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自我創業的策略與技巧(1 / 3)

第八章自我創業的策略與技巧

下崗職工自我創業,絕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堅定信心的同時,也必須創業的策略。

一、穩打穩紮,開個好頭

下崗創業開頭難,然而開個好頭卻是至關重要的。開頭順利,會增強自信心,積累起一定數量的資金,就可以繼續幹下去。隨著經驗的日趨豐富,實力的日益雄厚,事業越幹越大,再做起生意來就順利、容易多了。如果開頭沒開好,一開始就先碰了一鼻子灰,賠了一筆錢,’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會對下崗的創業喪失信心,“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死了創業這條心。然而,複水難收,既然下了崗,端起了“泥飯碗”,再想回去端“鐵飯碗”,也是不可能的了,不如一門心思把頭開好。

其實,對開頭是否能幹好過分擔憂,過於恐懼也是不必要的。

第一,頭三腳不好踢,是正常的。古人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毛澤東也說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親口嚐一嚐”,“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搞科學研究,帶兵打仗,一開始也是不知所措,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逐漸掌握了事物運動的規律,成功的概率大了,失敗的概率則少了。什麼事都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失敗,取得成功的過程。按我黨習慣的說法,叫做“交學費”。隻要不是老交學費,老也畢不了業,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六六六”農藥,據說就是經過665次失敗,第666次才成功的。寫軍事史、名將錄時,人們記述的均是著名將帥的成功戰例,我們看到的都是他們如何“過五關,斬六將”,而很少看到他們是如何“敗走麥城”的。其實,在他們成為名將之前,肯定吃過不少敗仗。隻不過是著作者故意要“揚其善,掩其惡”罷了。搞科研打仗是這樣,下崗創業或幹其它事情亦然。因為經濟運動是複雜的,有眾多的因素決定著經濟運動的過程與結果。如果人們對經濟運動的規律缺乏認識,不按規律辦事,當然要栽跟頭。開始時人們對經濟運動的規律的了解必然是較少的,因而在開始時會幹出一些違背規律的事情,失敗的概率較大一些,這不奇怪。即使對經濟運動規律較為了解的人,由於經濟運動過程中起作用的因素多,某種突發性、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也會使結果與人們的預期不一致。因此,創業就要準備“交學費”,不然,就不能從商品經濟大學校畢業。如果怕失敗,怕栽跟頭,就很難實現下崗後的再創業了。由此看來,先得有心理準備;寧願多考慮點失敗了怎麼辦,而不要把開局設想得過於美妙,希望不栽什麼跟頭,金錢就會滾滾而來。這樣,即使開頭不順利,也不會就此一蹶不振,而會振奮精神,總結經驗,接受教訓,由不會做生意到會做生意,由賠錢到賺錢。

第二,經濟運動畢竟是有規律可循的,隻要認真地研究與觀察,經濟運動規律是可以被認識的。按照規律辦事,在一開頭也可以取得成功,或至少敗得不太慘。在創業初期受挫折的例子固然有,但是,一開始就旗開得勝的先例也不是沒有,這就事在人為了。

筆者的一位表弟下崗後,回到家鄉搞桐木半成品加工,賣給外貿部門,再由外貿部門出口,兩年下來手裏已有資產30萬元。最近筆者走訪了十幾位下崗不久小有成就的朋友、同鄉,發現在下崗之初如何幹,還是有一定決竅的。下麵把他們的做法綜合提煉,分幾點加以分析,供朋友們參考。當然,各人情況不同,不一定都按他們的做法做,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具體情況而確定自己的做法。不然,“畫虎不成反類犬”,就要弄巧成拙了。

1、從幹小事、求小利做起

經濟生活中有這樣一條規律,風險與收益是正比的。一般來說,風險大,收益也大,風險小,收益也小,這是不難理解的。通常一些前景不明確,利潤情況不確定的行業或產品,資源投入量也不會大,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必然供不應求,價格必然高於價值,收益也大。但是,正由於前景不明確,利潤不確定,也可能投入資金,沒有收益,這正是大多數人望而卻步的原因。

對於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且有多項業務的公司,為了贏得較多的利潤,有時冒點風險是必要的,可以承受的。因為企業有了較大規模和較多資金,隻要不是孤注一擲,賠點錢是不會導致破產的。如果企業搞的是多角化經營,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兒賠了,那裏卻賺了,企業還可以存在下去。但是,對於剛下崗的人們來說,應該是盡量避免幹風險大的事情,而應該將為數不多的一點資金投資於風險小,規模也較小的事業中去,先賺小錢,再賺大錢,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滾動發展,等資金雄厚了,再幹大事業,賺大錢,冒風險。

在曆史上,有不少企業家開始搞的都是很不起眼的小本買賣,然而很快因此而發財。下麵這個故事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

1928年,有一對叫麥當勞的年輕兄弟,從美國東海岸來西部的加利福尼亞,開設了一個小電影院,同時兼營一個小食店,專賣漢堡包。說來也怪,漢堡包的生意竟比電影院的生意好得多。這種每個15美分的漢堡包,看起來不起眼,可年營業額竟高達25萬美元,於是麥當勞兄弟便幹脆專營漢堡包,並成立了麥當勞公司。

