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及心理健康(1 / 3)

心理學及心理健康

心理學

一、心理學概念

隻要人對自己略加思索或注意,各種各樣的心理現象就會躍然呈現,並常常可為自身所知覺。

什麼是心理活動?哪些現象屬於心理活動的概念範圍?是首先應當弄清楚的。要知道,心理現象是很複雜的,心理學同其他科學一樣,包含著一個完整的概念體係。

比如,人每日每時接觸無數的外界事物,有的是無意中遇到的,有的是有意地學習的,但無論在哪種情況下,都有某些部分在人的記憶裏保存下來,而更多的則被遺忘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人是如何感知光亮和顏色的;為什麼人處在暗光線作用下就失去色覺;聲音的強弱、高低以及節奏和旋律是怎樣為人所覺知的?這種差別顯然是由於他們的有關知識和經驗有所不同所致,那麼,在他們的頭腦裏所進行的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有什麼不同?工程師的創造過程和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在運用詞的思維與形象思維中有什麼異同?再如,是什麼動機力量驅使人去進行各種性質不同的活動的?為什麼人的心理和行為會出現異常或變態?又為什麼在異常心理中,首先發生的是感情或情緒上的困擾?人們從舞台上、小說裏以及在生活中知道,沒有哪兩個人的個性是完全相同的,盡管他們的性格在某些方麵可以相似,這又是怎麼形成的?

類似這樣的心理事例俯拾皆是。這裏已經涉及到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動機、情緒、個性特征等心理過程和人格特性。這些過程是通過人腦的活動實現的,是外界事物作為信息傳入人腦,經過人腦的加工、處理,從而產生的心理活動諸形式。如果說,非心理學專業人員對其中某些方麵,如視、聽的形成,思維的延展,可以不必特意去注意和解釋,而諸如智力的提高,個性的培養,心理病態的產生,行為異常的出現以及社會適應問題,卻是人們不能不去加以認真對待和精心處理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老師與學生、醫生與病人、工廠與工人之間的關係,學生的勤奮與苦惱、少年的激情與偏頗、青年的婚姻與創業、中年的成就與壓力、老年的滿足與孤獨,凡此種種,即使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因素造成的,但也是通過自身的心理反應而對自身起作用的。因此,這種心理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並必須加以研究。

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以及文化的締造,關鍵在於人。社會首先應當關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發展。社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願望與渴求引導到社會目標的規範之下。這就需要認識人、了解人,認識人的心理活動——它們如何產生,以哪些形式存在,它們的活動規律是什麼以及它們對人的生活活動有什麼意義和作用。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早在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James,1842~1910年)指出:“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學;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現象,又研究這些現象產生的條件……所說的現象就是我們稱之為情感、欲望、認知、推理、決定等一類的東西”(詹姆士:《心理學原理》,1890年)。這無疑是正確的。

100年來,心理學研究已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心理活動是通過人腦的活動實現的。人腦的功能在於它可接受外界現實的多種信息。如聲音的或光線的,言語的或形象的,抽象的或具體的等等。各類信息以不同方式或多種過程在腦內進行整合,並以人的言語、動作和活動等行為方式反應出來。因此,心理學可定義為:心理學是研究人腦對外界信息的整合諸形式及其內隱、外顯行為反應的一門科學。

心理學是一本打開了的書,它對人的心理進行剖析,向人們展示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在從事勞動、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活動中所依賴的科學基礎。

二、心理學的任務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科學。說它古老,是因為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和西方許多哲學家、教育家與醫生就對心理現象開始了探討。盡管這種探索以及後來的研究大多屬於思辯與經驗描述的性質,但也都為近代心理學的誕生積累了豐富的思想與資料。說它年輕,是因為心理學於1860年由費希納、馮特等人開始采用實驗法並逐漸從哲學、生理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迄今不過100多年的曆史。

近百年來,心理學的發展極為迅速。它不僅有了自己的體係、眾多的理論與方法,而且分支學科相繼出現,其研究結果得到廣泛的應用(包括成為製造電腦、進行教學改革的依據)。雖然心理學要達到全麵揭開人腦反映機製與心理活動規律的目標還需時日,然而它所取得的成就日益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並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重視。

