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肥力
●土地是大自然的贈與,而土地的產物是人類工作的結果,這個概念是不完全正確的,但卻含有真理在內。
我們通常說生產要素有土地、勞動和資本三類:凡依靠人類勞動而成為有用的有形之物歸入資本一類,不依靠人類勞動而成為有用的有形之物則歸入土地一類。這個區別顯然是不精確的:因為,磚頭不過是略為加工的泥土而已;而久已有人居住的地方之土壤大部分經過人類多次的耕作,其現在的狀態實歸功於人類勞動。可是,這個區別卻包含科學的原理在內。人類沒有創造物質的力量,隻是把東西變為有用的形態而創造了效用;如果這種效用的需要有了增加,人類所創造的效用在供給上也能增加:這種效用就有了供給價格。
但是,還有別的效用,QI2供給是人類不能控製的;這種效用是由自然以固定的數量供給的,因此就沒有供給價格。“土地”這個名詞已由經濟學家加以擴大使用,以包括這種效用的永久源泉在內②,不論它是發生於土地——按照普通使用這個名詞的意義——還是發生於海洋與河流、日光與雨水以及風力和瀑布。
如果我們研究了什麼是土地與我們看作是土地產物的那些有形的東西的區別,我們就可知道,土地的基本屬性就是它的廣袤性。使用一塊土地的權利就是對一定的空間——地麵的某一部分——之支配權。地球的麵積是固定的:地球上任何一個部分與其他部分的幾何學的關係也是固定的。人類無法控製這種關係,而這種關係也絲毫不受需要的影響,它沒有生產費用,也沒有能夠生產它的供給價格。
使用地球上的一定麵積,是人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之初步條件;這種使用使他有了他自己活動的場所,享受自然給與這個場所的熱和光、空氣和雨水,並決定了他與其他東西和其他人的距離,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與其他東西和其他人的關係。我們將會知道,土地的這一特性,雖還沒有受到十分重視,但它卻是所有經濟學的作家對於土地與其他東西不得不加以區別的最後原因。這個特性是經濟學中許多最有興趣和最為困難的問題之基礎。
地麵上某些部分之有助於生產,主要是由於對航海者所提供的服務;某些部分則對開礦者具有主要價值,還有一部分——雖然這種選擇是人類而不是自然作出的——對建築者具有主要價值。但是,說到土地之有生產力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在農業上的用途。
●土地肥力之機械的和化學的條件。
在農業家看來,一定麵積的土地是維持一定數量的植物生命——也許最終是動物生命——的手段。為了這個目的,土壤必須具有某些機械的和化學的性質。
以機械的條件而論,土壤必須如此鬆軟,以致植物的細根能在土中自由伸展;但它又必須堅實,足以很好地支撐植物。它不可失之太鬆,像砂土那樣,會使水在土中流得太快,因為這樣土壤往往就會幹燥,而植物的養料在土中一經形成或是被投入土中,差不多馬上就隨著水流去了。土壤又不可失之太硬,像堅硬的黏土那樣,會使水在土中不能相當自由地延伸。因為,新鮮的水之不斷流入土中,以及因水在土中的延伸而不斷注入的空氣,都是不可缺少的:水和空氣把礦物和氣體變為植物的養料,否則它們就會變為無用,甚至有毒。新鮮空氣、水和霜的作用,是大自然對土地的耕作;即使沒有其他幫助,它們也可及時使地麵的任何部分相當肥沃,隻要它們所形成的土壤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而不是一經形成馬上就被大雨和洪水向下衝掉。但是,對於土壤的這種機械的形成,人類給予很大的幫助。人類耕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自然使土壤能夠鬆軟地而又堅實地支持植物根部,並使空氣和水能在土中自由地延伸。綠肥使黏性土壤分化而變為鬆軟,對於砂性土壤,綠肥給它一種構造上非常需要的堅實性,並從機械和化學上幫助它保持作為植物養料的物質,否則這種物質就會迅速地從土中流出。
以化學的條件而論,土壤必須具有植物需要的、並處於適合它吸收狀態的無機成分;在某些情況下,人類隻要花一點勞動就能使土壤發生很大變化。因為,人類隻要加進一點正是它需要的東西,就可使不毛之地變為非常肥沃的土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或是使用石灰的許多形態中的某些形態的石灰,或是使用近代化學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人造肥料,也可使不毛之地變為肥沃:人類現在還利用細菌來幫助農業工作。
●人類改變土壤性質的力量。
靠了所有這些方法,就能把土壤的肥力置於人類的控製之下。靠了充分的勞動,人類能使差不多任何土地生長大量作物。人類能從機械上和化學上使土壤適合於下一次要種植的任何作物。人類也能使作物適應土壤的性質,並使作物互相適應;選擇這樣一種輪種的方法:每次耕作會使土地處於這樣一種狀態和這樣一個季節,以致土地能被容易地耕作成為下一作物的適宜的苗床。人類甚至采用排水的方法,或是混合兩種土壤以補充成分不足的方法,就能永遠改變土壤的性質。迄今為止,這不過是小規模地進行;白堊和石灰、黏土和泥灰石隻是薄薄地撒在田地上;除了園圃和其他得到優待的地方之外,完全新的土壤是很少做成的。但是,大規模地應用建造鐵道和其他大的土木工程所用的機械動作,以混合兩種具有相反缺點的貧瘠土壤來製造肥沃的土壤,到將來是可能的,甚至有些人認為這是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