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帶下過多
]
帶下病為中醫病名,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帶下病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狀。造成帶下病的原因很多,如滴蟲陰道炎、真菌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糜爛、子宮頸息肉、子宮內膜炎、宮頸癌等。臨床表現常見白帶增多、綿綿不斷、腰痛、神疲等,或見赤白相兼,或五色雜下,或膿濁樣,有臭氣。若腐臭難聞,當警惕是否有癌變。
帶下過多是指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狀者。西醫學的各類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內分泌功能失調(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的分泌物異常與中醫學帶下過多的臨床表現相似,可參考論治。
帶下過多的辨證要點主要根據帶下的量、色、質、氣味的異常。一般而言,帶下色淡、質稀者為虛寒;色黃、質稠、有臭穢者為實熱。另外,尚需要結合全身症狀、舌脈、病史等進行分析。
(1)脾虛證
典型症狀表現為:帶下色白或淡黃、質黏稠、無臭氣、綿綿不斷,麵色蒼白,四肢不溫,精神疲倦,納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緩。
偏方1
【組成】白扁豆20克,懷山藥30克,紅糖少許。
【功效】健脾燥濕止帶。可治脾虛有濕,帶下量多、赤白帶下者。
【製法】白扁豆用米泔水浸透去皮,同懷山藥共煮至熟,加適量紅糖即可。
【服法】每日服用2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海蜇50克,黨參30克,白術10克,土茯苓30克,木棉花10克,雞冠花10克。
【功效】健脾除濕,收澀止帶。適用於脾虛型帶下過多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分2次服,每日1劑。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白茄花15克,土茯苓30克。
【功效】健脾除濕止帶。適用於脾虛型婦女白帶過多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烏賊骨15克,白芷5克,茜草炭10克。
【功效】健脾收澀止帶。適用於脾虛型婦女白帶過多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2)腎陽虛證
典型症狀表現為:白帶清冷、量多、質稀、終日淋漓不斷,腰酸如折,小腹冷痛,苔薄白,脈沉遲。
偏方1
【組成】海螵蛸、龜甲各500克。
【功效】溫腎培元,固澀止帶。此方適於白帶過多兼見麵色蒼白、手腳發冷、腰酸腳軟、精神萎靡等症。
【製法】熬濃汁,調和成丸,如綠豆大。
【服法】每服5克,每日2次,開水送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金櫻子10~15克,粳米或糯米50~100克。
【功效】補腎,固精。適用於婦女帶下量多、子宮脫垂者。
【製法】先煎金櫻子,取濃汁,去渣,入粳米或糯米煮粥。
【服法】每日分2次溫服。
【療程】2~3天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感冒期間以及發熱的患者不宜食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蓮子(去心)100克,芡實100克,鮮荷葉50克,糯米50克。
【功效】補肝腎,止帶濁。適用於下元虛憊的白帶量多者。
【製法】煮粥,熟後加砂糖適量調食。
【服法】食粥。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炒補骨脂30克,安息香(研)30克,核桃仁60克。
【功效】補肝腎,止帶濁。適用於腎虛型白帶量多者。
【製法】上藥研為細末,煉蜜調如稀湯。
【服法】每服半匙,空腹溫酒調下。
【來源】《聖濟總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偏方5
【組成】白芷30克,煨海螵蛸2個,煨胎發3克。
【功效】補腎,固濁止帶。適用於腎虛下元虛憊的白帶量多。
【製法】上藥研為末備用。