科學應社會實踐的需求而產生,並在為實踐的服務中得到發展。心理學的存在與迅速擴展正說明了這一事實。任何科學都依據社會實踐的要求給自己規定了任務,心理學也不例外。

心理學既要探討理論的問題,也要解決實際應用的問題,它兼具這兩方麵的任務。

心理學中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解決,而它的最根本的理論任務是通過對自己對象的研究,不斷深入地揭示心理、意識與外部世界及腦的關係及其起源的奧秘,從而以最新的科學成就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起到論證與充實的作用。列寧認為:“承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性和這個規律性在人腦中的近似正確的反映,就是唯物主義。”他還指出:“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所以,心理學是“應當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之一。這就充分說明,心理學與哲學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

哲學上的根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存在與思維的關係問題,這裏存在著兩條基本路線。主張世界是物質的,先有物質後有感覺,精神、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反映與腦(也是物質)的產物,這是從物質到感覺和思想的唯物主義路線。主張意識不依賴於物質而存在,世界先有精神、意識,物質世界是精神、意識的“異在”或產物,這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質的唯心主義路線。在唯物主義中凡是承認意識一經產生或思想一旦反映外界的客觀規律,就具有反作用於現實的能動作用的,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而把思想、意識看作是消極、被動的腦的產物,則是一種機械唯物主義或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哲學上的路線分歧不止是一種認識問題,它也是人們要不要按照自然界與社會的客觀規律去推動曆史前進的革命實踐的問題。要論證和解決這個從物質到精神、又從精神到物質的理論問題,需要許多科學不斷提供事實,而心理學則責無旁貸。隻有當人們弄清從感覺到思維、意識(包括情感、意誌)這個複雜而不易捉摸的現象的實質,即它們發生的機製、發展的曆程及其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賴關係,那麼各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都將會在事實麵前顯露出反科學性。不管心理學家們是否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或者由於他們的立場、觀點而不讚同給心理學規定這樣一個理論任務,但是隻要他們忠實於科學事業,其研究結果能近似地反映實際,也都必然地在為完成這個理論任務而起作用。

人類能夠改造世界,創造新事物,僅僅是因為我們能夠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緣故。人要使自己(特別是年輕一代)具有更好的反映能力,並在各個實踐領域發揮更大的效能,也必須同時去認識、掌握在正確運用存在於自身上的各種規律。這個任務的一部分就落在心理學的身上,它要求心理學通過對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揭示,去解決各個實踐領域中凡是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關聯的問題,它就是心理學的應用任務。

心理就其映象來說是主觀存在的,但作為頭腦反映現實的機能及其活動過程又是客觀存在的,因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心理學所揭露的許多規律往往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克拉甫科夫(C.B.Kpabkob)等發現,人在黑暗中經過一段適應,可以看見最初看不清的事物;如果把這時微光視覺感受性(即視覺能力)的相對值定為100,接著突然出現紅色強光,在最初十分鍾內,其相對值便降低到20左右;而到100~130分鍾時其相對值反而會增大到200~300。換句話說,紅光可以使人在黑暗中的微光視覺能力提高2~3倍。正確運用這條同一感覺不同感受係統相互作用的規律,在軍事上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去提高飛行員夜間起飛後的視覺敏銳度與作戰能力,在工業上可以通過改善照明係統去提高夜班工人觀察儀表及工作環境的感受能力與勞動效率。因此,心理學所揭示的許多心理活動的規律,都可以直接運用到廣泛的實踐活動中去,為各個實踐領域服務。

三、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正確地揭示心理現象的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理論上,它有助於正確地解釋心理現象的本質和起源。意識與物質、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就根據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從而劃分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精神和意識是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腦的機能,是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不具有物質實體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但它和腦的物質活動有不可分割的聯係。這些論斷不僅徹底粉碎了唯心主義與二元論,同時也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所以,列寧把心理學列為“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的基礎科學之一。同時,心理學提供的科學事實,對一切封建主義,宗教迷信思想是個有力的打擊。幾千年來,由於生產力的低下,科學水平的局限,精神領域很容易成為宗教迷信的神秘堡壘。即使在科學發展的現代,仍有人甘受巫神之害,相信夢是吉凶的預兆。現代生理學家的研究認為:夢與睡眠時的內外刺激及大腦遺留的痕跡的興奮有關。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做夢不是壞事,夢可以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也可以清洗掉不需要留下的痕跡。這些事實可以幫助人們破除迷信,糾正偏見,清洗糊塗觀念。正如列寧所說的:“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

