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到底多遠
茫茫宇宙,浩瀚無垠,從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太陽係出發,由近到遠,先行星,再恒星,到銀河,直至河外星係,越走越遠,我們會發現天涯望不到邊。
太陽係成員
太陽係家族成員眾多,它們“相貌”不同,“性格”各異,組成了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大家庭。
九大行星是太陽係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要成員,按照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除了水星和金星外,其他大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其數量各不相同。
在太陽係大家族裏還有許多其他的小天體,包括成千上萬顆小行星和它們的衛星,以及億萬顆彗星、流星體等。其中,小行星主要分布於火星軌道與木星軌道之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集的小行星帶。
太陽係家族的成員大多沿著橢圓或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但也有些彗星軌道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大多數行星自轉的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但也有個別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的,如金星和冥王星就是這樣的“逆子”。
小行星、彗星、流星體和行星際塵埃顆粒等這些太陽係內的小天體,比起大行星來它們隻能算是“小不點兒”。莫要小看這些“小不點兒”,人類在星際航行中一定要首先計算小行星、彗星和密集的流星體群的行程,以使宇宙航船、飛行器對它們回避繞行,以免在太空中與它們相撞而粉身碎骨。彗星在接近太陽時,拖著長長的彗尾,在天空中顯得十分美麗壯觀,太陽係內的流星體也是沿著橢圓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有的流星體被地球吸引闖入地球大氣,與大氣摩擦而生熱發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流星。有的流星體體積較大,在大氣中燃燒未盡而落到地麵,這就是隕石或隕鐵。
1.“結實”的小個子——水星
水星是距太陽最近的行星,離太陽的最大角距隻有28度,古代稱30度為一“辰”,所以我們祖先也把水星叫做辰星。
水星是九兄弟中最靠近太陽的行星,離太陽隻有約5790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從地球上望去,水星出現在天空上太陽附近,經常淹沒在太陽的光輝之中,因此即使在有利條件下,人們也隻有在夕陽餘輝中或黎明時才能見到它的身影。
正因為人們很難與水星見麵,所以對它的了解一直不多,就連它的自轉周期,也是直到1965年才確定的。
水星在天空有多亮?天文學家用星等來表示天體的亮度,星愈亮,星等的數值越小。星等每相差一等,亮度相差2.512倍;這樣,1等星的亮度約為6等星的100倍。若亮度比1等星大,則為零等星或負的若幹等星;例如滿月是-12.7等,太陽是-26.7等。水星最亮的視星等為-1.9。
水星是個“結實”的小個子,它的直徑為4879.4千米,約是地球的三分之一,在太陽係排行第八;但其平均密度在九兄弟中僅次於地球,為5.42克/厘米3。水星自轉一周需58.65個地球日,即水星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58.65天。水星公轉一周為87.97日,也就是說,水星每自轉3周,恰好繞日公轉兩周。
為人類了解水星立了頭功的行星探測器是“水手10號”。它是於1973年11月3日,紀念哥白尼誕生500周年時,由美國發射的,於1974年3月29日到達水星上空。之後,它又以176天的周期繞日旋轉,在探測器工作期間內,於1974年9月21日和1975年3月16日兩次從水星近旁通過;最後一次離水星隻有327千米,可以“看”清水星表麵上一二百米的物體。從而使我們對水星有了更科學,更清楚的認識。
嚴酷的水星世界
“水手10號”發回的圖像表明,水星表麵酷似月球,也是環形山密布,也有與月球表麵類似的盆地、裂穀等。但水星上的環形山多分布於平原區,且直徑也沒有月球的環形山大。
“水手10號”的探測結果表明,水星上沒有大氣。在它的表麵看不到曾經被浸蝕過的痕跡,表明它也不存在水。水星離太陽那麼近,又沒有大氣和水的阻擋與調節,加之在它長達數十天的白晝裏要連續經受太陽的烘烤,因而水星上的溫度很高,在九兄弟中僅次於金星,赤道區中午溫度可達350攝氏度,鉛放在上麵也要熔化;夜晚,溫度又下降至-170攝氏度左右。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自然是沒有生命存在的。
