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改革的複興(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1 / 3)

文字改革的複興(一九七七——一九八五年)

一、文字改革工作的恢複(一九七七——一九七九年)

粉碎“四人幫”以後,文字改革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恢複。

(一)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

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將《關於〈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請示報告》送國務院審批。十月三十一日,國務院將這個報告批轉各省、市、自治區和國務院各部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國務院在批示中指出:“我國文字改革的當前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拚音方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可在《人民日報》以及省、市、自治區一級報紙上按照規定日期同時發表,征求廣大工農兵群眾和各方麵人士的意見。其中第一表的字,已在群眾中廣泛流行,自《草案》發表之日起,即在圖書報刊上先行試用,在試用中征求意見。關於《草案》征求意見的工作,中央一級有關部門和各方麵人士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負責;各地工農群眾和各方麵人士由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負責;軍隊係統由總政治部負責,於半年內將意見彙總告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再根據這些意見提出修訂草案,報國務院審定公布。”

國務院批轉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請示報告》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中央教育部於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在北京召開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總政治部的代表參加的座談會,研究討論了開展《草案》征求意見和修訂工作的有關事項。十二月二十日在首都和各省、市的報紙上發表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下稱“二簡”)。《人民日報》於十二月二十一日開始試用“二簡”草案第一表的248個簡化字。

此後,為了組織征求意見的工作和開展文字改革的各項活動,在一九七八和一九七九年,大多數省、市都成立了文字改革領導機構,上海市、廣東省、湖南省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員會;湖北省、河南省、雲南省、青海省、黑龍江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成立了文字改革領導小組或文字改革辦公室;河北省、四川省、安徽省、遼寧省、陝西省、福建省成立了文字改革臨時領導小組,北京市、天津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山東省、江蘇省、山西省、江西省、浙江省、吉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都指定了有關部門負責文字改革工作。各地積極開展了對“二簡”草案的討論和征求意見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三月二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學校試用簡化字的通知》,決定全國統編的中小學各科教材,自一九七八年秋季起一律試用《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各省、市、自治區自編的教材,一九七八年秋也應全部試用“二簡”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

從“二簡”草案發表到一九七九年一月的這一段時間內,各地、各方麵對“二簡”草案展開了廣泛的討論,25個省、市、自治區以及解放軍總政治部將討論的綜合報告送交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還收到各地群眾的一萬多封來信。從綜合各方麵反映的情況看,大多數人認為作好漢字簡化工作,有益於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對“二簡”草案第一表較滿意;同時也有人認為“二簡”草案工作粗糙,改革步子過大,試用要求過急。

一九七八年三月,五屆人大和五屆政協開會期間,胡愈之等23人聯名寫信,要求會議文件不用“二簡”草案簡化字。在此之後,由於對“二簡”草案認識上的分歧,導致社會上出現了報紙有的試用,有的不試用,或兩種字體並用等混亂現象。鑒於社會上對“二簡”草案爭議逐漸擴大的現實,七月三日,教育部發出《關於簡化字問題的通知》,通知要求教育係統未發排的課本、教學參考書,不再使用新簡化字,仍用原字進行教學。七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新華社《關於不再使用新簡化字的請示》,通知《人民日報》、新華社、《紅旗》雜誌、《光明日報》以及有關的出版社,停止試用新簡化字。八月以後,全國的圖書、報刊不再試用“二簡”草案第一表的簡化字。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各地區和有關方麵提出的意見,開始準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修訂工作。

(二)教育部重申推普方針,召開第五次全國普通話觀摩會。

在各地努力做好推普工作的基礎上,一九七八年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吳縣召開南方方言區推廣普通話工作座談會。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9個省、市、自治區教育部門的代表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代表參加了座談會。與會代表回顧了過去的推普工作,一致認為二十多年來全國推廣普通話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粉碎“四人幫”之後,全國形勢有很大的變化,需要加快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步伐,為提高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會議期間,代表們認真討論了教育部《關於加強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拚音教學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建議積極創造條件,早日召開第五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交流各地的經驗,更好地推動工作。