在實踐上,心理學能夠幫助人們運用所揭露的心理規律去預測和控製心理現象的發生和進行,從而為人類不同領域的實際服務,提高活動效率。例如:父母應根據親子關係對情緒的作用培養和發展兒童健康的情緒;教師應根據注意規律組織教學,提高聽課效果;勞動者可以根據噪音對身心的危害,對噪音加以控製,對環境加以改造等等。總之,現代心理學是一門有重要實踐意義的學科,它和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密切的關係。

四、心理學與教育

如果說心理學是教育的理論依據之一,那麼教育也是促進心理學發展的一種主要的動力來源。心理學與教育的關係非常密切。

教育是教育者創設特定的教育情境和通過師生交往,有計劃、有步驟地把人類積累的有用知識、社會規範轉交給受教育者,並引導他沿著社會所規定的教育目標成長的過程。教育者工作的對象是人,是年輕一代的學生。人有心理活動。處於發展中的學生不僅有自己心理活動的規律,而且也存在著個性差異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教育者對學生施加影響,包括他所提出的要求、講授的內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發展的水平及特點,它就有可能為學生所接受並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從而促進發展,否則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就可以參照它們分析學生的實際,去製定比較合理的教學或教育的方案,預見後果,總結成敗的經驗教訓,剖析存在於學生身上的各種問題的客觀原因與心理原因,采取對策。這樣就會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覺而有效。

推動心理學發展的實踐原因是多方麵的,教育是個重要因素。在教育過程中存在著大量涉及心理活動的問題。它要求心理學予以研究並作出解答,而心理學也正是積極參與這方麵的研究,不斷發現學習與個性成長中的新事實、新規律而得到充實與前進的。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首次采用實驗法研究記憶,發現了遺忘曲線與分布複習的規律。這件事之所以在當時具有很大的意義並受到普遍的重視,不僅因為它給科學的心理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實驗研究的廣闊園地,而且也在於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率的提高。由於記憶與學習密切關聯,所以它始終是心理學研究中最活躍的領域。特別是後來的許多心理學家,總是以學生為被試或結合學校中的教學來研究記憶,因而取得的成果顯得更加豐碩而有用。又比如,怎樣去研究兒童的智力水平與促進它的發展是教育上極為關切的問題。本世紀初(1905~1908)出現的第一個“智力量表”,是心理學家比內(A.Binet)接受法國教育部門的委托用來鑒別哪些兒童應入低能班而創製出來的。這個量表以及後來不斷得到改進的許多智力測驗,盡管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已發展為考察與探索兒童智力問題的一種可以提供參考數據的量具與研究手段。心理學適應教育要求而得到發展的重要標誌,是《教育心理學》在本世紀初成為心理學的獨立分支及其研究的蓬勃開展。本世紀70年代,人們在應用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去研究教育問題的過程中還形成了一門新興學科——教育社會心理學。所有這些事實表明,深入探索教育中的心理規律已成了當代教育進一步提高質量的客觀需要,同時它也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

本世紀60年代,世界上一些科技發達的國家掀起了一場教改試驗的熱潮。這一改革的熱潮除有政治原因外,主要跟當代信息革命有關。眾所周知,人類麵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勢,即由於計算機的出現與不斷更新,引起了科技的迅猛發展及知識量的急劇增長。它要求人們,特別是未來的一代具有適應信息化社會與創造生活的更大能力。然而,學校教育仍然按部就班地讓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去掌握零散而易老化的知識,而不大重視智力的發展,用這種老辦法培養出來的人勢必難於應付未來生活的挑戰。解決這種矛盾的辦法之一是進行教學改革。教學改革的核心正如當時所提出的口號,叫作“教會學生學習與思維”。引起人們注意與深思的是,這場教改的主要倡導者與試驗者,如美國的布魯納(J.S.Bruner)和蘇聯的讚可夫(Д.B.3анков)都是教育心理學家。

布魯納的主張稱作“課程改革論”。其主要內容是:第一,任何教學必須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即基本的原理、概念、規律與體係,形成並發展其認知結構。他引用心理學的規律指出,知識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有利於遷移與運用;知識越簡要(理解後歸為公式),就越利於記憶與檢索。第二,任何學科的基礎知識(如交換律、守恒、概率、函數、集合論、基本邏輯運算方法等)都可以用適合兒童年齡特點的方式及早地教給兒童,使他們有學習的準備。第三,提倡發現法,大力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即創造性思維)。第四,培養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靠內部誘因支持學習。

