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香港心理專家為“網絡成癮”現象把脈
來自內地、香港和台灣的數十位心理學方麵的專家學者連日來聚首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就網絡心理學的話題開展學術研討。
今天落幕的這次學術活動由中山大學心理學係與台灣大學、香港大學心理學係聯合主辦。5天以來,兩岸和香港從事網絡心理研究的學者報告了他們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其中,學者們對“網絡成癮”現象予以高度關注。
據中國互聯網中心7月22日發布的第七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大陸的網民數已達4580萬人,比一年前增加了72.8%。台灣學者也指出,截止去年12月,台灣地區上網人數已突破782萬人。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上網人數的增加,因沉溺網絡不能自拔而產生的上癮問題成為心理學者跟蹤研究的新課題。據資料顯示,自互聯網風靡世界以來,全球至少發現了2至3億整天沉溺於網絡的“成癮”者。學者指出,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絡上癮綜合症”。
湖南師範大學心理係周萍抽取長沙市252名大中學生作為觀察對象,發現大學生上網時間長於中學生,有成癮傾向比例高於中學生。調查顯示,這些有成癮傾向者多半與家長、朋友溝通次數減少,下網後變得空虛、失落,更不願與人交流。周萍說,網絡使用程度與孤獨、抑鬱感呈顯著正相關,說明使用網絡進行人際交往,確實將給使用者帶來心理影響。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朱珍葶透過大學生群體的“人機熱、人際冷”現象,指出上癮的危害。她在學生中進行調查,發現有聊天型、遊戲型和學習型三種類型,產生了影響身體健康、影響學業、責任感淡薄、易於焦慮和浮躁和受挫等危害。
台灣大學林以正教授提出,網絡成癮現象的產生是網絡使用者的個人特質與網絡功能交互作用的結果。觀察網絡上的人際互動,會發現人們透過文字似乎比較容易說出心裏話。
林以正等人認為,網絡雖然被稱為一個虛擬的環境,個人可以在其中隨意地變換自己的麵貌,甚至產生數個不同的網絡自我,事實上,這些自我的背後都隱含了相同、穩定的潛在特質。
香港大學心理學係周偉立副教授經過實驗認為,網上行為取決於使用者對使用互聯網的評估,而非互聯網特性。網絡與其它環境一樣,不能與環境中的主人翁的觀感、態度和價值分割開來。
專家們提出,對待網絡成癮,除了自我調適、心理谘詢的介入,也應利用好網絡這個平台來治愈它。據了解,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美國已成立了這樣的心理谘詢網站。通過借鑒多種方法,可以在網絡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開展團體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