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學校普通話和漢語拚音教學的通知》,重申必須繼續貫徹“大力提倡,重點推行,逐步普及”的推普方針。強調學校是推廣普通話和教學漢語拚音的重要基地,廣大師生是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拚音的重要力量。要做到學校與社會相結合,教學與日常工作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通知還要求各省、市、自治區教育部門要設專人專管推廣普通話工作,地縣也要有人兼管。為了幫助各地培養推廣普通話的骨幹,教育部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要繼續舉辦普通話語音研究班。教育部的這個通知發出後,上海、廣東、湖北、黑龍江、河南、安徽、遼寧、山西等省、市都成立了文字改革機構。上海市教育局於九月十五日召開了推廣普通話工作會議。安徽、河南、福建、天津、黑龍江、雲南、陝西等省、市的教育部門都轉發了教育部的這個通知,積極推動地方上的工作。許多省市相繼召開了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交流經驗。

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在杭州市聯合召開了全國推廣普通話工作彙報會。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教育局或文字改革辦公室主管推廣普通話工作的代表出席了會議。在彙報會上,代表們回顧了一九七八年八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加強學校普通話和漢語拚音教學的通知》以後各地積極開展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情況,討論了如何進一步貫徹落實《通知》的精神、搞好今後工作的問題。大家認為,做好推廣普通話工作,師資培訓很重要,要切實抓好。培養新師資的師範學校一定要按《通知》的要求,做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學會漢語拚音和普通話,畢業後能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對在職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有計劃地培訓。在學校推廣普通話,要想堅持經常並不斷取得成效,一定要使這一工作同語文教學緊密結合,把漢語拚音和普通話教學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去,從識字、造句到朗讀、作文等方麵的教學,都要充分發揮漢語拚音和普通話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一九七九年八月十一日至二十日,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第五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會議內容以觀摩表演為主,通過普通話的讀說表演,檢閱普通話教學的成績;同時舉行了經驗交流會,工作座談會和學術報告會。

這次觀摩會除台灣省外,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代表出席,西藏自治區第一次派代表參加了會議。為了迎接這次全國會議的召開,全國有25個省、市、自治區先後召開了觀摩會,並選拔了出席全國觀摩會的代表。各地提交大會交流經驗的材料共有87份,上海、黑龍江、廣西、湖北等單位在大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大會表彰了推廣普通話的先進學校29所。應邀到會作學術報告的有語言文字學專家王力、朱德熙、張誌公和聲學家馬大猷。他們的報告題目分別是:《推廣普通話的三個問題》(王力);《關於中學語文教學》(朱德熙);《普通話和語文教育》(張誌公);《推廣普通話與拚音化》(馬大猷)。八月二十日,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教育部部長蔣南翔以及教育部、文改會、共青團中央、全國總工會等單位的負責人和部分語言文字學專家出席了第五次全國普通話教學成績觀摩會的閉幕式。王震在講話中說,推廣普通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黨和政府對這項工作是關心和支持的。建國以來,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有很大的發展,有很大的成績。他希望學校教師和學生首先要學好普通話,談話、演說、作報告都要講普通話,促進整個社會逐步形成學講普通話的良好風氣。康克清在會上講話時說,教師和學生要把推廣普通話工作做到每家每戶去,從幼兒到所有成年人都要學普通話。要把推廣普通話工作做得更細致,以利於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技術文化水平,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教育部副部長浦通修在總結講話中強調今後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麵的工作: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要進一步提高對推廣普通話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推廣普通話工作的領導,重視推廣普通話工作隊伍的培養建設;廣大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做學校推廣普通話的骨幹力量;要著重在廣大青少年中推廣普通話,做好思想工作。

(三)開始漢字編碼的研究工作。

漢字編碼是電子計算機對漢字信息進行處理時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七十年代以後,這一課題在中國很急迫地提上研究日程,電子計算機界希望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參與這項研究工作。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至十四日,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漢字編碼學術交流會上,有17個省市的65個單位8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也派人到會。有40位代表在大會上作了發言,其中包括4個綜合性的學術報告和36個漢字編碼方案的介紹。會議上交流的54種資料中有43個漢字編碼方案。這些方案大體可分為整字輸入、字形分解輸入、拚音輸入、形聲編碼輸入4類,其中以形聲編碼所占比例最大(約50%)。為了推動漢字編碼工作的深入開展和加強學術交流,在這次會上成立了群眾性的學術組織——中國漢字編碼研究會。在漢字編碼學術交流會上,代表們提出了對文字改革工作的要求,希望恰當地確定常用漢字的範圍並實現規範化、標準化;要大力推進漢語拚音的研究工作,著重研究解決同音字(詞)、四聲標調和詞兒連寫等問題,以適應漢字信息處理的機械化、自動化的需要,促進漢字信息處理和推廣、普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二、文字改革工作的發展(一九八○——一九八五年)

