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終於過去了。
不過,果阿號已失去了前桅,還失去了大部分的風帆,已經失去了動力。船隻慢慢順著漲潮的海水和西風飄進一處開闊的海灣,前方有著沙灘和礁石群的海岸上,似乎有居民住房。更深遠的內陸是連綿的綠色群山,大多隱約若煙霧。等船隻靠近了海岸線,大家還看到沙灘邊有簡易的竹製棧橋,沙灘上停著幾隻小漁船。遠處沙灘邊的居民點是一片雜亂無章的中式建築,有一道籬笆牆圍著整個居民區,籬笆牆的出口處有大門和一座簡易的望樓。
船長拿著望遠鏡看著那處居民點,問向導林阿水:“這裏是什麼地方?”
林阿水左右觀察了一番說:“海盜窩。”
尹峰沒顧上翻譯,大吃一驚問:“海盜窩?難道是……”
“這裏是魍港,這個島就是官府所說的東番或者北港了。”
這裏就是台灣島的魍港,在尹峰的世界中就是後來荷蘭人所謂的倒風內港,在台灣省嘉義縣八掌溪口好美裏一帶,後來因為急水溪改道,洪水衝毀魍佳半島連接陸地對外的出入口,魍港變成孤島,再加上航道淤積,其港口的地位就被布袋港所取代;由此往南的海灣就是大員港,尹峰前世的荷蘭人建的赤嵌城就在那裏。
尹峰沒想到自己在這個時代,第一次出海遠行居然就到了台灣,心情很是興奮:“啊,這裏就是台灣啊!!”
“台窩灣的大員港再往南才是,這裏是魍港。”林阿水忙著糾正錯誤,沒注意尹峰的興奮表情。傳說中,台灣的名稱就來自“台窩灣”,荷蘭人於天啟四年五月〈1624〉占據安平,先築奧倫治城後改築為熱蘭城,由於其城瀕台窩灣,初僅稱港道,後來就轉為全島的稱呼了。
當然,也有其他說法:台灣就是大員之諧音字:泉人周嬰著《遠遊編東番記》中載有“台員”一詞,現在閩南語仍讀“台灣”為“台員”的。尹峰前世一直想去台灣旅遊而未去成,現在突然間來到了400年前台灣,不免有點手舞足蹈起來。
而船長看著尹峰興奮不已的樣子,不明所以地問:“尹先生,這裏是什麼地方?能得到補給和維修嗎?”
尹峰忙說:“這裏是中國沿海海盜的基地,叫魍港。這裏應該什麼都可以搞到,……”
船長皺皺眉頭,大為納悶:到了海盜窩,你這個商人興奮什麼?
他大聲命令船員從艙內拿出武器,並且命令暫時停止排水,全力修複船帆。此時剛好是退潮時分,果阿號失去動力無法操縱,隻能順著水流又開始往海麵漂。但海水退潮太快,船隻在一陣搖晃後,咯吱咯吱響了一陣後擱淺在離海岸線1000米左右的海底沙灘上了。隻有等下午再次漲潮時才能脫離此地了。船隻必須修好船帆,恢複動力才能乘著潮水離開這裏。
情況很不樂觀,就在大家搶修船帆的時候,從海灣東邊出現了一隻帆船,張著歪斜的硬式帆,船尾高過船頭。有人驚呼:“是倭寇的船!”
沒錯,這就是所謂的“大和型”帆船,是吸取了中國硬式帆優點而建成的日本帆船,外形上船尾比船頭高大。由日本來的正宗“大和型”倭寇船常掛八幡大菩薩旗,所以一般叫它八幡船。
日本船抗風浪性是很差的,這隻船一定是一直在港口內躲避風浪,現在完全可以乘機會打劫一下不能動彈的果阿號。
所有人都驚慌起來,倭寇的名聲是在東亞航海界臭名遠揚的,葡萄牙人也和他們一直是敵友難分的。眼見這隻日本船徑直向果阿號駛過來,有刀槍的利刃在陽光下反光,其意圖明顯不是什麼友好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