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頸椎病的推拿療法與治療誤區
第一節?頸椎病的推拿治療
一、按揉鬆筋
治療的第一步是鬆筋,即放鬆項部肌肉。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對手法的掌握情況,分別選用以下一種或若幹種手法。主要放鬆督脈、夾脊、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行於後枕、項、肩、背的區域。
第一法項部一指禪推法(圖3-1):要求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兩邊,從健側到患側,力量由小到大,層次由淺至深,使後枕部、項部、肩部充分放鬆。
第二法項部拿法(圖3-2):要求用力要深沉,先放鬆項部兩側淺層肌肉,再放鬆深層肌肉;避免過度向後提,以免頸部有被勒感;可伴隨揉法。
第三法頸肩部法(圖3-3):當操作於項部時,醫師使患者頭向對側側屈以充分暴露治療部位;操作於肩部時,醫師使患者頭向同側側屈以使肌肉放鬆;操作於項部、肩部時以側法為宜,操作於項肩交界區、背部時以立法為宜。
第四法項部指揉法(圖3-4):以拇指指揉法或四指指揉法揉項部兩側肌肉。操作時從上到下,力量從小到大,層次由淺入深。
二、點揉痛點
可在項部、肩部痛點(圖3-5)處重點點
揉、彈撥,達到止痛、緩解痙攣、分解粘連的作用。
本法可與按揉鬆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應用,以增強手法效果。
三、分型治療
頸型頸椎病
重點在頸肩部做放鬆手法。
神經根型頸椎病
點揉彈撥穴位:點穴的目的在於通經活絡、調暢氣血,治療手指的麻木、疼痛。
缺盆
位置:在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圖3-6)。
作用:治療上肢麻木疼痛。
肩中俞
位置:在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2寸(圖3-7)。
作用:治療肩背痛。
肩外俞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圖3-7)。
作用:治療肩背痛。
肩井
位置: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圖3-8)。
作用:治療頸肩痛。
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
(圖3-9)。
作用:治療肩背痛、上肢內側痛。
肩貞
位置:在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圖3-10)。
作用:治療上肢內側痛、小指疼痛麻木。
極泉
位置:在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圖3-11)。
作用:治療上肢疼痛麻木。
臂臑
位置: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圖3-12)。
作用:治療虎口區的麻木疼痛。
曲池
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圖3-13)。
作用:治療前臂外側疼痛。
手三裏
位置:在前臂背麵橈側,肘橫紋下2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圖3-14)。
作用:治療前臂外側疼痛、手背疼痛。
小海
位置:在肘內側,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圖3-15)。
作用:治療前臂和手的內側疼痛。
內關
位置:在前臂掌側,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圖3-16)。
作用:治療手掌疼痛、麻木、脹痛。
外關
位置:在前臂背側,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圖3-17)。
作用:治療手背疼痛。
合穀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圖3-18)。
作用:治療虎口區、示指、拇指疼痛麻木。
後溪
位置: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圖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