(一)文字改革領導機構的充實和調整。

一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充實和加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通知》。通知說:為了加強文字改革的研究和審議工作,國務院決定增補馬大猷、王竹溪、朱德熙、陳翰伯、張友漁、張誌公、周有光、錢偉長、倪海曙、曾世英10人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由董純才任主任委員,胡愈之、張友漁、呂叔湘、王力、葉籟士為副主任委員,倪海曙為秘書長。委員會仍直屬國務院,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代管。委員會的工作機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直接領導,它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和執行工作規劃、調查研究、審查科研成果、編輯資料和處理國內外聯絡事務等。有關普通話的推廣工作(包括推廣工作的機構),劃歸教育部管理。

充實和加強後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於一九八○年五月二十日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80年工作計劃要點》,決定:1.繼續推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公布的漢語拚音方案,普及和提高漢語拚音教學,通過研究實驗,擴大漢語拚音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2.繼續整理漢字,修訂《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進行製訂《標準現代漢字表》的科研工作。3.協助教育部積極推廣普通話。恢複從中央到省市的普通話師資培訓工作。與語言研究所、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辭書編輯單位協作,恢複普通話審音委員會。4.在原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礎上籌建語文出版社。5.製訂《文字改革工作十年規劃》(1981—1990年)。6.協助高等院校和有關科研單位成立全國性的文字改革科研團體——高等院校文字改革研究會。一九八二年,國務院任命倪海曙、唐守愚為副主任委員,唐守愚兼秘書長。一九八四年七月,國務院任命劉導生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陳原、陳章太、王均為副主任,胡愈之、呂叔湘、王力、葉籟士、倪海曙、唐守愚、周有光為顧問。隨著文字改革領導機構的充實和調整,文字改革的實際工作亦逐漸展開,在恢複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胡喬木就文改問題發表重要講話。

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胡喬木就文字改革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胡喬木在講述了文字改革的曆史發展後指出,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和製訂《漢語拚音方案》這3件事,都不是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發起的,我們不過是用比較大的規模、通過行政的方法,即由人民政府作出決定繼續進行,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文字改革的工作。胡喬木說,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是我國一項重要的語言政策。推廣普通話,一方麵是便於全國人民互相交往和交流思想;另一方麵,也可以說是很重要的方麵,它是關係到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社會的進步的大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胡喬木反複強調指出,《漢語拚音方案》是經過長時間廣泛討論,並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步驟製定的。現在,這個方案不但是由國家鄭重製定並已推行多年的法定方案,而且已經得到世界上的公認,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推行這個方案發生動搖。當前急需抓緊解決的問題,是迅速為拚音方案製定正詞法規則和解決擴大拚音方案實際應用範圍內的一係列技術問題。《漢語拚音方案》的推行,事關全國人民日常生活和全國教育、出版事業,不能不統一。至於漢語拚音文字的問題,是從原則到方案都是可以討論的。在談到漢字簡化問題時,他提出,為適應漢字信息化的需要,要通盤考慮漢字整理和簡化,認真解決《漢字簡化方案》和《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存在的問題。胡喬木在全麵講述了漢字簡化工作的成績和缺點、簡化漢字的原則和方法後,他說:現在的漢字既不是拚音的文字,也不是拚形的文字。如果我們首先把現在漢字的字形改造成為許多可以獨立的結構組合的字,也就是先把漢字改造成為拚形的文字,既便於進行教學,又便於漢字的信息處理和機械化,這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進步。胡喬木在講話中著重指出,在文字改革工作者中間,有兩種思想值得注意:一種是急於實現拚音文字的思想。持有這種思想的人認為用不了多少年就要實行拚音文字了,何必再對漢字簡化工作花大力氣;拚音文字一實現,什麼機械化、信息化都不成問題了,也不必花力氣去研究漢字的機械化、信息化問題。另一種思想是不願對推行《漢語拚音方案》做一些踏踏實實的工作。胡喬木說,漢字持續了幾千年,根本不可能完全廢除;但是拚音文字也是一定會實行的,在很長時間內,很可能是拚音文字與漢字長期共存、各用所長的局麵。

(三)修訂《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擬訂《統一漢字部首表》。

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第四次主任會議決定,組成《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修訂委員會,由王力、葉籟士主持修訂委員會的工作。

