛,痛引少腹,尿出砂石而痛止,多屬於泌尿係結石;膏淋:小便澀痛,尿如脂膏或米泔水,多見於乳糜尿;勞淋:久淋,遇勞倦、房事即加重或誘發,小便澀痛不顯著,餘瀝不盡,腰痛纏綿,痛墜及尻,多屬於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

各種淋證,可考慮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結合中醫分型論治,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治療原則。亦可根據個人臨床經驗辨證論治,方可達到良好效果。

2.陰虛濕熱是基本病機

餘認為,淋證初始主要是濕熱蘊結下焦,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所致。隨著病程的延長,熱必傷陰,釀成陰虛兼濕熱之證,此類型在臨床中屢見不鮮。陰虛、濕熱這一類型我們根據《傷寒論》中豬苓湯主治“小便不利”,而擬定出尿感衝劑(無糖)。尿感衝劑主要由豬苓湯去滑石加生地黃、黃柏、白花蛇舌草、連翹而成,其中重用生地黃,以突出滋陰之功,其餘三味增強原方“瀉下焦之熱”的功能。綜合全方,生地黃、黃柏為君,滋陰清熱為主;豬苓、茯苓、澤瀉、白花蛇舌草等為臣藥,清熱通淋;阿膠甘鹹育陰,連翹辛涼瀉熱,同為佐藥。全方以滋陰利水、清熱、通淋為要旨。從現代有關藥理研究來看,生地黃水浸劑對杆菌有抑製作用,且有明顯的利尿效果;黃柏具有確切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茯苓有顯著利尿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變形杆菌均有抑製作用,還能提高小鼠腹腔單核細胞的吞噬功能,對小鼠體液免疫有促進作用;豬苓利尿作用較茯苓更強,對金葡菌、大腸埃希菌有抑製作用;澤瀉有較強的利尿作用;阿膠可促進淋巴細胞轉化,還能明顯促進小鼠抗體生成;白花蛇舌草能提高血清殺菌作用,增加白細胞吞噬功能,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連翹對大腸埃希菌、變形杆菌及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製作用。

3.注重利尿由始至終

泌尿係感染屬於中醫“淋證”。淋證特點是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為特征,多因腎虛,膀胱濕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在整個病程中都有輕重不同的小便短赤,頻數短澀,淋漓難盡,尿熱尿痛症狀,所以在辨證用藥中都注重加用利尿的藥物,如石韋、豬苓、滑石、茯苓、澤瀉、車前子、萹蓄、瞿麥、車前草等。

4.中西結合取長補短

西醫認為泌尿係感染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是指病原體在機體內尿液中生長繁殖,並侵犯泌尿道黏膜或組織而引起的炎症。餘臨床數十載結合中醫理論而知,本病的治療早期,應注重清利膀胱濕熱;待病情遷延日久,注重斂陰清熱,用尿感衝劑;到了後期出現尿毒症時餘認為是由於濕熱濁毒壅盛,應清熱和胃降濁,化瘀解毒,方用黃槐溫膽湯陳皮、半夏、大黃、槐花、白花蛇舌草、劉寄奴、丹參、竹茹。實踐證明,西藥抗生素治療本病(主要是急性發作期),對控製病情、緩解症狀確實比較迅速,但療效不鞏固,所以複發率高。而中醫治療本病是根據辨證論治調整機體情況,對控製症狀,改善機體狀態轉化,療效持久而穩定,不良反應小,既能殺菌也能抑菌。但對急性發作期控製尿路刺激症狀所需時間較長。可見二者各有所長,若相互配合應用,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比單用中藥或單用西藥效果好。

【分型論治】淋證初起多因膀胱濕熱,其病在腑,屬於實證,當清利膀胱濕熱為主。病久不愈,即轉為虛證,出現腎氣不足,脾氣虛陷,氣陰兩虛等髒氣虛損病象。也有正氣已虛,濕熱邪氣未盡,氣血瘀滯等虛實夾雜的情況。臨證時,應首先辨明淋證的類別,其次要審察證候的虛實,然後再結合標本緩急,針對病機,確定治則,立方遣藥,進行有的放矢地治療。

