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70年代我國體育對外交往態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一個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脫離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係,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采取了敵視、顛覆的政策,1950年,美國派兵進駐我國台灣,並發動了朝鮮戰爭,並裹脅許多國家加入了對我國的全麵封鎖,給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50年代不得不采取中蘇結盟共同對抗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外交戰略。這一時期,我國先後與蘇聯和東歐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繼續對中國采取敵視政策。為了打破敵對勢力的孤立、封鎖,中國的外交戰略開始轉向以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中心,與許多亞非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以形成與美蘇抗衡的一種新的國際力量。6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急劇惡化,特別是1968年珍寶島事件後,蘇聯在中蘇邊境和蒙古駐軍百萬,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武裝占領阿富汗,對我國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加之美國在與蘇聯全球爭霸中逐步退為守勢。麵對這些新的嚴峻的國際形勢,1973年,毛澤東主席又製訂出一條線的戰略設想(楊成緒:《世紀更迭與大國關係變化》,《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1期,第4頁),即從日本到歐洲,一直延伸到美國,形成一條線,盡可能團結更多的國家反對蘇聯霸權主義。這一外交戰略的調整,使中美的接近成為當時震驚世界的巨大事件。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終於正式建交。至70年代末,中國已同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70年代末,隨著國際環境的重大變化和國內改革開放的實行,中國的外交政策再次進行重大調整,將一條線戰略轉向了真正不結盟,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爭取穩定的和平環境,中國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均實現了正常化。
在上述各個曆史時期,中國的對外體育交往活動都發揮了極為獨特的作用。50年代初期,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範圍和規模較小。交往的主要國家為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一些新興的亞非拉國家,如印度、斯裏蘭卡、緬甸、尼泊爾、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也紛紛與我國開始了體育交往,從而使1965年成為此階段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最高潮。這一年,我國與5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8起體育交往(表5-1)。但是由於外部環境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所以此階段我國的對外體育交往還隻是在有限的範圍內開展,與西方國家的體育交往較少。當然,值得注意的是,從50年代起,我們曾與法國、意大利、聯邦德國等有過小範圍的體育互訪。而且這些體育交往都是在國家建立邦交之前開始的,它為增進人民的友誼和建立邦交做出了貢獻。
(附:插圖一)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國的體育對外交往活動驟然減少,甚至出現了一年(1969)中無一次對外體育交往的記錄。從70年代初起,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1973年,隨著毛澤東一條線戰略的製定,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在當年即迅速上升,達到了109個。伴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關係的正常化,我國體育對外交往的範圍遍及了世界各地,交往的規模也呈急劇上升趨勢。
(附:插圖二)
總的說來,50-70年代我國的對外體育交往,除1967-1970年外,一般呈逐漸擴大(圖5-1)和上升態勢(圖5-2)。由此可見,50-70年代末,我國在特定的國際政治環境中進行的對外體育交往,服從並服務於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的需要,被納入了國家總的外交戰略之中,在打破西方封鎖、維護國家主權、樹立國家形象、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等方麵,都發揮了獨特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