【服法】每服6克,白酒調下。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3)濕熱下注證
典型症狀表現為:帶下量多、色黃白、質黏膩、有臭氣,或帶下色白質黏如豆腐渣狀、陰癢等,納食較差,小便黃,舌苔黃膩厚,脈弦數。
偏方1
【組成】冬瓜仁30克,冰糖30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帶。適用於婦女濕熱帶下。
【製法】冬瓜仁搗成末,加入冰糖後,開水燉服。
【服法】每日2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白果仁10個,薏苡仁50克,冬瓜仁50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帶。適用於婦女濕熱帶下。
【製法】水煎服,取湯半碗。
【服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藕汁半碗,雞冠花30克。
【功效】清熱燥濕止帶。適用於婦女濕熱帶下。
【製法】水煎,調紅糖服。
【服法】每日1劑,分2次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苦參30克,黃柏30克,金銀花50克,蛇床子30克,白鮮皮50克。
【功效】清熱祛濕,殺蟲止癢。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量多、色黃的患者。
【製法】先將上藥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浸泡30分鍾左右,再煮40分鍾左右,去渣。
【服法】用藥汁先熏洗外陰部,熱度適中時再進行坐浴,以不燙傷皮膚為準,每日2次,每次15分鍾。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炒梔子9克,天花粉9克,柴胡9克,甘草6克,白芍12克。
【功效】清熱解鬱,散火止癢。適用於濕熱鬱結所致帶下量多、色黃的患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黃柏、白果仁各10克,雞冠花、蓮須、椿根皮各15克,茯苓2克,砂仁、甘草各3克。
【功效】清熱祛濕,殺蟲止癢。適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量多色黃的患者。
【製法】水煎服,餘渣再加水煎,2次藥液混勻。
【服法】每日1劑,2次分服。
【療程】連服3劑為1個療程。
【來源】來自民間。
口,大棗洗淨,上3味下鍋同煮,熟後去藥袋服。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1
【組成】河蚌肉250克,冬瓜500克,調料適量。
【功效】涼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熱之月經提前。
【製法】將蚌肉加少許薑汁浸泡,冬瓜去皮、瓤後切片。取出冬瓜仁(子)水煮20分鍾,去仁留汁,下入冬瓜片,煮5~10分鍾,入蚌肉烹黃酒,再沸3分鍾,調入鹽、味精、蔥花,淋上麻油即可。
【服法】佐餐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2
【組成】芹菜連根120克,粳米100克。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型月經先期的患者。
【製法】上2味加水煮粥。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3
【組成】紅高粱花、紅糖各適量。
【功效】清熱涼血。適宜於月經提前、經量多而鮮紅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每日1劑,分2次飲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4
【組成】米醋200毫升,豆腐250克。
【功效】清熱涼血。適宜於周期過短、血色深紅、量多的壯實女性。
【製法】上2味同煮至熟即可。
【服法】飯前吃,一次吃完。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5
【組成】新鮮芹菜500克,鹵香幹3塊。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本食療方對血熱所致的月經超前、月經過多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芹菜除去根頭,揀去芹菜葉,擇洗幹淨,放入沸水鍋焯1分鍾,取出後用涼開水洗淨,切成3厘米長的段,排放在盤內,待用。將鹵香幹用沸水衝一下,剖成片, 縱切後再橫切成鹵幹絲。均放在芹菜段上,加醬油、紅糖、精鹽、味精、麻油等調拌的汁液,拌勻即可食用。