1.下焦濕熱

(1)證候:小便頻數短澀,滴瀝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小便拘急,腰痛,或腰痛拒按,或有惡寒發熱,口苦、嘔惡,或見大便秘結等症,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

(2)辨證:本證多見於尿路感染的早期,屬實熱證。由於濕熱蘊結下焦,使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故見小便頻數、灼熱刺痛、溺色黃赤等症;濕熱之邪侵犯於腎則見腰痛拒按;若濕熱內蘊,邪正相爭,則見寒熱起伏,口苦、嘔惡;熱若波及大腸,則見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象。

(3)治則:通淋利濕,清熱瀉火。

(4)方藥:自擬三草湯加味。白花蛇舌草30克,車前草30克,益母草30克,若濕重於熱加薏苡仁30克,佩蘭30克,萆薢15克;若熱重於濕則加金銀花30克,魚腥草30克,黃柏10克,白茅根30克。或用八正散加減。

2.肝膽濕熱

(1)證候:小便短赤,澀滯不暢,淋漓難盡,小腹脹痛,伴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幹,目赤,脅痛,耳聾耳鳴,心煩欲嘔,或陰下濕疹,或帶下黃臭,外陰瘙癢等,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數。

(2)辨證:由於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偏嗜,釀濕生熱,以致濕熱下注膀胱,使氣化失司、水道不利,故見小便短赤、淋漓不盡等症;肝病影響膽府,少陽樞機不利,正邪相爭,可見寒熱往來、口苦欲嘔、耳聾耳鳴;情誌抑鬱,肝失條達,氣機鬱結,則見目赤、脅痛、脈弦之症;濕熱隨經下注,則見陰囊濕疹、帶下黃臭等症。

(3)治則:清肝利濕,通淋理氣。

(4)方藥:龍膽瀉肝湯(《醫宗金鑒》)加減。龍膽草12克,黃芩10克,澤瀉15克,通草6克,梔子10克,車前子15克(布包),當歸15克,柴胡10克,生地黃20克,甘草6克。或用瀉青丸加減。

3.腎陰不足,陰虛熱戀

(1)證候:尿熱、尿痛、尿黃赤渾濁,五心煩熱,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咽幹唇燥,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2)辨證:本證多見於尿路感染慢性持續階段,病程日久,遷延不愈。《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雲:“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本證由於素體腎精不足,或濕熱蘊結日久,灼傷陰精,終致腎陰虧虛,虛火內生而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幹唇燥等症;腰為腎之府,腎虛腰府失充則腰膝酸軟;濕熱留戀不去,膀胱氣化無權則見尿頻急之症。

(3)治則:滋陰益腎,清熱通淋。

(4)方藥:知柏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加減。知母10克,黃柏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生地黃15克,石韋15克,車前草30克。

4.脾腎虧虛,濕熱纏綿

(1)證候:小便赤澀不甚,但淋漓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或加重,腰膝酸軟,神疲乏力,神倦懶言,食欲缺乏,麵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2)辨證:由於淋證日久,清熱過甚,中氣不足,氣化無力,而邪氣留戀,濕熱屢侵,故小便失常,赤澀而痛,但淋漓不已,勞則加重;脾腎虧虛,健運無權而見納差,麵白,神倦等;舌脈亦為脾腎虧虛、氣虛不足之候。

(3)治則:健脾益腎,利濕清熱。

(4)方藥:無比山藥丸(《太平惠民和濟局方》)加減。山藥15克,生地黃10克,茯苓20克,澤瀉15克,柴胡10克,菟絲子15克,炒杜仲15克,川牛膝12克,五味子6克,白茅根30克。或用益氣健脾之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

【典型驗案】

淋證(泌尿係感染)