讚可夫進行了“教學新體係”的實驗。他根據十幾年的教改實效提出了五條與教育心理有關的原則。第一、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應當向學生提供有可能理解、能滿足於求知欲而又有一定難度的教學內容,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努力去克服障礙加以掌握。隻有這樣才會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精神力量,並促進智力向“最近發展區”(即將發展的水平)前進;否則,智力、情感與意誌由於缺乏鍛煉與正常負擔而衰退。第二、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高速度,是指把浪費在反複咀嚼或單調地重複已知材料上的教學時間用來講清概念,學生懂了就往下進行,讓學生在學習新課或使用中自然而然地記住該記的材料,或通過觀察,思考與爭論去加速擴大知識麵。學生有了知識的廣度,就有可能更好地去把握事物的聯係,形成概念的體係,從而也就更深刻地理解與更加鞏固地記住各種知識。第三、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盡管感性知識、經驗是人類認識的出發點,但教材與教學應當引導他們通過抽象思維迅速形成各種事物的概念與概念體係。學生一旦有了這種概括的結構,就能通過遷移或有意地運用它們去理解其他領域的現象,具備舉一反三或科學論證的能力。第四、使學生理解學習過程的原則。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學習的目的、意義,而且應當使他們意識到各學科合理的學習過程,即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第五、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展的原則。一般說,優等生中能力屬於高水平的較多,而差等生的能力也並非都是低的,即使是低的,經過工作,也同樣可以促使其進步。所以任何教改必須致力於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發展上盡其最大的可能性,取得最大的成果。

上述教改的試驗與主張,其成敗得失還有待於進一步總結與評價,但給人以啟發的是:教改勢在必行,提出教改方案必須有心理學的依據,而心理學本身也會在教改試驗的問題研究中獲得進一步發展。我們國家也正麵臨著教改任務,教育工作者想要在這方麵作出貢獻,就應當學習心理學並結合教改開展心理學的研究。

五、心理學的價值和原則

心理學的價值:

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心理學已經成為熱門。有的未來學家預言,21世紀心理學將成為帶頭科學之一。之所以如此,是由心理科學自身的價值決定的。

1.心理學的理論價值

學習心理學有助於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特別是認識論的原理。科學的心理學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提供了科學的論據。

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是探討人的心理活動的實質。心理學通過揭示人的心理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人的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就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有力地抨擊了各種唯心主義思潮。列寧曾高度評價心理學,他說:“心理學提供的一些原則已使人們不得不拒絕主觀主義而接受唯物主義。”

心理學還研究個性形成與社會條件的關係,為曆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心理學研究人的認識的具體發生、發展的規律,促進了認識論科學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因此,心理學對於人們掌握哲學原理、培養科學的世界觀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列寧曾在《哲學筆記》中指出:“心理學是構成辯證法和認識論的基礎科學之一。”

學習心理學是學好其他鄰近學科的條件。邏輯學、倫理學和美學同心理學的關係非常密切。邏輯學和心理學都研究人的思維。思維過程的研究離不開思維的內容和形式,而思維形式的學習必然需要思維過程的認識。因此,要學習邏輯學,必須學習心理學。倫理學、美學都要不同程度地涉及人的心理問題。學習心理學也是學好倫理學、美學的必要條件,心理學對其他的科學如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文學、藝術……也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會促進它們探討各自的研究對象。

2.心理學的實踐價值

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人的心理活動對人的實踐有著認知和調節作用。因此,心理學不僅是一門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的基礎科學,而且也是一門具有廣泛實踐價值的應用學科。

人是“四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又是研究人的一門最主要的前沿科學,所以心理學為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的實踐領域是相當寬廣的。

心理學是教育學的一門基礎理論科學。心理學所提供的學生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性知識,為教育理論建立和教育實踐的進行提供了科學依據。教師學好心理學,就能很好地實現教育工作的科學化和教育效果的最優化。心理學告訴我們如何通過思維規律傳授概念,利用記憶術儲存知識;通過課堂師生的心理交流提高教學效果;班主任如何通過行為的影響力教育具有不同氣質和性格的學生……

