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史地教學的影響(1 / 3)

心理學對史地教學的影響

一、史地教學的心理概述

曆史和地理是兩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學生學習和教師講授這兩門學科所涉及的心理問題卻有一些共同之處。

曆史知識和地理知識對學生的心理活動既有特殊要求,也對學生的心理活動產生相應的影響。

學生掌握曆史知識首先需要形成有關的曆史的人物、物品、物質環境以及曆史時間、曆史空間等的正確表象。在學習地理時,也同樣需要形成各種地理事物(如地形等)的正確表象。隻有在正確表象的基礎上才能形成關於各種曆史和地理事物的正確概念,進而正確地掌握曆史和地理知識。形成正確的表象是對學生學習史地知識的心理活動的共同要求之一。

其次,學生掌握曆史知識需要大量記憶重要史實的年代、日期、人物姓名、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前因後果等。掌握地理知識則需要大量記憶各地的地形概況、氣候條件、地理位置、麵積、人口、交通路線、資源分布、經濟概況等等。進行大量有效的記憶活動乃是學習史地知識時,對學生心理活動上的另一個共同要求。

再次,史地知識本身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和間接性。它們之所以複雜是因這兩門學科內容都要同時涉及複雜的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它們之所以具有間接性是因為:曆史事件在時間上都是發生在過去,甚至是遙遠的過去;地理現象則在空間上大多存在或發生於較遠,甚至是很遠的地方,其中許多事件或現象對學生來說都不可能親身經曆或直接進行觀察。因此學習史地都要求學生進行積極的想象與思維,以便能很好地理解與掌握它們。同時,這種複雜性與間接性還會給學生認識學習史地知識的重要意義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動機。這就要求學生在進行積極想象與思維的同時,還要不斷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機。

由於史地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綜合、比較、判斷、推理等思維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都會得到一定的鍛煉,不斷發展提高。此外,掌握史地知識在培養學生的優良個性品質,如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情感,培養學生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以及形成學生共產主義的世界觀等方麵也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在史地教學中,要形成正確的表象,除直接進行觀察外,還要充分使用直觀教具。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最能正確反映現實形象的表象莫過於實物表象,所以實物乃是最好的直觀教具。在曆史教學上利用的現存的或出土的曆史文物就屬於這一類,在地理教學上形成實物表象則依賴實地野外考察。在無實物可利用時則往往使用實物模型或複製品,如在曆史教學中的古代人物塑像、古戰車模型、古器物複製品等即是,地理教學上的地形模型等等。如果沒有模型,可以使用圖片,包括實物的照片、繪圖以及幻燈片、電影等。使用直觀教具不僅能夠豐富學生感知材料,形成正確的表象,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為了充分發揮直觀教具的作用,使用時,還必須和言語的指示或說明結合起來。研究表明,為了形成學生的正確而完整的表象,不僅需要向他們呈示直觀教具,而且還應伴之以適當的口頭說明。例如,在一次講述古代希臘廟宇的結構時,教師曾給學生觀看一張廟宇的圖片。事後讓學生用圖畫繪製或言語描述的方式來重現該廟宇的形象。結果,對廟宇形象的各個部分和細節,主要是當教師說出其名稱時,學生才把它們畫在圖畫上或寫在描述裏,否則往往被遺漏。而且,許多曆史文物因長時間的自然侵蝕已不完全是昔日的舊貌,關於這種差別應在教學時用言語指出來,以免形成不正確的知覺映象與表象。至於模型與圖片等等則因距離實物的真實形象更遠,在使用它們時就必須利用言語指出它們的本質特點及其和實物的不同之處,以免形成錯誤的映象。例如在呈示古代戰車的模型時,要特別指出它與實物在大小上的差異,在使用地球儀時,要特別指出實際的地球表麵並不是那樣光滑平坦的等等。

如果直觀教具難以找到,則可以通過形象性的言語描述發揮直觀的作用,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言語直觀”,即用言語喚起學生頭腦中早先形成的表象,或是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把已有的表象重新改組,“再造”成為所需要的新表象。史地知識大多帶有間接性,通過再造的想象形成史地對象的表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形象性的言語在史地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形象性的言語還有另外一個優點,即它對於學生的情感能起有力的感染作用。有的教材文字敘述生動形象,如《史記》中關於“鴻門宴”一段的描述,使人們在閱讀時有身臨其境之感。

史地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記憶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組織學生的意義識記及機械識記,盡可能使孤立的名稱、年代和數字意義化,避免死記硬背,並經常應用各種方式進行複習以防遺忘。

史地教學中還要考慮到促進學生理解具有間接性的史地知識。對於初學史地的小學兒童來說,理解在時間或空間上比較遙遠的史地知識,比理解時間或空間上和他們接近的事物有較大的困難。因此,小學史地教學特別注意遵守教學法上“由近及遠”的原則。例如,在教地理時由鄉土教材講起,兒童就比較容易接受。教曆史時,為了形成兒童關於“若幹年前”的概念,起初應當從兒童已具有的關於年的時間單位的表象為基礎逆推,去年、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20年前,直到100年前,1000年前等等,兒童才容易理解。