根據“水手10號”探測到的資料分析,表明水星也有一個高密度的核,如果與地球類似,這個高密度的核可能主要是由鐵構成的。然而對“水手10號”資料的詳盡分析及地麵的光譜觀測,都未檢測出水星外殼岩石中有鐵存在。
水星的磁場
“水手10號”還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水星磁場的存在。科學家認為,天體的磁場與其內核密度和自轉速度密切相關,既然水星自轉速度如此之慢,它理當不存在磁場。然而水星不僅有磁場,而且是一個與地球磁場類似的偶極磁場,且兩個磁極也分別與地理極接近。水星磁場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形成了弓形激波與包圍水星的磁層。盡管水星磁場遠不如地球磁場強,隻有地球磁場強度的1%,但要對其產生原因作出解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今,隻有“水手10號”探測器飛臨過水星進行探訪,此後,水星似乎被人們遺忘了。比起人們對金星、火星的狂熱來,水星真是倍受冷落。其實,雖然“水手10號”已三度飛越水星,但大都從水星同一地區上空飛過,已被探測過的區域僅占37%,這顯然是不夠的。況且,水星還有許多謎團需要解開,諸如,它的磁場是怎樣產生的,它的高密度的核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等等。
2.蒙麵的逆子——金星
金星,我國古代稱之為太白金星。這是因為它是我們在夜空中用肉眼能看到的最明亮的行星,最亮時星等可達-4.4,除了太陽和月亮外,它是全天最亮的白色星。金星之所以那麼明亮,是因為它周圍包裹著一層濃厚的大氣,使四分之三的太陽光被反射出來。
金星比地球距太陽近,約10820萬千米,它繞日公轉一周需224.70天。有趣的是,它的自轉周期竟長達243.02天,比它的公轉周期還長;也就是說,金星上的一天比一年還長。金星的許多方麵與地球類似:它的直徑為12103.6千米,約是地球直徑的95%;它的平均密度與地球接近,僅小5%;它的質量是地球的82%,它的逃逸速度是地球的93%;它也像地球一樣,被一層厚厚的大氣包裹著。正是這層大氣,像一層厚厚的麵紗,掩蓋了金星的真麵目。直到1954年,人們還認為金星上存在著海洋。
1956年,美國天文學家理查森分析了從金星表麵反回的雷達波,發現金星與其他大多數兄弟不同,它的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是順時針的,自東向西轉,也就是說,若在金星上看太陽,則日從西邊出、東邊落。人們不明白,同是太陽的兒女,為什麼會出現金星這樣的“逆子”?至此,金星這個蒙麵星球,又被重重塗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為了揭開金星這個“蒙麵逆子”的麵紗,人們注入了極高的熱情,60年代以來,人類發射的行星探測器的第一個飛行目標就是金星。自1961年蘇聯發射了第一個金星探測器“金星1號”以來,飛往金星的探測器絡繹不絕,總計有20多個。由此,金星的真麵目被一點點揭開。
濃密而奇特的金星大氣
金星的大氣層厚重、濃密而奇特。金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約占97%以上,另有約3%的氮。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的100倍,在金星表麵,大氣壓力約是地球大氣壓的90倍,大體與地球海洋中900米深處的壓力相當。濃密的金星雲層,主要集中在100千米以下的大氣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金星表麵上空三四十千米的範圍內所密布的濃雲,竟然是由濃硫酸霧組成的!
金星的大氣很不平靜,風速隨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在60多千米的高空中,風速可達100米/秒,是地球上12級台風速度的3倍多。金星的大氣中還經常出現閃電和雷暴。
令人瞠目結舌的溫室效應
在我們居住的星球——地球上,雖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僅占0.033%,但人類已親身“領教”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激增所產生的“溫室效應”的後果——近地氣溫增高、氣候變暖及其引起的一係列破壞生態平衡的連鎖反應。
然而,金星大氣幾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組成,那麼金星大氣層造成的“溫室效應”之強大也可想而知!金星探測器的觀測結果告訴我們,金星表麵的溫度高達480攝氏度,它成為太陽係中溫度最高的行星。而且,它的溫度常居高不下,幾乎不受晝夜、四季、緯度變化的影響。這樣一個高溫、悶熱,令人窒息的世界,實在令人瞠目結舌,大失所望。
金星的地貌