智力開發與培養能力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心理學研究什麼是智力,怎樣測量智力,智力提高與教學的關係,為早出人才出好人才創造了條件。

心理學對改善勞動者的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加速掌握生產技術、促進生產革新、實現企業管理的合理化,不斷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有著重要指導意義,例如工效學就是專門研究人與機器的關係,人和機器怎樣配合才能提高效率而不出差錯。從而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起促進作用。

心理因素與人的疾病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學的知識在醫療上的應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許多疾病的產生、治療都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

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擴展到人類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心理學在國際軍事、體育運動、文學藝術、科學研究、宇宙開發、人工智能等方麵都有廣泛的應用價值。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高級的建築師和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有時心理學家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心理學將愈來愈顯示出它不可估量的作用。近一二十年心理學發展很快,世界上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心理學家(根據1982年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的報告材料得知)約20萬人,其中10萬人集中在美國,英國約1萬人,日本約5000人,前蘇聯為4700餘人,西德為1萬人,我國現有的心理學會會員為1860人。

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所謂客觀性原則,就是對任何心理現象必須按它的本來麵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觀意願的原則。人的心理雖是在頭腦裏進行的活動,但它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並通過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在人的外部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從這些可以觀察到的,可以進行檢查的活動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無論如何複雜或作出何種假象與掩飾,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在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切忌采取主觀臆測和單純內省的方法,應根據客觀事實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2.聯係性原則

人生活在極其複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現象的產生都要受自然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和製約,人們對某種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主體狀況下,反應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研究和實驗中,要嚴格控製條件。不僅要考慮與之相聯係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在聯係和關係中探討心理活動的真正規律。

3.發展性原則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心理學的研究也要從心理史前發展、意識發展、個性心理發展以及環境和教育條件變化等不同方麵,揭示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4.教育性原則

研究學生心理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而不是為研究而研究。因此,進行這方麵的研究不僅要在課題選擇上考慮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設計上和實際進行的過程中應考慮對學生有良好的教育影響,不做有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事。這個道理極易明白,而常為研究者所忽視,因此研究者應時刻保持“自己是教育者”的意識,把促進學生成長的任務與研究任務協調一致起來。

5.分析與綜合的原則

把複雜事物分解為簡單的組成部分和把各部分聯合成為統一的整體,是任何科學深入認識其對象的有力手段。在心理學研究中貫徹分析與綜合的原則,至少包括以下兩層意思:其一,心理、意識雖然是很複雜的現象,但可以通過剖析將其分解為各種形式進行專門的考察研究,而後通過綜合將其看成為有機聯係的整體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種心理形式與現實條件的依存關係時,也可以分別地考察某一條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後將其揭示的各種規律加以綜合運用。綜合的觀點在心理學中也可以稱之為係統論的觀點,因此這個原則也被叫做係統性原則。

六、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應從它的根本性質和最大範圍內概括它的研究對象,以得到它在科學分類上的位置,並依此建立它的理論框架和概念體係。

從心理學研究所涉及的對象與性質來說,可分為自然科學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從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來說,可分為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科學研究。

誠如上述,心理學研究客觀現實通過人腦而產生的反映活動的規律。由此可見,心理學既涉及人腦的高級功能,又涉及人所廣泛參與的社會生活與實踐。在如此截然不同的兩種範疇裏所發生的心理現象,是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結合點,是人類的自然方麵與社會方麵相互作用中所發生的一種最普遍、最基本的現象。因此,心理學首先要研究人腦這一高度發展的物質的運動——為什麼在人的活動中,它能產生感覺與思維、動機與情緒、意誌與人格等心理活動與行為方式。同時,人的心理又是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人腦對現實的反映為什麼能影響人的行為,其心理中介是什麼;服務於人的社會適應,心理與社會的聯係有什麼規律。

從上述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它的研究既要從心理本身方麵進行,又要從腦的機製方麵進行,還要從社會方麵進行。由此形成了心理學基礎研究的3大領域:普通心理學——研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神經生理機製;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社會化、個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規律。

