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西醫的,而且還是外科醫生,沒有相應的檢查數據,我也沒有辦法,我們現在當務之急,還是趕緊把孕婦送到醫院去救治,晚了就有大人和小孩都有生命危險了。”
看著孫文勇的目光,醫生苦笑的道,畢竟學西醫的,需要很多輔助工具,如果沒有這些輔助工具,西醫在臨場救治人員方麵,要遠不如中醫來的。
而且西醫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專業化,主攻腦科的腦科醫生,主攻外科的外科醫生,主攻婦科的就是婦科醫生,離開他們本職的專科,對其它科室的專業知識,有時候還不如一個學校剛出來的實習醫生。
而中醫者不同,中醫的人基本上可以說是全能的,什麼科的病也能看,當然由於中醫要靠時間和經驗的積累,有成就的中醫大多都是一些上了年齡的老人。
再加上華夏曆史上經曆過幾次大災難,中醫很多精髓也隨著曆史的變更、變革而失傳。
現在的中醫的水平也遠不如以前了,加上要學中醫,有一定成績的話,一般都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而西醫則不同,它的專業性很強,科室分類也五花八門,可能三、五年的時間,就會有所小成。所以現在學中醫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中醫現在可以說有些沒落了。
這種現象,不僅在華夏,在其它國家也一樣存在,古老的醫術,也慢慢地被西醫給淹沒了,甚至有些已經被迫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如果你注意的話,就可以現,在很多農村醫院,或許縣城醫院裏,負責內科的大部分都是中醫。
因為很多人生病了,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這就需要一個對各種病都懂的人先把它給分類了。而學中醫的,可以說是最佳的人選。
所以在華夏雖然現在西醫占據了主導地位,中醫沒落了,但卻沒有退出曆史舞台。還在頑強地展露著它的優勢和魅力。
中醫承載著華夏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展成的醫學理論體係。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髒六腑、經絡關節、氣血**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
以辨證論治原則,製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複。
“送醫院現在是來不及了,這位孕婦的胎位已經完全移位了,再加上離預產期不遠了,這種突性的移位,非常危險。估計拖不了多長時間了,孕婦和肚子裏的孩子都會有危險。”
旁邊一位老大爺開口說道。這位老大爺剛剛過來,此時慢慢的走進圈子,開口道。
孕婦出門在外最怕得就是這種突性摔倒,尤其是在火車上,在行駛過程中不能停下來,就算停下來,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鐵路邊上,也沒有什麼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