1954,一家規模很小的製造機器和紙杯的小規模公司的老板克羅克認準了經營漢堡包有發展前途,買下了麥當勞公司的一個銷售店。以後,他又買下了麥當勞兄弟的漢堡包和炸薯條兩種食品的專利,1961年又買下了麥當勞兄弟公司在美國的全部店鋪。到1972年,麥當勞快餐店發展到2500家,1982年,麥當勞快餐店發展到12000多家分店,克羅克擁有的資產達到32億美元,建立起了世界上有名的快餐王國,這大概是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現如今,在北京、上海許多大中城市,也建起了麥當勞快餐店,大把大把地賺中國人的錢。

其實,我們不必非要舉國外的例子。在我們國家,在我們身邊,改革開放這十幾年裏從不起眼的小事幹起,逐漸滾動,逐漸積累而富甲一方的人有的是。

前幾年的提出農村工業化的“溫州模式”的同時,在江蘇北部的宿遷縣(現為宿遷市)出現了經濟學家稱謂的“耿車模式”。其實在相鄰縣市的農民們看來,什麼“耿車模式”,他們倒沒有注意,他們注意的是宿遷市不少村子因為處理垃圾而變成了萬元村或者億元村,湧現了一批“破爛王”。與周圍的泗洪縣、漣水縣等縣市村村隊隊蓋起釀酒廠不同,宿遷縣的農民眼睛卻盯住了城裏人看來不僅沒用,而且是生活中的麻煩的垃圾。他們從城裏運回垃圾,先進行分揀、分類處理,有些直接賣給廢品收購部門,如銅材、廢紙、酒瓶、其它玻璃瓶等。有的則進行再生處理,如廢塑料、可樂瓶等,重新回爐做成各種新瓶子和新塑料薄膜,賣給各種用戶。這樣,很多農民在短時間因從事垃圾處理而富了起來。當資金積累達到了一定規模後,有的農民不再從事垃圾分揀,而是通過到公開市場上去購買垃圾廢料解決原料問題,專門從事廢舊物資的再生處理;有的農民專門去城市收購垃圾,在宿遷組織人力進行垃圾分揀,形成了一個垃圾分揀工廠。於是在蘇北宿遷,圍繞垃圾處理,形成了一個分工精細,組織嚴密的大產業,成為宿遷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這個縣也因此名噪江蘇、全國。下崗職工難道不可以從這些農民身上受到啟迪。

2、在“冷”與“熱”上做文章

北京有兩位下崗者決心自己創業,但他們一沒經驗,二沒資金,三沒關係,如果幹大家都在幹的事情,很難與別人競爭。有一天這哥倆到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頑主》。在回家的路上,兩人一直沒有說話。突然,兩人幾乎是同時說:“咱們不能真的辦一個三T(替)公司嗎?”回到住處,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對這個想法進行了論證,認為我國城市第三產業不發達,有不少家務勞動需要社會專門機構提供服務。目前社會上有了搬家公司、室內裝潢公司等,但還有許多事情沒有人去做,成立一個專門為家庭提供服務的公司肯定有事情幹、有錢賺。於是,他們在鼓樓旁邊的一個小胡同內租了一間房,裝了一部電話,在北京的一家報紙上登了廣告,並在市內許多電線杆子上貼了告示。公司開張第一天,就接到了十幾個電話。有幾個電話是退休幹部、退休工人打來的,說他們住5層樓6層樓,不和兒女住在一起,或沒有兒女,每個月換煤氣非常困難,求人幫助,周圍又沒熟人,問他們是否可以提供服務。他們馬上派人上門,幫助解決,並在每月固定時間派人去,換一次煤氣罐收費10元。目前,這一項業務,每月可收入2000元左右。

又過了幾天,西郊海軍大院來了一個電話,說他們家安裝了一部抽油煙機,用了一年多,由於機內油垢積存太厚,目前已經轉不動,自己動手又不會幹,找人弄了一次,用洗衣粉、洗滌靈都洗不淨,問他們有無辦法。他們答應盡快解決。放下電話後,他們認為這種需求以後會很大,應作為重點發展。於是馬上與化工科研部門聯係,請他們研究專門洗抽油煙機的溶液,產品研製出來以後,由他們購買技術,組織生產。目前,他們一方麵提供清洗抽油煙機的服務,清洗一台收費20元,同時生產清洗劑,這兩項收入每月達十萬元。經過兩三年的發展,這個由兩個人創辦的家庭服務公司已擁有資產50萬元,《北京晚報》專門采寫了關於他們公司的通訊。

這個例子說明,抓住那些有市場需求,而目前又沒有多少人幹的“冷門”,可以馬到成功,風險小,盈利大,是剛下崗的朋友應選擇的行當。

與此相反,從事“熱門”行當也可以在創業時賺錢。不過這有一個前提,要在需求達到高峰之前,所謂“蘿卜快了不洗泥”那個時期擠進去,需求高峰剛過,撈一把趕快抽身,不要陷在裏麵。這需要較高明的決策藝術。