【服法】佐餐當菜,隨意服食。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6
【組成】新鮮馬蘭頭100克(幹品50克),鮮白茅根250克(幹品125克),蜂蜜20克。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本食療方對血熱所致月經前期、月經過多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馬蘭頭、白茅根分別揀雜、擇洗幹淨,放入溫開水中浸泡片刻,撈出,細切成碎末。放入潔淨雙層紗布袋中,紮緊袋口,絞壓取汁,將馬蘭頭、白茅根汁液放入杯中,兌入蜂蜜,拌和均勻即成。
【服法】早晚2次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7
【組成】薺菜250克,豆腐100克,調料適量。
【功效】涼肝止血。適用於肝鬱血熱所致的月經先期、月經過多。
【製法】將豆腐切小方丁,開水焯後,撈出盛在盤內,薺菜用開水焯一下,涼後切細末,撒在豆腐上,加精鹽、味精各適量拌勻,淋上香油。
【服法】佐餐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8
【組成】團魚50克重1隻,阿膠30克。
【功效】滋陰涼血止血。本方適用於陰虛血熱所致月經提前。
【製法】將團魚洗淨,去內髒及頭,用沙鍋清燉至爛熟,將甲取出,文火焙幹研成細末,3克1包分裝備用。魚湯中加入精鹽調味,以熱湯烊化阿膠10克,衝服甲末3克。
【服法】分2次將團魚肉及湯吃完。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9
【組成】生地黃30克,粳米30~60克。
【功效】清退虛熱,調經止血。本方適用於虛熱所致的月經提前。
【製法】將生地黃洗淨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把米煮粥,候八成熟時入藥共煮至熟。
【服法】食粥,可連服數日。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0
【組成】山楂15克,紅糖適量。
【功效】活血化瘀。適用於月經先期之瘀血阻滯者。
【製法】水煎服。
【服法】代茶頻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1
【組成】益母草60克,雞蛋2枚。
【功效】化瘀調經。適用於月經先期之瘀血阻滯者。
【製法】將雞蛋煮熟後去殼再同煮數沸。
【服法】食蛋喝湯。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2
【組成】韭菜150克,羊肝200克。
【功效】滋補肝腎。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月經先期。
【製法】韭菜洗淨切斷,羊肝切片,放鐵鍋內急火炒熟即成。
【服法】佐餐食用。每日1劑,月經前可連服5~6劑。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3
【組成】核桃肉60克,蓮子30克,粳米100克。
【功效】補腎氣,收澀止血。適用於腎氣虧虛型月經先期者。
【製法】上3味加水煮粥。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2月經後期
偏方1
【組成】羊瘦肉300克,當歸15克,生薑450克,大茴香、桂皮各適量。
【功效】溫經散寒止痛。適用於血寒及氣血虛寒引起的月經延後、量少、痛經。
【製法】先將當歸、生薑分別揀雜,洗淨,晾幹或曬幹,切成片,同放入紗布袋中,紮緊袋口, 備用。將羊肉洗淨,入沸水鍋焯一下,清水中過涼。切成羊肉小塊或羊肉片,與當歸、 生薑藥袋同放入沙鍋,加入大茴香、桂皮及清水適量,先用大火煮沸,烹入料酒,改用小火燜煮至羊肉熟爛如酥,取出藥袋,濾盡藥汁,撈出大茴香、桂皮,加精鹽、味精、五香粉,拌和均勻即成。
【服法】佐餐當菜,隨意服食,當日吃完。
【來源】此方源出自張仲景名方。
偏方2
【組成】幹薑30克,羊肉150克。
【功效】溫經散寒。本方適用於血寒所致的月經後期。
【製法】羊肉切塊,與幹薑共燉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麵、味精即成。