房某,女,50歲,工人,1996年3月14日初診。

患者尿急尿熱5個月餘伴腰脅脹痛,少腹部不適,口苦咽幹,時汗出,心煩欲吐,飲食大便均正常。1996年2月30日在某醫院做尿培養:為大腸埃希杆菌,菌落數>105/ml。尿檢:白細胞(+++),紅細胞(+)。舌質淡紅,舌苔黃厚膩,脈弦細。中醫診斷:淋證。西醫診斷:泌尿係感染。此為氣機不暢,肝膽濕熱,治宜清肝利濕,通淋理氣。

龍膽草10克 黃 芩10克 柴 胡10克 當 歸12克

陳 皮10克 生地黃15克 梔 子6克 萆 薢15克

車前草20克 淡竹葉12克 甘 草6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1996年3月28日,上方服14劑,3月22日做尿培養:普通菌培養、L菌培養均無細菌生長。汗出輕,心煩口苦愈,脅痛、尿急、尿頻緩解,但仍有尿刺痛,腰痛,手足心熱,尿熱,入寐差,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沉細,大便正常。尿檢:白細胞0~5個/HP,紅細胞0~3個/HP。此為濕熱日久,傷及於腎,改為滋陰補腎,清化濕熱。

生地黃15克 牡丹皮12克 金銀花30克 蒲公英30克

淡竹葉15克 土茯苓20克 薏苡仁30克 補骨脂15克

川續斷15克 丹 參15克 石 韋30克 延胡索12克

甘 草6克 白花蛇舌草20克

2006年4月11日,上方服10付。腰不痛,無尿熱痛,周身舒適。尿檢:(-)。上方再進6付鞏固療效。

按語:本案為患者下焦感受濕熱之邪,出現尿急、尿熱,經久不愈,出現精神不爽,氣機不暢,濕熱之邪侵及肝膽。故見口苦咽幹,心煩欲嘔,腰脅脹痛,小便不暢,舌苔黃厚膩,脈弦細。治療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肝利濕、理氣通淋。服用2周,肝膽濕熱緩解,但濕熱既久,傷腎耗陰,故調為滋陰補腎、清熱化濕之方,病情乃愈。

十、腎盂腎炎

【證治經驗】腎盂腎炎分為急性腎盂腎炎與慢性腎盂腎炎。急性腎盂腎炎起病急驟,多有突然畏寒或寒戰高熱,體溫在38~40℃,伴有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全身感染症狀,並有上行感染引起的腰痛,尿急、尿熱、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尿常規檢查以膿尿、菌尿為主,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其論治內容及治療方法與尿路感染大致相同,故不再贅述。慢性腎盂腎炎多數由急性腎盂腎炎未能徹底治療反複發作遷延而來。由於細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腎盂或間質性炎,其病情輕重不同,症狀表現不一,不典型患者,有的僅表現疲乏無力,腰部酸困,不規則低熱,血壓增高;有的沒有明顯症狀,尿檢有細菌尿或有白細胞尿、蛋白尿;典型的患者可有長期反複發作尿路刺激症狀為主,全身症狀不明顯,腎區有叩擊痛,尿檢異常;也有部分病人完全沒有尿路感染病史,腎衰竭是其最早的表現。慢性腎盂腎炎病程可持續數年或數十年,最終發展到晚期,出現腎衰竭。

慢性腎盂腎炎類屬於中醫“淋證”“虛勞”“腰痛”等範疇。引起慢性腎盂腎炎病因病機有諸多因素。如《諸病源候論》中指出:“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飲食不節,喜怒不時,虛實不調,髒腑不和,致腎虛膀胱熱,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盡,故謂之淋。”明確指出本病腎虛為本,膀胱熱為標的病機觀點。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指出:“熱甚客於腎部,幹於足厥陰之經庭孔,鬱結極甚而氣血不能宣通。”說明了本病因為熱邪上行感染的結果。張介賓在《景嶽全書》中指出:“淋之為病,小便通澀漓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後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鬱結所致。”對致病因素闡述地非常清楚。由此可知,慢性腎盂腎炎常由外感濕熱、勞倦、飲食、七情、房事等誘因而急性發作,病位在腎與膀胱,發病初期多屬濕熱蘊結膀胱,日久反複發作,病久不愈,正氣不足,損傷脾胃,形成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的病機。本虛為脾腎兩虛,標實為濕熱留戀,濕熱之邪貫穿於整個病程之中,故治療要堅守清補、標本兼施的原則。