金星的表麵與地球有類似之處,由於有大氣的保護與“擋駕”,金星表麵不像月球和水星那樣布滿環形山,地勢相對比較平坦,70%是起伏不大的平原,20%是低窪地;還有10%左右的高地,在那裏也有高聳的山脈,如處於金星北半球的馬克士威山脈,其最高峰高達12千米,它頂端的大環形山口直徑達80千米,許多科學家認為這是隕星撞擊的結果。處於金星赤道以北有兩座巨大火山,其中一座火山口直徑達700千米,其規模在太陽係九兄弟中實不多見;科學家們認為它們很可能是活火山。金星上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穿過赤道的大裂穀,長約1200千米,也是太陽係大行星中不多見的。
由於金星表麵被濃厚的雲層所籠罩,那裏的白晝也是“暗無天日”,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夜晚,它也無“明月”高照,因為它沒有衛星的“守護”,它是一顆孤獨的行星。
盡管人們對金星的探測已投入了很大力量,但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例如,“水手2號”曾攜帶磁強儀器從金星上空3.5千米處飛過,卻沒有檢測出金星的磁場(或者說,沒有檢測出強度大於地球磁場萬分之一的磁場);而自轉同樣很慢(相對公轉而言)的水星磁場,其強度卻達到地球磁場的百分之一;這是為什麼呢?再如,金星自轉為什麼是逆轉,為什麼金星的自轉周期比公轉周期還長,金星上空那濃重的硫酸雲霧是怎樣形成的,等等,都有待未來的探測給我們作出回答。
3.人類的家園——地球
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九個行星中距太陽第三近的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第三短,運轉速度第五快,重力第五大,表麵溫度第三高,質量第五大。
地球也有其他行星所沒有的東西——維持在我們行星上所存的各種形式的生命的大氣層。在宇宙的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含某種形式的生命存在的衛星圍繞著恒星旋轉。但在太陽係,地球卻是有生命存在的獨一無二的行星。
地球與太陽的距離(14964萬千米)決定了地球的最高溫度為60℃。由於磁場,使得有害的宇宙射線不至於對地球產生影響,此磁場即為眾所周知的範·艾倫輻射帶。它可以把那些粒子逮住,並把它們擋在遠離地球的空間裏。
地球由於軸的傾斜而產生了季節,而大氣層的組成成分——氧、氮、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氬氣,提供了生命肌體營養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於是養育生生不息的人類,地球也就成為我們人類的家園。
4.一團燃燒的篝火——火星
火星是地球軌道外的第一個大行星,在夜空中,它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亮度變化很大的暗紅色星球,最亮時為-2.8等,最暗時為1.5等。遠遠望去,它就像天邊一團燃燒的篝火。
人們對火星情有獨鍾不無道理,因為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像之處。它距離太陽22794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1.5倍;它的公轉周期為686.98天,約為地球公轉周期的1.9倍;它的自轉周期為1.025957天,即24小時37分22.6秒,幾乎與地球自轉周期相同。最有趣的是,它的自轉軸也像地球一樣與黃道麵斜交,其黃赤交角為24度,與地球的23.5度很接近,並由此形成了火星的四季變化。火星有大氣;火星兩極地區被冰覆蓋;火星上的平均溫度為-23攝氏度,與地球上南極洲的平均溫度(-25攝氏度)相差不多,在八大行星中,它的平均溫度與地球最接近。這些,都使人們願意相信火星也像地球一樣,是生命的棲息地。甚至有人認為火星上有“火星人”存在。而實際上,那裏是一個荒涼的世界。
自1965年7月12日美國的“水手4號”飛掠火星以來,至今已有30多個探測器飛抵火星上空。對它們的探測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使我們逐漸認識了火星的真麵目。
火星的地貌
火星的南北極都有白色的極冠,它們冬天增大,夏天消融,人們自然認為這是水和冰的象征;空間探測表明,極冠的主要成分是幹冰和冰水。火星表麵很幹燥,是滿目荒涼、赤地千裏的不毛之地,這裏環形山遍布,隆起的陡壁和大峽穀相互交錯。最突出的是火山,最大的火山口直徑達60千米,高26千米,稱奧林匹斯火山。在火星的赤道區和中緯度地區有許多彎彎曲曲的幹涸河床,最長的達1000千米,寬60千米。有人推測火星的曆史上大約在30億年前曾發生過特大洪水。
對空間探測資料進行的土壤成分分析表明,火星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它是由於鐵長期受紫外線照射而生成的棕紅色氧化物;由於大氣中的微塵也含有棕紅色的氧化物,所以火星的天空也呈現橙紅色。
火星的大氣