修訂委員會依據約定俗成和合理簡化的原則,考慮到《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後各方麵人士提出的意見,從一九八○年七月開始至一九八一年六月,共召開了9次會議,對草案所列簡化字逐字進行研究審議,一九八一年八月製訂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修訂草案》。這個修訂草案,共收簡化字111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91個,第二部分為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20個。

這個修訂草案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通過後,從一九八一年十一月開始在全國政協、教育、郵電、出版和解放軍係統重點征求意見。中國語言學會和全國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學會共同協助了征求意見的工作。經過兩個月廣泛征求意見,發出的10萬份修訂草案,收回81888份,多數人同意修訂草案提出的簡化字,還有不少群眾建議將一些非常通行而又簡化得合理的簡化字適當補收到修訂草案中去。根據征得的意見,修訂委員會多次討論、修改,參照胡喬木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提出的全麵整理漢字的原則和多次提出的漢字簡化工作的意見,在研究“二簡”修訂草案的同時,開始考慮對一九五六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少數簡化得不大合理的字進行調整,並決定將《第二次漢字簡化修訂草案》改為《增訂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擬出《增訂漢字簡化方案》(征求意見稿),保留了二簡修訂草案的111個字,調整了《漢字簡化方案》中的6個字。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擴大)會討論時認為:《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化字已推行了三十年,群眾早已習慣,如再改變幾個字,勢必在使用中引起困難,對整個漢字規範化工作不利。會議一致認為,調整的6個字以不動為好,《增訂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刪掉這6個字後,再征求全國人大常委和全國政協常委的意見。一九八五年初提出的《增訂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征求意見稿)共收簡化字111個。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分別召開了座談會,討論這個“征求意見稿”。座談會上意見不盡一致,有的主張盡快修訂、定案公布,有的則認為現在不宜急於公布,文字以保持相對穩定為好。

關於擬製統一漢字部首表工作。一九八三年六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文化部出版局邀請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辭典編輯部、漢語大字典編輯部以及北京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單位的代表就設立部首的原則、部首數量、單字歸部的原則和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座談討論。會後成立專門工作組,在康熙字典(214部首)、辭海(250部首)、新華字典(189部首)共同的168個部首的基礎上,經過反複研究,提出了設立201個部首的方案。經向各地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後,修訂成《統一漢字部首表》(草案)。

(四)繼續努力推廣普通話。

1.召開全國學校推普工作會議。

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有關普通話的推廣工作(包括推廣工作的機構)劃歸教育部管理”,從一九八○年九月份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的普通話推廣組和普通話師資培訓的人員編製同時移交教育部,作為教育部的建製。教育部設立了直屬的推廣普通話辦公室,由張文鬆副部長負責這方麵的工作。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積極協助教育部開展普通話的推廣工作。

一九八二年三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有29個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局)的有關人士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代表參加的全國學校推廣普通話工作會議。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張文鬆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倪海曙出席會議並講了話。語言學家呂叔湘、周有光到會作了專題報告。張文鬆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推廣普通話是教育部門的重要任務之一。推廣普通話工作很重要,黨和國家曆來都極為重視。推廣普通話和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的關係都很密切。當前,從普通教育方麵來講,有3個重要的任務:一個是普及小學教育,一個是掃除文盲,一個是推廣普通話,這3項任務密切相連。不管這些任務有多麼艱巨,我們都應該堅持把這些任務抓緊抓好,否則就會貽誤我們的事業。這次會議討論了進一步加強學校推廣普通話工作的有關問題,有13個省、市介紹了經驗,交流了91份書麵經驗材料。張承先在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說,推廣普通話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製約,反過來,推普工作搞好了,也會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切實地將推普工作開展起來,首先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領導重視,組織落實,層層有人抓,是做好推普工作的基本保證。其次是推普工作要從基礎抓起,首先要求從學校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開始做起。推廣普通話是全社會的事情,但是教育係統更要承擔起主要的責任。第三,關鍵是抓好師資培訓工作。推廣普通話工作要在學校青少年中進行,教師不會講普通話不行,因此,要做好師資培訓工作。中師、師專、師院的在校學生,一定要學會漢語拚音和普通話,畢業後能用普通話教學。在職教師的普通話培訓也要上下一齊動手,納入整個教師的培訓計劃,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第四,我們不但要搞好學校推普,還要搞好社會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