【服法】食肉飲湯。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當歸60~80克(原支當歸不切片),生薑15克,羊肉1 000克,植物油、細鹽、黃酒、幹橘皮適量。
【功效】溫經散寒,養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虛身寒,月經後期者。
【製法】將當歸原支洗淨、濾幹,生薑洗淨,切成厚片,羊肉洗淨,濾幹,切中塊。起油鍋,放植物油3匙,用旺火燒熟油後,先入生薑片,隨即倒入羊肉,翻炒5分鍾,加黃酒3匙,再燜燒5分鍾後,盛入沙鍋內,將當歸也放入沙鍋,加冷水將羊肉、當歸浸泡約半小時,再用旺火燒開,加細鹽1匙,黃酒1匙,幹橘皮1隻,然後改用小火慢燉2小時,直至羊肉酥爛,離火,食時棄當歸。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黑豆60克,雞蛋2枚,米酒120毫升。
【功效】溫補胞宮,調經。本方適用於虛寒型月經後期。
【製法】將黑豆、雞蛋用文火共煮(雞蛋熟後去殼取蛋再煮),加入米酒飲服。
【服法】吃蛋飲酒。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艾葉10克,生薑15克,雞蛋2隻,水適量。
【功效】溫經散寒。本方適用於因虛寒所致的月經後期。
【製法】雞蛋連殼與艾葉、生薑放入同煮,煮熟後,去殼取蛋,放入再煮。
【服法】飲汁吃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當歸20克,黑豆30克,生薑5片,牛肉100克,調料適量。
【功效】溫中散寒,補血調經。適用於虛寒型月經後期。
【製法】將牛肉洗淨切塊,與當歸、黑豆、生薑共置沙鍋內,加水煎1小時,揀出當歸不用。
【服法】調味服食。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7
【組成】牛肚150克,胡椒、生薑各5克,桂皮3克,精鹽少許。
【功效】溫經散寒。適用於虛寒型月經後期。
【製法】按常法煮湯。
【服法】食肉喝湯,每日1劑。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8
【組成】阿膠末30克,糯米100克。
【功效】養血益氣調經。本食療方對血虛引起的月經延後、月經過少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糯米淘洗幹淨,放入沙鍋,加水煨煮成稀粥,粥將成時,調入阿膠末,拌和均勻 ,再用小火煨煮10分鍾即成。
【服法】早晚2次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9
【組成】芍藥花(色白陰幹者)6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功效】益氣養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虛之月經後期。
【製法】以米煮粥,待1~2沸,入芍藥花再煮,粥熟,調入白糖食之。
【服法】食粥。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0
【組成】豬肝250克,靈芝10克,黑木耳(幹品)5克,淨青菜100克。
【功效】養血益氣調經。本食療方適用於血虛所致月經延後、月經量少等症。
【製法】先將豬肝洗淨,切成薄片,備用。將黑木耳用冷水泡發,擇洗幹淨,撕成小朵狀,待用。將青菜擇洗幹淨,切段,待用。將靈芝揀雜,洗淨,晾幹後切成片或切碎,放入沙鍋,加水濃煎40分鍾,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留汁備用。將豬肝片放入大碗中,加精鹽、白糖、料酒各適量,拌勻,再加適量清水和太白粉漿勻,然後加少量植物油拌一下。另用醬油、醋、白糖、太白粉、料酒、蔥花、薑未、味精、鮮湯兌成芡汁,待用。 炒鍋置火上,加植物油燒至八成熱,下入豬肝片及木耳,急火翻炒,手勺推動,待豬肝完全散開,加入靈芝濃汁及嫩青菜,翻炒片刻,再把兌好的湯芡汁攪勻後倒入,待湯芡汁燒開,呈稀稠黏羹時,淋入麻油即成。
【服法】佐餐當菜,隨意服食,當日吃完。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1
【組成】青皮10克,生山楂30克,糙米100克。
【功效】理氣活血。本食療方對氣滯血瘀所引起的月經延後、月經過少、月經先後不定期等症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青皮、生山楂分別揀雜,洗淨,切碎後一同放入沙鍋,加水適量,濃煎40分鍾, 用潔淨紗布過濾,去渣,取汁待用。將糙米淘幹淨,放入沙鍋,加水適量,用小火煨煮成稠粥,粥將成時,兌入青皮、山楂濃煎汁,拌勻,繼續煨煮至沸,即成。