廣州兩位下崗者,手裏有3萬元錢家底,1990年夏天剛開始,他們發現大街上有不少青年人T恤衫上印著各種各樣的俏皮話:如“別理我,煩著呢!”“出國,沒門;練攤,沒本;當官,沒路;活著,沒勁!”“你吃蘋果我吃皮”等等。即後來的“文化衫熱”。他們認為,雖然大街上有不少人穿“文化衫,”也有不少人生產,但是以後一兩年內估計有更多的人要買、要穿,廣州熱完,外地也要熱。於是,他們以3萬元錢做抵押,要求一個印染廠按他們擬的詞和樣式生產10萬件。一個夏天生產了4批,全部賣掉,一件賺兩元,他們一個夏天3萬元就變成了80萬元。

1991年春節前後,“呼啦圈”忽然在的大街小巷出現,每隻“呼啦圈”售價8元,購買者摩肩接踵,市場上來一批,很快搶購一空。他們看準了“呼啦圈”還得熱下去,於是到河北的一家鄉鎮企業,把80萬元資金全部買了“呼啦圈”,一批貨賺了80萬元,連續進了5批貨,全部賣完後,已經到了1991年7月份,賺了近100萬元,他們這時及時收場。果然,到1991年下半年,北京大街上每隻“呼啦圈”隻能賣4元錢,後來兩元一隻也沒有人買了。這些年來,這兩位業務員就這樣瞅準熱門貨就撈一把,看到熱差不多了,趕快抽身,現在4—5年下來已有800多萬元資產。目前有了一定基礎,他們不再打一個槍換一個地方,準備紮紮實實搞實業,與外國人合資建一個包裝材料廠,5年內產值搞到1000萬元,年利潤200萬元。

以上兩種情況告訴我們,下崗之初為了保證有穩定利潤,最好瞅準“冷門”或將要形成的“熱門”下手。在看不準的情況下,寧願先不輕舉妄動。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加入競爭激烈的行業,去逐鹿中原,免得由於實力,經驗不足在競爭中敗北,出師不利,搞得“賠了夫人又折兵”,從此一蹶不振。

二、麵向市場,從事小產品開發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在繁榮發達的地方,還是在窮鄉僻壤,市場上總會出現一些小產品空缺或供給不足的情況。一旦你了解到市場上需要什麼,就可以組織物力進行生產,這樣可以使你在極短的時間裏獲得可觀的收入。

80年代初,有位貧困的農民就是看到了市場上小衣架空缺,予以填補而脫貧致富的。

有一天,這個村民為了買幾個小衣架,從鄉裏跑鎮上,又從鎮上跑到縣城,結果仍然買不到。服務員告訴他,衣架是種太小的商品,利潤低,工廠不願生產。他回來後想,衣架家家戶戶都要用,需求量很大,如果生產出來的話,銷路一定會很大,這可是一個好機會。於是他立即買回一些鋼絲和塑料管,試著做出第一批衣架。幾天後,他挑著衣架出外到批發市場推銷,2000多個衣架被一搶而空。接著眾多的批發商向他訂貨,使產品供不應求。僅僅4個月時間,他掙了近2000元。後來,他擴大規模,組織村裏的人一起來搞,迅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進行小產品開發,必須麵向市場,隻有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位置,才能使新開發的小產品在市場上立住腳,從而創造出大生意。怎樣在市場上找到小產品的位置呢?這就要進行市場調查,從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出發,開發新產品。

1、大膽“觸電”

在娛樂圈中有“觸電”一說,意指某藝人偶而與電影、電視、接緣或入圍,從而一舉成名天下知。

這裏借用“觸電”作為點子一招,乃是指在開發小產品創意時,大膽地與電、電子、電腦技術接緣,如用電動代替手動,用電子技術或電腦技術革新傳統產品,在提高產品的性能與服務質量上做出新的努力。

在電氣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代,思考這類創意似乎比較容易,但實際上也有不少人害怕“觸電”或根本就不曾想過與電打交道。比如我們每天都刷牙,你不一定會想到“電動牙刷”的點子,而別人卻將它推上了市場,並在國際市場上一展風采。大家都知道電腦技術的高超,可誰想過用它來促進家庭生活的現代化?誰想到了這點,誰的家用電器和日常生活用品就會朝著智能化的方向邁出重要的一步。我們說要“大膽觸電”,指的就是解放思想,將電滲透到生產、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將產品開發朝著電氣化、機電一體化的高新技術方向推進。

一般來說,“觸電”的產品在性能上總是優良的,優良的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總是處於有利位置的。既然如此,新產品開發者就應當放開眼界,大膽地去觸觸電吧。

日本鬆下電器公司有一位年輕職員,看到許多外籍客人住賓館用保險刀刮臉,先用熱手巾溻,再用肥皂擦,非常麻煩,且浪費時間,不便攜帶,弄不好還會刮破臉皮。看到這種現象後,年輕職員靈機一動,奇想頓生,經過幾十個晝夜的反複試驗,世界上第一把簡易電動剃須刀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