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打得準。罰跪是一種激發上進的手段,是狩獵生產的需要。現在,狩獵已成為曆史,但打碑這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對鍛煉少年兒童的靈活性、迅速性、敏捷性、擲遠、擲準等能力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目前這項活動仍然活躍在土、漢、苗寨。

藏族的舉重運動--朵加與角乎

朵加意即抱石頭。角乎意指舉皮袋。兩者均屬舉重一類,是藏族人民獨有的一種體育活動。在這裏不妨把它叫做藏族舉重。

藏族人民非常崇拜大力士。縱觀曆史,有關這方麵的記載比比皆是。

藏書《賢者喜晏》記載:吐番讚部赤都鬆時,有大力士將一頭牛舉起。

七世紀第三十四代茫鬆茫讚藏王時期,國王和臣民從四麵八方彙集在一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角力大會。在這次大會中,比賽產生了七名大力士。有把鹿皮囊(內裝砂子同現在藏舉皮袋)舉過頭頂的歸一強;舉起五百斤左右犛牛的努朗堪;努讓納拉保抬起了重千斤左右的大象;還有拉轉奔跑的野牛使之改變了方向的交奧張曉等。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有手抓鐵石練臂力,把大力野牛做對手之句。

甘肅夏河縣拉卜楞寺大徑堂(昂欠內有一組古代體育壁畫,其中有賽馬、射箭、騎射、摔跤等畫麵。壁畫中部的囤麵是四名舉重運動員在比賽朵加(安多藏語叫多交,意為舉起重石以較臂力),周圍是圍觀的群眾。

天水麥積山133石窟(佛教)北魏時期的浮雕中,有舉石到肩,舉石山到頂的雕刻。雖有誇張,但也反映了當時就已有舉重活動,而且和現在的藏族朵加相同。

十五世紀,達賴五世曾規定:藏族男子必須具備九術,其中體育方麵就占了六術,如射箭、跳遠,舉石頭、賽跑、遊泳和摔跤。在民間還有舉石求婚,求友的習俗,也有舉石賭咒,求祥一說。

藏族舉重在早期是不分重量和級別的。不論是抱石頭,還是舉皮袋,都是選用重約三百斤左右抹上酥油的橢圓形的石頭和裝糧食用的皮袋(比賽時內裝砂子)。不論其年齡,不分其體育,隻要把石頭或皮袋舉到肩上就行。具體動作是先蹲下抱石或將砂袋置於大腿部位,然後換手將石頭或皮袋挪至肩上,直立站起。凡獲得優勝者皆稱為大力士。但這樣有時產生的大力士太多,觀眾也未盡興,究竟誰才是最大的大力士呢?觀眾想一飽眼福,強者要一決雌雄,這樣才有後來抱石至肩,以把石頭拋遠確定名次和抱石到肩走圓圈多少定勝負的做法。近代的朵加與角乎受舉重運動之影響,參照舉重運動的規則,把石頭和皮袋分成若幹重量,參賽者(現在還沒分級別)依次從輕到重量一一舉下去,舉不起的淘汰,成功者在下一個重量前繼續比賽,直至分出名次為止。

藏族舉重既受現代體育的影響,又注入了新的內容。現在把舉重和走、跑相結合進行比賽,稱為負重賽快。在四川、甘肅、青海藏族地區自治州碌曲縣藏族婦女還有背水(日常家庭飲食用水是藏族婦女用木製桶從水源背往家中的)比賽和背水障礙賽(台階和上坡)等。勝負是以背回水的多少和速度決定的。

藏族舉重鑒於曆史原因,以及物質條件、生活、生產勞動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雖然受現代體育的影響,規則越來越細,但仍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因為放牧而居住不定的情況下要經常搬家,而舉重的杠鈴又不好搬動,所以利用其裝糧食的皮袋和石頭,這些隨家攜帶和滿地皆是的東西開展比賽,簡單易行,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