火星的大氣遠比地球大氣稀薄,氣壓僅為地球大氣壓的0.5%~0.8%。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占95%;氮占3%;大氣中水汽含量很少,僅占0.01%。火星雲層的主要成分是幹冰。由於火星大氣稀薄而幹燥,使火星表麵的晝夜溫差變化很大,氣候變化十分劇烈,時常發生“塵暴”。
火星的“塵暴”是它每年都會發生的奇異現象,大塵暴來臨時所形成的塵埃雲,有時可持續數月之久。火星上發生特大塵暴時,風速可達180米/秒,差不多是地球上12級台風的6倍。這種塵暴往往席卷半個星球,有時甚至覆蓋整個星球,使火星上空數千米都被黃塵所籠罩。
雙月懸天
火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十分之一,其表麵重力不及地球的十分之四,因此如果人站在火星上,重量會減輕一多半。如果你站在火星表麵向上仰望,白天天空一片橙紅,隻有在黎明和黃昏時才呈現出蒼白的淡藍色。夜晚,你可以看到“雙月懸天”的奇觀,這兩個“月亮”就是它的兩個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火衛一像月球一樣,其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一致;火衛二的公轉周期是30多個小時,比火星的自轉周期慢不了多少。
前麵已經說過“火星人”是不存在的,但是火星上有沒有原始生命呢?這個問題是需要認真回答的。
“海盜號”的探測
1976年7月20日和9月3日,“海盜1號”和“海盜2號”探測器分別降落在火星表麵,連續工作了6年。1982年11月,它們向地球發回了火星土壤樣品的分析數據,結果是沒有發現樣品中與生命有關的任何跡象,也沒有發現有機化合物。但是,由於著陸器的機械臂隻能抓住它周圍12平方米範圍內的土壤,所以,它的分析結果也許並不具有代表性。因此科學家們認為,雖然海盜號的探測結果大大減少了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但最後的結論還有待把火星土壤拿回地球進行認真分析才能得出。
火星隕石帶來的信息
1996年8月,美國科學家宣布:1984年在南極洲發現的ALH84001隕石來自火星,它是火星表麵與小行星或彗星碰撞後作為隕石落到地球上的。研究其岩石的成分發現,這些隕石中可能存在原始生命的微化石。這表明,在幾十億年前火星上很可能有過相當溫暖潮濕的氣候,適合於生命的存在和維持。這一發現再次激起人們對火星探測的熱情。
“火星探路者”
1996年12月美國發射的“火星探路者”號經過7個月的長途跋涉,於1997年7月4日順利降落在火星的阿瑞斯平原上,並放出一個機器人。這個機器人身高0.3米,體重10.4千克,貌似裝有6個輪子的微波爐,名叫“漫遊者”。它的任務是勘查火星表麵,收集岩石和土壤樣品。分析火星岩石成分的結果令人吃驚:火星上的一些岩石竟與地球的非常相似。當然也有的岩石截然不同。“火星探路者”傳回的照片表明,阿瑞斯平原在遠古時代曾發生過特大洪水,說明原先的火星比今天溫暖、濕潤,很適合生物生存。
“火星全球勘查者”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的“火星全球勘查者”,於1997年9月11日進入預定的環繞火星的軌道,最終它將調整為一顆距離火星表麵380千米、環繞火星兩極係統研究火星地質、氣象和演化史的人造衛星。人們計劃,在近10年內,至少將再發送4個繞火星軌道飛行的太空飛行器與5個表麵探測器來研究火星。
載人去火星考察將是人類航天史上空前的壯舉,科學家已宣布人類將於2015年登上火星。宇航員往返火星一次至少需要2至3年,自然要籌劃宇宙員的給養、飛船的燃料以及如何建立火星運輸飛船、火星軌道站等,這些都已提上了科學家的研究日程。我們相信,對火星的生命問題作出結論的日子已為期不遠了。
5.患“大紅斑”的龐然大物——木星
木星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中第二類群體——“類木行星”中離太陽最近的一個。它的赤道直徑為142984千米,是太陽直徑的十分之一強,是地球直徑的11倍多;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16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如果把太陽係中其他行星和全部小天體的質量加一塊,也不到木星質量的一半。木星表麵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2.64倍。
木星距太陽77833萬千米,大約是日地距離的5.2倍,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是4332.71天,大約相當於11.86年。然而它的自轉速度之快卻堪稱九行星之冠,自轉一周隻需0.41354天,即9小時50分左右;按此計算,它赤道上的線速度高達12.66千米/秒,比地球上的第二宇宙速度還大。受快速自轉的影響,木星是一個扁球體,其赤道直徑與兩極直徑之比為100比93。
