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軍隊近代操練製度的創始人――莫裏茨親王(1 / 3)

張敬山 周寶新

17世紀初以前,歐洲軍隊的訓練史還是一片模 糊。終年日複一日地操練,甚至在作戰期間還利用空餘時間操練,被認為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實際意義。到17世紀,荷蘭人率先對軍事管理和日常事務作重大改進。 他們發現,長時間的反複操練能使士兵更順從,能增加軍隊戰鬥力。推行軍隊近代日常操練製度的主要人物就是拿騷的莫裏茨親王。

莫裏茨親王,聯省共和國(尼德 蘭)國務活動家、統帥和軍事改革家。“奧蘭治沉默者”威廉一世?奧蘭治的次子。他1567年11月13日生於迪倫堡,受過大學教育,專業是數學和古典作 品。莫裏茨繼承了其父莊重的品行。1584年其父遭暗殺後,盡管他年輕,仍被選為聯省議會主席。1585年11月當選為荷蘭和澤蘭聯合省總督。1586年 獲準得到荷蘭封地,自稱為奧蘭治王。

莫裏茨親王從少年時期起就在威廉一世指揮的革命軍隊中與西班牙人作戰。1590年任武裝力量總司令。莫裏茨是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活動家之一。他還是一位富有天賦和才能的指揮官,但他作為軍事改革者和戰略家比戰術家所獲得的讚譽更多。

麵臨在低地國家和西班牙人作戰的難 題,莫裏茨就到羅馬曆史中去找樣板,努力從中汲取軍事技術精華。但是,莫裏茨親王對羅馬前人並不盲從,他強調了三樣在他以前歐洲軍隊中不曾普及的東西。其 一是鐵鏟。昔日的羅馬士兵習慣於用臨時修築的土牆來加固營地。莫裏茨也築土牆,尤其是讓士兵在包圍敵占城鎮或堡壘時挖壕固守。在他那個時代以前,歐洲軍隊 並不重視挖土築牆。在牆後躲避危險或打洞藏身意味著怯懦。軍隊通常依靠從附近招募的勞工來完成大部分他們認為必要的掘土挖壕工作。然而,對莫裏茨親王的部 隊而言,鐵鏟比刀劍或滑膛槍更有威力。圍城軍隊有計劃地挖壕築牆保衛外圍防線,這樣做可以防禦敵軍的解圍援兵進襲,同時又不放鬆圍城。莫裏茨的軍隊遵循這 一方式圍城,受到守城敵軍的火力殺傷就比較少。同時,堅持掘進,日益接近守敵的壕溝和城牆,直到可以發起最後衝擊。這樣,圍城變成了一項工程,揮鏟挖土成 了圍城士兵的日常工作。在當時廣為流行的堡壘戰中,尼德蘭軍隊最先采用近敵壕與對向壕、坑道與反坑道。這使尼德蘭軍隊的軍事工程學達到相當的水平。莫裏茨 對軍事工程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這種沉重的勞動有一種附帶的效果,即幾乎掃除了官兵的懶散習氣和放蕩行為。

在西歐,莫裏茨最先在軍隊中推行 條令。根據條令,軍隊進行了係統劃一的戰鬥訓練,加強了紀律性。這是莫裏茨的第二項,也是最重要的革新。他迫使士兵們練習火繩槍的裝彈和射擊動作;長矛兵 則必須練習在前進中和戰鬥時的持矛位置。這種訓練並非前所未有的。軍隊總需要訓練新兵,但是以前的教官們認為,一旦人人都學會了使用武器,任務也就完成 了。這種想法不無道理。莫裏茨和前人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做法要係統得多。他將火繩槍的相當複雜的裝彈和射擊動作分解為42個單一的連續動作,給每個動作定出 名稱和發令詞。由於士兵們動作的時間相同,節奏一致,每個人都能做好同時發射的準備。這樣,齊射既容易又自然,對敵人的隊伍造成一種衝擊力。更重要的是, 士兵們裝填和發射的速度更快,而且忽略任何重要步驟的可能性也小得多。結果,槍比以往任何時候效率都高。因此,莫裏茨相應地增加部隊火槍的數量。

他還使部隊正規化。訓練士兵步伐 整齊,就可以使整個單位的士兵按照規定的方式前進、後退、向左、向右,將縱隊變成橫隊,再由橫隊變成縱隊。莫裏茨親王的操練中最重要的動作是反方向行進。 一排火繩槍手或滑膛槍手在發射完畢後,從站在他們後麵的兩列士兵中間走過去,到隊列後重裝子彈。同時,下一排槍手重新裝好槍彈,其他各排也都發射完畢並後 退就位時,第一排槍手就能夠毫無障礙或毫不耽擱地開始第二次齊射。這樣,一個訓練有素的單位就能像演出動作經過精心設計的軍事芭蕾舞,連續快速地進行一連 串的齊射,使敵人還來不及從第一次齊射火力中清醒過來,另一次齊射就又命中了目標。這裏的竅門在於選擇時機,同時也在於阻止士兵們在背向敵人以走到隊列後 重新裝彈時逃離戰場。反複進行訓練,使每一個動作都達到半自動化的程度,就能把出現故障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大批軍官和軍士對士兵的嚴格監督,也是使 反方向行進實際可行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