【服法】早晚2次分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2
【組成】大血藤30克,河蟹2隻(約250克),米酒50毫升。
【功效】疏肝理氣調經。本方適用於情誌不舒、肝氣鬱結所致的經期錯後。
【製法】大血藤、河蟹洗淨,放入陶瓷罐中,加水一碗半,用文火燉熟後,加米酒再燉片刻。
【服法】每日1劑,趁熱吃河蟹飲湯。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3
【組成】豆豉500克,羊肉100克,生薑15克。
【功效】理氣活血調經。適用於月經後期氣滯血瘀證。
【製法】煮熟,加鹽調味。
【服法】月經前10天服食,每日1次。
【療程】連服3~5劑。
【來源】《單方驗方》。
偏方14
【組成】雞蛋2個,益母草30克。
【功效】活血化瘀。適宜於瘀血阻滯所致的月經過少,月經後延者。
【製法】將雞蛋洗淨,同益母草加水共燉,蛋熟後去殼再煮20分鍾即可。
【服法】吃蛋飲湯。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5
【組成】芍藥花(色白陰幹者)6克,粳米50克,白糖少許。
【功效】養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虛之月經後期。
【製法】以米煮粥,待1~2沸,入芍藥花再煮、粥熟,調入白糖食之。
【服法】佐餐食。
【來源】來自民間。
3月經先後不定期
偏方1
【組成】白蘿卜500克,麵粉500克,熟火腿25克。
【功效】疏肝理氣。本食療方對肝氣鬱結所致月經先後不定期、月經延後尤為適宜。
【製法】先將白蘿卜洗幹淨,除去蒂頭及根須,剖片,切成細絲,放入潔淨的大搪瓷碗內,加精鹽適量,拌和均勻,稍醃漬片刻,擠去醃漬汁液,備用。將麵粉適量放入盆內,加植物油拌和揉成幹油酥,分成10個劑子;並將另留的麵粉,放入盆內,按1∶1加水及 植物油拌揉成水油酥,也分成10個劑子,把幹油酥逐個包入水油酥內,擀長迭攏,再擀長迭攏,用手壓成圓形皮,待用。將熟火腿洗淨,切成火腿碎末,拌在蘿卜絲內,加入經植物油翻炒出香的蔥花、薑末,再加精鹽、味精、麻油等作料,拌和成餡,分成10份,包入酥皮內製成厚餅形,輕揉中微壓展平,逐個放入平底油鍋中,微火(或小火)煎至兩麵金黃熟透即成。
【服法】佐餐當主食或點心,隨意服食,2日內吃完。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月季花50克,香附10克,粳米60克。
【功效】理氣解鬱,活血調經,止痛。適用於肝鬱所致的月經先後不定期。
【製法】將月季花焙幹研末,香附酒炒研末,調入煮熟的粳米粥內,再煮一二沸即成。
【服法】每日1劑,2次分服。
【來源】《傳統民間偏方》。
偏方3
【組成】雪蓮花、黨參各15克,峨參(別名土田七)7克,薏苡仁500克,雞1 500克,調料適量。
【功效】補腎調經。本方適用於腎虛所致月經先後無定期。
【製法】前3味切節或切片,裝入紗布袋,紮口。雞洗淨,與藥袋同入鍋內,加水、薑、蔥,用旺火燒沸,再用文火燒2~3小時,把雞撈出,切成小方塊,裝入碗中,薏苡仁煮熟,放入雞肉碗內,調味拌勻即成。
【服法】隨量食用,每日2次。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4
【組成】豬皮1 000克,黃酒250毫升,白糖250克。
【功效】養血益陰,滋腎養肝。可治婦女血虛乏力,月經不調等症,對腰腿酸痛者效果更佳。
【製法】將豬皮洗淨後切碎,加適量水,用文火燉至汁液黏稠,加入白糖、黃酒即可。
【服法】每日2次,用開水衝化後溫服。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龍眼肉50克,雞蛋1個。
【功效】補腎調經。適用於因虛所致的月經不調者。
【製法】先煎龍眼,30分鍾後打入雞蛋,共燉至熟。
【服法】早晚各1次,連服10天。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6
【組成】雄雞冠2個,食鹽少許。
【功效】溫腎調經。適宜於虛寒型月經不調。
【製法】雞冠煮熟,蘸鹽吃。
【服法】每日1次,每月3~5次。
【來源】來自民間。
4月經過多
偏方1
【組成】韭菜100克,羊肝120克。
【功效】補氣攝血。本方適用於氣虛型月經過多。
【製法】將韭菜去雜質洗淨切斷,羊肝切片,用鐵鍋明火炒熟。
【服法】佐餐食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2