二、曆史知識的掌握

曆史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如何引起學生學習曆史的興趣與動機。小學生受思維能力發展水平的限製,不容易理解學習曆史知識的重要意義,因此,學習初期使教學內容饒有趣味是必要的。小學生喜歡聽故事,把曆史事件、人物傳記編成故事,以及看曆史劇、表演曆史故事,容易引起和培養他們學習曆史的興趣。小學生對於具體事件興趣較高,所以在曆史教學中就要較多地使用直觀教具,在講述過程中還要多使用形象性的言語並輔以表情,這樣就有利於達到引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初中以上的學生理解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這時可以開始啟發他們理解學習曆史知識對於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主要的作法是把曆史知識與當代現實聯係起來,也就是指出曆史知識的現實意義,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這樣,學生就會感到學習曆史知識是有用的,能夠幫助他們理解與解決現實的問題,因而就會加強他們學習曆史知識的動機。

曆史表象可以分為曆史時間表象,曆史人物和物品的表象以及曆史空間表象等。

1.曆史時間表象的形成

所謂時間表象主要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反映時間的持續性,即時間的長短,例如能正確地反映十年、100年的長短等等。二是反映時間的順序性,即時間的先後,例如能正確地認識鴉片戰爭發生在義和團運動之前,辛亥革命發生在義和團運動之後等等。

曆史事件都是發生在若幹年前的過去,每一事件又各持續一定的時間,兩個曆史事件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先後發生。所以掌握一個曆史事件就必然要包含關於這個事件的時間的知識:它發生在多少年前,持續了多長時間,它發生在哪一事件之前(或之後)等等。所謂關於時間的知識主要就是時間表象。可見時間表象在掌握曆史知識中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對於比較長的時間單位的表象還沒有充分形成,他們在理解曆史某一段時間的時候,容易把過去和現代之間的時間距離縮短。他們口頭上說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實際上他們是把這件事情看作是不久以前的事情。例如一個二年級的學生說:“古代就是奶奶小的時候。”甚至10歲的兒童對於自己年歲的知識也還不很確切。例如他們雖然可以說出自己是幾歲,但如追問:“從你生下來以後過了多少時候了?”有24%的兒童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所以為了使小學生能正確掌握曆史知識,隻有到高年級才能向他們正式講授。

初中學生的時間持續性的表象通過曆史等學科的學習已逐漸完善起來。他們已經能開始理解一些較大的曆史時間單位(如“世紀”等),但還是常常不很精確。研究表明,初中低年級學生也還常常把一段較長的時間知覺為較短的時間,把遙遠的過去和現代之間的時間距離縮短。

在形成表象的過程中,在學習公元前的古代史時,從用公元向後計年的方法過渡到從公元、紀元向前逆推年代的計年方法,也會增加學生形成時間表象的困難,因為後一種方法改變了原來計年的習慣。他們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克服這種困難。小學生與初中學生在形成和發展曆史時間表象的過程中所表現的上述這些困難,教師在進行曆史教學時都應給予充分的注意。

學生曆史時間表象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由於曆史知識是按時間順序講授的,所以學生首先形成的是曆史時間順序性的表象。小學生一般已能依教師講授的順序排列史實,但從他們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對於他們有些時期有時是互相重疊或彼此混淆的,這說明小學生對曆史時間順序性的表象還未精確分化。中學生能正確分析事件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及相互聯係,這就使他們能正確判明曆史事件的順序。

在學習曆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逐漸認識到識記每一曆史事件的年代、日期及其延續年限的重要性,這就使他們逐漸發展了時間持續性的表象。曆史時間持續性的判斷也遵循時間知覺的一般規律。例如在某一時期內發生的重大事件愈多,學生便趨向於把這段時間估計得長一些。同樣長的時間,如果其中發生的大事較少,他們便會把年限估計得短一些。

在時間順序性表象當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曆史同時性表象。所謂曆史同時性表象,是指同時存在的不同曆史事件等的表象而言。對一般學生來說,這種表象形成較晚,也較困難一些。其主要原因是,教師講授曆史知識時較多注意縱的聯係(曆史的順序性與持續性),而較少注意同時性的橫的聯係。在交代同時性時也隻注意到直接發生聯係的事件,而較少交代同時發生的相互聯係不多的事件。例如在講授中國史時就較少交代同時存在的和中國史實聯係較少的外國史實,反之亦然。隻有在交替學習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曆史時,學生才初步形成了曆史同時性的表象,而當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把這些同時存在的民族、國家的曆史進行比較時,他們的同時性表象就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曆史人物和物品表象的形成

曆史知識本身就包括曆史人物及其活動、曆史物品、曆史環境狀況以及曆史事件進程等表象。所以學生學習曆史知識就要求他們在頭腦中形成這些事物的比較精確、完備、穩固的表象。一般說來,它要求:第一,學生學習前有適當準備:如預習課文,閱讀一些有關的補充讀物(如有關的小說、文件等)。第二,很好地組織直觀教學:如展示直觀教具或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實物、模型、圖片等。在展示直觀教具或參觀文物時要伴以有說服力的講解。這樣就可以使課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對所學的材料經久不忘。例如,在某中學曾進行過一次實驗課,課題是世界近代史上某年某外國侵略軍在某城附近的覆滅。課前師生都作了很好的準備,如讀了一本小說的有關部分,以及了解了當時的一些文件等。這堂課是在曆史博物館中進行的。教師在講解每一點時都讓學生觀看了有關的真實文件、物品、武器、旗幟,以及當時該侵略軍的指揮官的畫像。結果學生都很好地掌握了這一課所講授的材料。不僅如此,十幾年以後有機會和這個班的十個學生談話。結果發現他們都還牢牢地記住了十幾年前在博物館上課時給他們講授的那些鮮明的材料。這雖是一個個別的事例,但也說明了直觀教學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