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常用中西成藥
第一節 常用中成藥
一、調理衝任劑
方1 八珍益母丸
配方:益母草、黨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當歸、熟地黃、川芎、白芍(酒炒)。
用法: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功效:補氣血,調月經。
適應證:婦女氣血兩虛,體弱無力,月經不調。
方2 女金丸
配方: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黨參、白術(炒)、茯苓、陳皮、甘草、肉桂、牡丹皮、白芷、沒藥(製)、黃芩、槁本、白薇、砂仁、益母草、阿膠、香附(醋製)、延胡索(醋製)、鹿角霜、赤石脂(煆)。
用法:口服,水蜜丸每次5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功效:調經養血,理氣止痛。
適應證:營血不足,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脹痛,腰腿酸痛。
方3 調經丸
配方:香附、白術、沒藥、吳茱萸、小茴香、延胡索、益母草、當歸、麥冬、川芎、陳皮、續斷、甘草、熟地黃、阿膠、牡丹皮、半夏、茯苓、黃芩、白芍、艾葉。
用法: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調經養血。
適應證:經期不準,行經腹痛,血虛血寒,血色黯淡,經閉經少,四肢酸痛。
方4 烏雞白鳳丸
配方:烏雞(去毛爪腸)、鹿角膠、鱉甲(製)、當歸、桑螵蛸、香附(醋製)、熟地黃、牡蠣(煆)、人參、銀柴胡、芡實(炒)、鹿角霜、地黃、白芍、黃芪、甘草、川芎、丹參、山藥、天冬。
用法:口服,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功效:補氣養血,調經止帶。
適應證: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方5 益母草膏
配方:本品為益母草加工製成的煎膏。
用法:口服,每次10g,每日1~2次。
功效:活血調經。
適應證:經閉、痛經及產後瘀血腹痛。
方6 調經補血丸
配方:當歸,木香,續斷,熟地黃,白術,益母草,香附,丹參,雞血藤膏。
用法: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理氣養血通經。
適應證:血虛氣滯,月經不調,腰酸腿痛。
方7 四製香附丸
配方:香附、熟地黃、白術、黃柏、陳皮、甘草、澤蘭、白芍、川芎。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養血調經,順氣開鬱。
適應證:婦女氣滯腹痛,血凝成塊,經閉不行,小腹疼痛。
方8 金匱腎氣丸
配方:地黃、山藥、山茱萸(酒製)、附子(製)、牡丹皮、桂枝、澤瀉、車前子(鹽製)、牛膝(去頭)、茯苓。
用法: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淡鹽水送服。
功效:溫補腎陽。
適應證:腎陽不足之閉經、妊娠小便不通、不孕。
方9 知柏地黃丸
配方: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製)、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用法: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功效:滋陰降火。
適應證:陰虛火旺之絕經前後諸症、帶下病。
方10 內補養榮丸
配方:當歸、川芎、黃芪、甘草、香附、熟地黃、阿膠、白術、砂仁、益母草、白芍、艾葉炭、茯苓、陳皮、杜仲炭。
用法: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
功效:補氣養血。
適應證:氣血不足引起的月經不調,經血量少,經期腹痛,腰酸腿軟,麵色無華。症見月經色淡質稀,經後腹痛,其痛隱隱,喜溫喜按,麵色無華,口唇色淡,頭暈心悸,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胸脅及乳房作脹,噯氣不舒,舌淡、苔白,脈細弱,或弦細而弱。
方11 寧坤養血丸
配方: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白芍、地黃、川芎、丹參、紅花、柴胡、香附、厚樸、陳皮、肉桂。
用法: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氣和營,養血調經。
適應證:氣虛血少,月經不調,經期後延,行經小腹冷痛和經後小腹空痛。
二、舒肝解鬱劑
方1 七製香附丸
配方:香附(醋製)、地黃、茯苓、當歸、食鹽、熟地黃、白術(麩炒)、川芎、白芍、黃芩、砂仁、益母草、延胡索(醋製)、天冬、阿膠、艾葉、稻米、鮮牛乳、酸棗仁(炒)、人參、甘草、小茴香(鹽製)、艾葉(炭)、山茱萸(酒製)。
用法:口服,每次6g,每日2次。
功效:開鬱順氣,調經養血。
適應證:氣滯經閉,胸悶氣鬱,兩脅脹痛,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腹內作痛,濕寒白帶。
方2 香附丸
配方:香附、白芍、熟地黃、白術、當歸、川芎、黃芩、砂仁。
用法:口服,每次6g,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調和氣血。
適應證:血虛氣滯,鬱結不舒,胸悶脅痛,經來腹痛。
方3 慈航丹
配方:益母草、當歸、川芎。
用法: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功效:逐瘀生新。
適應證:婦女經血不調,瘕痞塊,產後血暈,惡露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