【治則】

1.膀胱濕熱

此型見於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或急性腎盂腎炎。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急,色黃,灼熱澀痛,腰酸困痛,少腹脹痛,口幹欲飲,或發熱,或尿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此為濕熱毒邪客於膀胱,上行於腎,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形成諸症。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方藥自擬三草湯合石韋散(《證治彙補》)加減,車前草、益母草、白花蛇舌草、石韋、冬葵果、瞿麥、滑石、白茅根、甘草。若熱重於濕,發熱,口幹渴欲冷飲,大便秘結,舌質紅,脈數者,加金銀花、蒲公英、厚樸、大黃以清熱解毒瀉火;若濕重於熱,身體沉困,渴不欲飲,納呆嘔惡,舌苔黃膩,脈濡數者加香薷、佩蘭、藿香、豆蔻、薏苡仁,以祛濕濁;若小溲灼熱澀痛不利,口舌生瘡,口渴麵赤,心煩失眠,此為心火下移小腸,加用生地黃、黃芩、生地榆、荊芥炭、小薊以涼血止血;若血尿色暗夾有血絲者加活血藥丹參、赤芍以活血涼血止血。

2.陰虛濕熱

此型為慢性腎盂腎炎持續階段,病程冗長。臨床表現小溲頻而短,淋澀不已,手足心熱,或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咽幹唇燥,低熱纏綿,舌質偏紅,舌苔薄黃膩,脈象細數。此為病之冗長,濕熱久蘊,或用藥清利太過,傷及腎陰,或濕熱尚未盡除,陰精暗耗,陰虛濕熱為患,致使膀胱氣化不利,則小溲淋瀝不已。治宜滋陰益腎,清熱利濕。方用尿感衝劑(本院製劑),每次1包(9克),每日3次,水衝服,或用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減,生地黃、牡丹皮、山茱萸、茯苓、澤瀉、豬苓、知母、黃柏、甘草。若偏於腎陰虛血尿重者,加女貞子、墨旱蓮、茜草、小薊;若偏於濕熱重者加滑石、魚腥草、車前草、黃柏、淡竹葉;隨著病程延長,耗傷陰液,陰損及氣,形成氣陰兩虛證,病人自感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手足心熱,腰膝酸痛,小便頻急量少,淋澀不已,遇勞加重,方用參芪地黃湯化裁。

3.脾腎虧虛

此型為久病不愈,年邁體弱,濕熱久羈,損傷脾胃所致。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數,餘瀝不盡,時作時止,遇勞尤甚,伴有神疲乏力,麵浮肢腫,納呆腹脹,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質淡紅,邊有齒痕,舌苔薄白或黃膩,脈象沉細。因久淋未愈,體質虛弱,陰陽漸虛,遇勞病重,淋漓不止,或熱重於濕,過用久用苦寒藥物傷及脾腎,脾失運化,腎失開闔,膀胱氣化無力,水道不利,濕熱留戀,下元不固,故小便淋漓不已,時作時止而並發諸證。治宜健脾補腎、清熱利濕。方用六君子湯合二仙湯加減: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生山藥、薏苡仁、淫羊藿、仙茅、枸杞子、甘草。諸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利濕化濁、補腎助陽之功。若納呆腹脹者,加砂仁、木香、雞內金;若水腫者,加澤瀉、大腹皮;若尿有餘瀝者,加菟絲子、烏藥、益智仁;若蛋白尿較多者,加覆盆子、菟絲子、金櫻子;若有瘀滯者,加當歸、丹參、赤芍、紅花、澤蘭;若畏寒、下肢怕冷者,加附子、肉桂溫腎以助氣化。