木星也被一層厚度超過1000千米的濃密大氣包裹,由於它能把40%的太陽光反射出來,因此在夜空中顯得很明亮,亮度可達-2.7等,僅次於金星。早在17世紀,天文學家在用望遠鏡觀測木星時,就發現了木星大氣中有一係列明暗相間的雲帶;在木星赤道南側,則分布有卵形的“大紅斑”。這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並一直對其堅持觀測,結果,發現“大紅斑”不僅在幾百年中一直存在,而且其分布範圍、明暗程度等均在不斷變幻。
盡管人們對木星這個龐然大物的興趣經久不衰,但直至本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對木星的了解還是很少的。特別是木星大氣層下麵的木星表麵究竟是什麼樣,木星還有哪些重要的特征等,更為人們所不知。
本世紀70年代,先後有5個探測器飛臨木星進行考察,1989年10月18日美國又發射了“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它於1995年12月7日進入木星大氣層進行考察。至此,人們對木星的認識才極大地豐富起來。
“大紅斑”之謎
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飛船揭開了大紅斑的謎底。原來大紅斑是一個含有紅磷化合物的特大氣旋,它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溫度、氣壓比周圍大氣都低,類似地球上的“低壓氣旋”。所不同的是,大紅斑的存在期限不是幾天而是上百年。由於木星自轉很快,在慣性和離心力的作用下,木星大氣呈一個扁球形,所以木星大氣的條紋也沿赤道伸展。
為了直接考察木星大氣,“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沿著軌道長途跋涉40億千米,曆時6年於1995年夏季飛至木星附近。
探測表明,木星大氣中的成分與地球不同,氫占82%,氦占17%,其餘是甲烷、氨等氣體。探測器觀測到有氨雲及很薄的硫酸氫銨雲存在,這和科學家的預計一致;但預計也應有水雲存在,而觀測卻沒有找到證據,這表明木星大氣中水的豐度比預料的低。考察時所探測的區域大氣十分幹燥,但整個木星是否都如此,還有待證明。探測器在對木星大氣進行實地探測過程中,還遭遇到強烈的狂風和湍流,在雲層深處161千米,風速達150米/秒。探測器的雷電探測裝置還發現了個別的但比地球上的雷電強10倍的木星雷電。
液態的行星
通過探測器對木星引力場的探測,人們發現,木星竟是一顆液態行星,它沒有像地球岩石圈那樣的固體外殼,在木星濃密的大氣層下麵,是由液態氫組成的“海洋”。這個“海洋”分為兩層,上層是溫度相對較低的液態氫分子層,厚約14000千米;下層是溫度相對較高的液態金屬氫層,厚約45000千米,它能像金屬一樣導電。在木星內部也存在一個由鐵和矽組成的固體核。
木星的光環
1979年3月“旅行者1號”探測器臨近木星時發現,木星也像土星那樣,有一條薄薄的光環;4個月後,這一發現進一步被“旅行者2號”所證實。木星環又薄又暗,最大直徑達25萬千米,但厚度卻僅有20來千米;最外側的相對亮些,稱作亮環。木星光環由塵埃和許多大小不一的碎石塊所組成,由於這些環內物質對光的反照率很小,故顯得很暗。正因為木星光環既薄又暗,所以直到人類派出行星探測器去巡訪才被發現。它是繼土星和天王星後第三個被發現的太陽係大行星環。
木星的磁場、磁層和輻射帶
宇宙飛船探測到木星有結構複雜、規模宏大的磁層,它分布在木星周圍140萬~700萬千米的範圍內。“先驅者10號”進行的磁場測定表明,木星磁場比地球磁場強,表麵磁場約比地球磁場強10倍;內核磁場約比地球磁場強17500倍。木星也是偶極磁場,磁軸與自轉軸的夾角與地球接近,為11度弱;但它的正磁極指的不是北極,而是南極,這一點和地球的情況正好相反。
空間探測發現木星有一個和地球周圍類似的輻射帶,但強大得多。近年來測定出木星的輻射能量比它從太陽得到的能量高2.5倍至3倍,這表明木星除了吸收、反射太陽能外,自身還發出輻射能,也就是說木星本身有能源,不過這能源還不足以產生熱核反應,它的能量可能來自原始星雲演化成太陽係時聚集的熱能。
木星的兒女
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對木星和土星進行了對比研究,也包括它們的衛星。迄今為止已發現木星有16顆衛星,其中最亮的4顆(木衛一至木衛四)是1610年伽利略首先發現的。它們雖是衛星,個頭可不小,最大的木衛三直徑為5268千米,比水星還要大,是迄今人類在太陽係發現的最大的衛星;木衛四和水星的大小差不多。
正在運行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頻頻傳來有關木星衛星的消息。“伽利略號”於1996年6月27日飛臨木衛三,離它的表麵隻有840千米。它發現木衛三表麵分布著起伏的環形山,有很高的山脊、裂縫和溝槽,表麵被冰層所覆蓋,還不斷釋放出氫原子和帶電的氫離子,兩極還有臭氧。另一驚人發現是木衛三有自己的磁場。科學家認為,它雖外部寒冷,但內部有可能存在一個熔化了的金屬核,與地球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