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潛艇

潛艇亦稱潛水艇,是能潛入水下活動和作戰的艦艇。自1775年美國人戴維特·布什內爾建造了第一艘單人駕駛以手搖螺旋槳為動力的木殼潛水艇“海龜”號以來,它就以隱蔽性好、攻擊力強、機動性好等優點,在戰爭中得到迅速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潛艇共擊沉戰鬥艦艇192艘,僅被德軍潛艇擊沉的運輸船就有1300餘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交戰雙方都廣泛使用了潛艇,其戰鬥活動幾乎遍及各大洋,共擊沉運輸船1400餘萬噸,擊沉大、中型水麵戰艦174艘。當時,世界各國建造的潛艇總數高達1600餘艘。

戰後,由於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戰爭形勢的需要,潛艇的品種、數量、性能、用途等都有了更多、更高、更廣泛的發展,使得海底這一寂靜的世界變成激烈競爭的戰場。

現代的潛艇通常由艇體、操縱係統、動力裝置、武器係統和導航、觀察、通信等部分組成。

艇體由內外兩層殼體構成。內層叫內殼,也稱耐壓艇體,是一個圓柱形筒子,主要靠它承受海水的壓力。外層叫外殼,也稱非耐壓艇體。內外殼之間置有主水櫃和調節水櫃,能根據上浮或下潛需要,排出或注入海水。內殼又分隔成3~8個密封的艙室,分作不同的工作間。大致有武器艙、動力艙、指揮艙及艇員生活設施等係統。

操縱係統。用於實現潛艇的上浮下潛、水下均衡、水下航行等。

動力裝置。有常規動力和核動力兩種。常規動力主要由柴油機、蓄電池和主電動機組成。核動力主要由核反應堆、蒸汽發生器、主循環泵和主汽輪機等組成。

武器係統。主要使用的武器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和水雷等。其中,彈道導彈是戰略導彈潛艇的主要武器,射程1000~10000餘公裏。戰略巡航導彈射程為數幹公裏,用於攻擊陸上重要目標。戰術巡航導彈,射程為數百公裏,主要用於攻擊大、中型水麵艦船等。魚雷是潛艇的主要水中武器,用於攻擊水麵艦艇和水下潛艇。

導航設備。提供潛艇海上航行準確位置的設備。包括磁羅徑、陀螺羅徑、計程儀、探測儀和六分儀等。

觀察設備。主要有潛望鏡、雷達和聲納。

通信設備。主要有多波段收發報機和衛星通信等設備。

現代潛艇按不同的方法可以區分成不同的類型。按戰鬥使命區分,可分成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按動力區分,可分成核動力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按排水量區分,可分成大型潛艇(2000噸以上)、中型潛艇(600~2000噸)、小型潛艇(100~600噸)和袖珍潛艇(100噸以下)。

其中,戰略導彈潛艇主要裝備潛地導彈武器,用於對陸上重要目標進行戰略核襲擊。攻擊潛艇主要裝備魚雷、水雷和反艦、反潛導彈武器,用於攻擊水麵艦船和潛艇等。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擁有潛艇,總數達1000艘以上,其中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在220多艘左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反潛作戰能力的提高,潛艇必將向更先進的方向發展,成為未來戰爭重要的角色之一。其未來潛艇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增大下潛深度。隨著下潛深度的增加,在浩瀚的大洋底下潛艇可獲得更加廣闊的活動區域,其隱蔽性和機動性能更高。目前,有些國家在探索使用鈦合金、鈹和增強塑料等高強度耐壓材料作為未來潛艇的內殼。

二是提高動力裝置的性能。未來的潛艇將主要采用核動力裝置,以提高水下航速和航行時間。核反應堆的功率將趨向增大。同時研製長壽命核反應堆和堆芯,提高潛艇的在航率。

三是進一步降低噪音,從而提高潛艇的隱蔽性。

四是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和多功能性。

五提高潛艇的水中探測、通信和導航設備的能力,向自動化、全球覆蓋和全天候連續導航定位方向發展。

美國的未來核潛艇——“海狼”級攻擊潛艇。美國將用它取代目前最先進的“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作為21世紀的主要攻擊潛艇。

該艇艇形為水滴形,艇長與艇寬之比接近7∶1,並在艇體上塗有專門防回聲的徐層。艇長99.4米,寬12.2米,吃水10.9米,水下排水量9150噸。人員編製為軍官15人,士兵134人。這是美國海軍有史以來耗資最大的一項潛艇發展計劃。首艇研製費高達18億美元,美海軍計劃采購30艘,花費約360億美元。按設計目標,它與“洛杉磯”級比較,有以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