【典型驗案】

腰痛(慢性腎盂腎炎)

張某,女,40歲,1995年11月20日初診。

患者間發腰痛,尿急、尿熱、尿痛,少腹部不適2年餘,先後用過西藥抗生素及中草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4天前感冒發熱後出現肉眼血尿,用西藥止血藥肉眼血尿消失。但仍腰痛,尿路灼熱,尿色深黃,雙下肢無水腫,舌質較暗紅,舌苔黃厚膩,脈沉細。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白細胞(++)。血生化檢查:肝腎功能正常。中醫診為腰痛,西醫診斷為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此為膀胱濕熱,侵及腎絡。自擬三草湯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涼血止血法治之。

車前草30克 益母草15克 金銀花30克 蒲公英30克

黃 柏12克 土茯苓20克 薏苡仁20克 佩 蘭15克

墨旱蓮30克 藕 節30克 白茅根30克 白花蛇舌草30克

1995年12月28日,上方服10付。舌質紅,舌苔薄潤,脈沉細,服藥後腰痛減輕,無尿急尿熱、尿痛,但感口幹。尿檢:蛋白(+),紅細胞3~6個/HP,隱血(++),白細胞(-)。尿培養無細菌生長。今改用滋陰清熱涼血法。

生地黃20克 牡丹皮10克 地骨皮15克 生山藥15克

枸杞子15克 菟絲子20克 墨旱蓮30克 茜 草30克

藕 節30克 車前草20克 地榆炭20克 白茅根30克

甘 草6克 石 斛15克

1996年1月17日,上方服10付。舌質暗紅,舌苔薄,脈沉細。前幾日因牙齦發炎,尿紅細胞增多,經局部治療後現好轉。尿檢:隱血(++),紅細胞4~6個/HP。今再擬上方去地榆炭加清熱解毒藥黃芩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繼服20付。

1996年3月1日,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沉細,前幾日感冒,飲食不當,惡心,不欲食,尿流不暢。尿檢:紅細胞(+)。此內有濕熱濁邪,運化失司,擬芳香化濁,健脾益腎。

藿 香10克 佩 蘭10克 陳 皮10克 薏苡仁20克

香 薷10克 枸杞子15克 菟絲子15克 墨旱蓮30克

茜 草30克 藕 節30克 土茯苓15克 炒杜仲15克

生山藥15克 雞內金12克 白茅根30克

1996年3月15日,上方服10付。舌質淡紅,舌苔薄,脈沉細。飲食轉佳,無腰痛,尿流通暢,精神樂觀。尿檢:隱血(+),紅細胞(-)。囑再遵上方服10付以善其後。

按語:本案慢性腎盂腎炎患者就診時病發已有兩年餘,先後應用西藥抗生素,中藥治療,病情纏綿,時輕時重,數天前又發外感,誘發本病加重,急性發作,出現肉眼血尿,查症審舌:腰痛、尿路灼熱、尿色深黃、舌質暗紅、舌苔黃膩。該病人現體內存在熱毒、濕熱、血瘀三大病理產物,同時這三者又是加重本病的致病因素。因此,欲解其病,須先去此三物,王師調用自擬三草湯加味來降服病邪,即以車前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為基本方,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活血化瘀,再輔以解毒化濕,涼血止血之金銀花、蒲公英、黃柏、土茯苓、薏苡仁、佩蘭、墨旱蓮、藕節、白茅根,全方藥切病機,兵至敵退,10劑而病邪退卻,病勢大減。隨後再以滋陰清熱涼血之法調治善後。數月之後,症狀消除,病情穩定,再觀其舌:舌苔薄,舌質由暗紅轉為淡紅。臨證重視舌診,驗舌觀其病之進退,由此但見一葉。患者於7月中旬感冒數日,正值長夏暑濕天氣,不欲食,尿流不暢,舌苔黃厚膩,尿中出現紅細胞,此內又外生濕熱之邪入侵困脾侵腎,用藿香、佩蘭、香薷、薏苡仁、土茯苓、陳皮、雞內金芳香化濁,醒脾開胃;枸杞子、菟絲子、杜仲、墨旱蓮、茜草、藕節、白茅根益腎涼血止血,服10劑後,精神樂觀,症狀緩解,檢驗改善。