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心理規律的學科。個體從降生到死亡畢生的成長變化規律是心理學基礎研究的一個範圍很廣的領域。從發展的觀點看人的心理成長,既包括心理現象本身的發展,又包括生理方麵的發展,還包括成長中的人所參與的社會生活對個體的影響方麵。與普通心理學相比,普通心理學從橫向方麵,研究人的心理結構諸形式的形成規律;發展心理學從縱向方麵,研究個體生存每個時期心理諸形式發展變化的規律。

與上麵闡述的道理類似,從進化的觀點看,動物心理諸形式——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也屬於基礎研究的範圍。此外,心理異常——個體各年齡階段、各種心理形式如認知、情緒、人格及行為的異常的機製和規律,與正常心理相比較,也具有基礎研究的意義。

心理學不僅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同時又是一門應用學科。人的社會實踐範圍很廣,各種不同的工作領域、生活方式以及人際關係等,對人的心理反映有著不同的影響。它們各自對心理活動的不同方麵,形成心理活動的具體的、獨特的規律。對這些規律的揭示,可服務於讓人們了解從事這些活動的心理依據和對心理的影響,使人既有效地從事這些活動,又有益於心理和能力的發展。

社會實踐的多樣性對心理活動的不同影響,粗略地可區分為兩大範疇,並由此可分出心理學的多種應用學科。

其一,人自身處於某種具體的、特定的狀態下的心理活動規律。例如,個體從嬰兒、幼兒、童年、少年,發展到青年、中年、老年。人自身所處的每一不同階段,其心理的發展與變化,均有其不同的主要方麵和特殊規律。又如,人自身處於心身變異或病態的情況下,其心理活動也具有特殊的規律。個體生存過程中所處的基本情況決定,對年齡心理或變態心理,既可從基礎方麵進行研究;又可從應用方麵進行研究。

其二,人處於某種具體的特定實踐活動中的心理規律。例如,人處於接受教育、訓練或自身學習中,依所學知識和技能的不同,具有獨特的學習與記憶、掌握與理解的不同規律。又如人處於生產過程、機器操作或駕駛活動中,形成特定的人—機關係情境,具有完成操作、效果優劣不同的特殊要求和心理依據。人還從事各類不同的藝術活動,具有與特定藝術形式相關的藝術才能和心理能力。人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所建立的社會關係,對完成人的社會活動,達到人的社會適應,促進人的社會成熟,並對維係整個社會的協調,有益於社會的發展,在諸如人事管理和人際接觸的獨特領域——如商業、旅遊中,具有可能是另外一些方麵的心理知識與技能。所有這些都是心理學的應用領域,心理學的知識有著廣泛的社會需要。

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不是截然分開的。發展心理學與變態心理學,還有社會心理學均屬於基礎學科,它們對於形成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體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但同時,在指導人的成長與教育,在心理保健與醫療,在人的社會化與人際關係處理等方麵又有很大的應用價值。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選題上,有的可側重於基礎研究;有的可側重於應用研究;有的還可歸屬於有雙重意義的應用性基礎研究。

不難理解,從腦的這一物質本體的機能活動的角度所進行的研究,以及有關心理的生理基礎和機製的研究,屬於自然科學。例如,神經心理學是在腦及神經係統各種病變和外傷的情況下,按其解剖部位與心理功能的聯係揭示心理的腦機製,它是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而廣泛與社會實踐相聯係的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均涉及社會規律,對它們的研究屬於社會科學。例如,研究某一社會結構、製度中,或某一集團、群體範圍內,人與人之間的特定關係。具體到組織管理心理學來說,則是研究某一企業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關係問題。它涉及領導者實施優化人事製度,易於了解層層下屬的工作情況,便於發揮各級人員的負責精神和積極性。還要研究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最優心理素質和能力傾向,以發揮其領導才能。從這個意義上說,組織管理心理學是一門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的範圍很廣。近年來,從社會科學中分出一門行為科學。行為科學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研究個體行為的科學。它是社會科學的一部分。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屬於人文科學,即屬於研究人的科學。組織管理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商業心理學均屬於行為科學。

按上述分析,心理學中包含著純自然科學的分支,也包含著純社會科學的分支。然而,心理學的主體——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過程諸形式及其規律,研究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發生和發展,從這方麵來說,既涉及腦神經機製;又涉及人的社會實踐。因此,一般來說,心理學屬於邊緣科學,特別是大多數學科分支的基礎研究部分應屬於邊緣科學。至於每一具體學科分支的性質,則應依具體研究對象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