【組成】羊肉500克,當歸、生地黃各15克,幹薑10克。
【功效】補氣攝血調經。本方適用於氣虛所致月經量多者。
【製法】羊肉洗淨,切塊,放沙鍋中,並入洗淨之藥及醬油、鹽、糖、黃酒、清水各適量,紅燒至肉爛。
【服法】佐餐食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3
【組成】薺菜250克,粳米50~100克。
【功效】補氣健脾,攝血調經。適用於脾虛統攝無權之月經過多。
【製法】新鮮薺菜洗淨切碎,粳米洗淨,加水500~800毫升,煮稀稠粥。
【服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4
【組成】荔枝幹20粒,蓮子60克。
【功效】荔枝幹營養豐富,民間曆來認為是補品,能補血滋脾;蓮子的作用主要是補脾固澀,兩者合用,配伍恰當,因此常用來治療脾虛型月經過多。
【製法】將荔枝幹去殼和核,蓮子去心,洗淨後放在陶瓷罐內加水500毫升,上蒸籠用中火蒸熟服用。
【服法】佐餐食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5
【組成】豆腐100克,薺菜250克,鹽、味精適量。
【功效】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型月經過多者。
【製法】豆腐切小方丁,用開水略燙,撈出盛盤。薺菜用開水燙一下,涼後切細末,撒在豆腐上,加鹽、味精拌勻,淋上香油即成。
【服法】佐餐食用。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6
【組成】荸薺120克,茅根60克。
【功效】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型月經過多者。
【製法】將荸薺、茅根水煎服取汁。
【服法】代茶飲,每日1劑。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7
【組成】鮮藕1 000克,鮮梨500克,生荸薺500克,生甘蔗500克,鮮生地黃250克。
【功效】涼血止血。適用於月經過多,經血鮮紅,質地黏稠者。
【製法】將上述食物洗淨,榨汁。
【服法】每次1小杯,每日3~4次。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8
【組成】馬齒莧250克,雞蛋2個。
【功效】清熱涼血止血。適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
【製法】馬齒莧洗淨,搗爛取汁,雞蛋去殼,加水煎煮,加入馬齒莧汁。
【服法】一日分2次服完,月經期連服數日。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9
【組成】老藕250克,豬瘦肉200克。
【功效】清熱涼血。適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
【製法】將老藕洗淨,與豬瘦肉同煮湯服。
【服法】每日1次。
【療程】月經期連服3~5次為1個療程。
【來源】《中國食療大全》。
偏方10
【組成】雞冠花15~30克,雞蛋2個。
【功效】涼血調經。本方適用於血熱月經過多者。
【製法】將雞冠花與雞蛋加水兩碗同煮,雞蛋熟取出去殼,放回鍋裏再煮至湯液一碗即可。
【服法】吃蛋喝湯,每日1次。
【療程】連服3~4次為1個療程。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1
【組成】豬皮1 200克,紅糖300克,黃酒300毫升。
【功效】滋陰養血止血。主要適用於血熱型月經量多。
【製法】豬皮洗淨除毛,切成細小塊狀,加水適量,文火慢燉至爛透,倒入黃酒與紅糖,充分攪拌調勻,離火,裝瓶或裝壇,候涼即可。
【服法】每天2~3次,每次隨量飲服。
【來源】《中華藥酒養生大全》。
偏方12
【組成】玉米須30克,瘦肉120克,精鹽適量,味精少許。
【功效】玉米須有涼血止血的作用,民間常用來治紅崩,瘦肉能補血,兩者配合,故治血熱型月經過多,療效顯著。
【製法】將瘦肉切塊,與玉米須一起放入陶罐內,加水500毫升,上蒸籠加蓋清蒸至肉熟,加精鹽、味精即成。
【服法】趁熱服用。
【來源】來自民間。
偏方13
【組成】油菜薹120克,蜂蜜適量。
【功效】活血化痰。本方適用於血瘀引起的月經過多。
【製法】將油菜薹洗淨,切碎略搗,絞取汁液,兌入蜂蜜,調勻。
【服法】每次服2~4湯匙。
【來源】來自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