十一、泌尿係結石

【證治經驗】泌尿係結石為一常見疾病,發病率有逐漸升高的趨勢。祖國醫學沒有泌尿係結石的名稱,其類屬於中醫的“淋證”“腰痛”等範疇。《金匱要略心典·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中指出:“淋病有數證,雲小便如粟狀者,即後世所謂的石淋也。”《諸病源候論》曰:“石淋者,淋而出石也……其病之狀,小便則莖裏痛,尿而不能足出,痛引少腹,膀胱裏急,沙石從小便道出,甚者塞通。”中醫文獻對石淋症狀描述的非常清楚。石淋的病因病理變化正如《黃帝內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矣。”《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諸淋者,由腎虛而膀胱熱故也……腎虛則小便數,膀胱熱則水下澀,數而且澀,則淋瀝不宣,故謂之淋”“石淋者……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客砂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均明確指出石淋形成內因是由腎虛而致膀胱氣化不利,膀胱濕熱而致泌尿功能失常。其致病因素還有外邪所傷,外感風邪、濕熱化火、灼津傷陰,導致腎陰不足,濕熱鬱蒸,引起熱淋、血淋;飲食所傷,臨床中所見不少石淋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偏嗜酒酪、辛辣刺激之物,而致傷脾敗胃,運化失布,脾虛水濕內停,濕鬱化熱,濕熱蘊積下焦,阻滯氣機,瘀結為石;情誌所傷,肝氣鬱結,鬱久化熱傷陰,肝腎不足,導致腎陰不足,陰虛火旺,腎之陰陽失衡而發本病。

總之石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麵的,餘認為肝、脾、腎同病,互為影響,為本虛證,濕熱瘀結為標實證。在治療中應辨明本虛及標實證的臨床表現,權衡用藥,標本兼治,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達目的。

【治則】

1.本虛證

(1)脾腎兩虛:此型為石淋日久。臨床表現為倦怠乏力,納差腹脹,口中黏膩,腰冷酸痛,便溏,小便欲出不盡或小便失禁,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象沉細。此為病久而致脾陽不振,化無權,腎陽虧虛,下元不固。治宜健脾溫陽,溶石排石。藥用白術、生山藥、茯苓、炒薏苡仁、炮附子、肉桂、金錢草、海金沙、萹蓄、瞿麥、石韋、滑石、雞內金。

(2)陰虛內熱:結石日久不消,熱灼津液。臨床出現口幹咽燥,心煩失眠,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酸疼痛,小便微澀,有灼熱感,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數。此為病久,津液耗傷,肝腎陰虛。治宜滋肝補腎,通淋排石。藥用生地黃、熟地黃、牡丹皮、枸杞子、知母、麥冬、金錢草、海金沙、穿山甲、石韋、川牛膝、黃柏、竹葉。若尿檢有紅細胞者加墨旱蓮、女貞子、小薊。

2.標實證

(1)下焦濕熱:多見於石淋急性發作期。臨床出現腰痛如折,腹痛向陰部放射,疼痛難忍,大汗淋漓,小便刺痛,短澀餘瀝,排尿不暢,或尿中夾有細小碎石,尿急尿頻,少腹墜脹,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此為濕熱蘊鬱下焦,膀胱氣化失司,結石梗死,不能隨尿排出。治宜清熱利濕,通淋排石。方用自擬金韋排石湯,金錢草、海金沙、浮海石、石韋、滑石、車前子、土茯苓、薏苡仁、萹蓄、瞿麥、丹參、雞內金、鬱金、穿山甲、梔子、大黃。若腰腹痛甚加延胡索、白芍、甘草;若尿有餘瀝,尿急頻者加烏藥、香附;若尿道灼熱,澀痛帶血者加淡竹葉、黃柏、蒲公英、小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