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1 / 3)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紮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采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係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樸優美,織體幹淨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複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作品:

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

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降E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協奏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單簧管協奏曲

降E大調第三圓號協奏曲

G大調弦樂小夜曲

C大調長笛,豎琴協奏曲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魔笛》

歌劇《唐璜》

安魂曲

土耳其進行曲

小步舞曲

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

莫紮特《降E大調第39號交響曲》作於1788年。這是莫紮特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創作的三部最偉大的交響曲(6月26日的完成第三十九交響曲,7月25日完成的第四十交響曲,8月10日完成的第四十一交響曲)之一。該曲曾被人們尊稱為“天鵝之歌”,以表達對莫紮特和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自始至終貫穿著舞蹈性的節奏與旋律,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主義精神。

作品包括四個樂章,采取了“奏鳴曲-交響套曲”的結構原則:

第一樂章:柔板,快板,長長的引子提供了一種美妙、寧靜,莊重而又心靈和諧明朗的意境。這一樂章的主體是一首優雅的“歌唱性快板”,簡單的主題豐富地展開。這一樂章中有輝煌飽滿的全奏段,也有活潑的第二主題與層出不窮的想象變化。

第二樂章:行板。這個如歌的樂章充滿沉思冥想,優美而安祥,表現出了慢速進行曲的特點。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小快板。朝氣蓬勃,是作者最著名的小步舞曲之一,令人聯想起第一樂章節慶式的歡樂。

第四樂章:快板,典型的奏鳴曲式,這個樂章明顯是海頓式的,活潑的開始主題輕輕奏出,然後由全奏大聲重複,充滿了機智、幽默的情趣,是一幅生氣勃勃的民間歡樂場麵的寫照。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這是莫紮特最後的三大交響曲之一,是他的交響曲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完成於1788年,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樂念。這首交響曲雖然仍能聽出巴洛克音樂的痕跡,但還是促使當時的絕對音樂向前邁進了一步,當它在十九世紀初於萊比錫演奏之際,曾受到“戰栗”或“沉緩”等字眼的評語。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很快的快板,g小調,2/2拍子,開頭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滿優美哀愁的第一主題,這段主題非常出名,後來經常被改編成為輕音樂曲單獨演奏。

第二樂章,行板,降E大調,6/8拍子,奏鳴曲形式。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調,3/4拍子,具有第一樂章那種哀愁感的民謠風味。

第四樂章,甚快板,g小調,2/2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充滿令人產生亢奮的狂熱情緒,但仍有抑鬱的色彩。

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庇特》

這是莫紮特最後的一部交響曲,規模宏大,壯麗燦爛,在他眾多傑出的作品中,堪稱為最優秀的器樂曲作品。作品完成於1788年,是在他的《第四十號交響曲》完成後15天即推出的,莫紮特的作曲天賦由此可見一斑。這部交響曲是莫紮特三大交響曲的壓軸之作。在《朱庇特》中已經看不到受海頓影響的成份,它是莫紮特發揮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現了莫紮特晚年嫻熟的作曲技巧。本曲還是均衡對照的典範。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最高的創造神之名,把它作為此曲的別名是十分相稱的,但這並非莫紮特本人訂的名稱,而是後人加上的。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是一個燦爛生輝的樂章,各主題對比鮮明,為數亦多。第一主題從一開始即以總奏呈現,顯得莊嚴而堂皇。樂章的第二主題充滿了活潑的氣氛,音樂形象生動。

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F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與其他樂章形成對照,不甚華麗,但顯得莊嚴堂皇。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調轉C大調,3/4拍子。

第四樂章,終曲,甚快板,C大調,2/2拍子。整個樂章的特色是以對位手法展開的,它充分連續地應用了賦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調音樂和複調音樂。

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

本曲創作於1785年,同年在維也納的克魯克劇場首演,並由作者本人擔任鋼琴主奏。本曲那進行曲般雄壯的開曲氣氛,以及充滿奔騰般詼諧精神的終樂章,還有中間樂章始終優美如歌的行板,都體現了這位音樂天才的妙筆。不僅如此,本曲還充分體現了主奏者的鋼琴演奏技巧,但並非純粹的“炫技之作”,並且以莫紮特獨有的那種無可比擬的均衡感,使得聽眾根本找不出管弦樂與主奏樂器(鋼琴)之間不協調的絲毫破綻,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以類似齊奏進行曲般的節奏拉開序幕,色彩十分明朗,之後主奏鋼琴與引子同時登場,再度呈示第一主題。樂章的第二主題令人感到趣味盎然,鋼琴展示出絢爛的演奏技巧。

第二樂章,行板,F大調,2/2拍子,三段歌謠曲式。首先,加上弱音器的弦樂器呈示歌謠風的主題,接著重新由主奏鋼琴加以接引。擔任主題伴奏的三連音節奏在整個樂章中幾乎不曾間斷。

第三樂章,極活潑的快板,C大調,2/4拍子。充滿生命力的第一主題由樂隊反複兩次之後,由鋼琴再度呈示主題。在樂章的中段,管弦樂伴奏與鋼琴主奏不斷交替出現,相映生輝。最後鋼琴以排山倒海之勢的上升音階,華麗地結束全曲。

降E大調第二十二鋼琴協奏曲

本曲作於1785年,是莫紮特使用降E大調來作曲的第四首鋼琴協奏曲,與其他三首比較,本曲的規模宏大,帶有威風堂堂的交響曲式結構,是莫紮特後期成熟筆調的充分表露,作者從容地運用飽含自身特色的作曲技法,簡直達到了無懈可擊的境界。莫紮特懂得如何把聽眾的愛好融合於他本人對藝術的要求中,本曲便是最成功的一例。這首協奏曲中處處洋溢著莫紮特獨特的表現力與美感,特別是他對木管樂器的處理,更顯示出無與倫比的絢爛效果;徐緩的第二樂章,富有一種朦朧之美。另外,本曲中首創以單簧管取代雙簧管的位置,這一變革在鋼琴協奏曲的發展史上還屬首次。這也是莫紮特所有的協奏曲中演奏時間最長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