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能力:創新能力
創新並不是一切讓人隨意操作的遊戲,而是全方位的智力輻射。隻有不斷創新的人,才能終成戰而不敗的超級選手。在這裏,我們相信這樣一句話,誰要抓住創新,誰就能成大事,誰要拒絕創新,誰就會平庸。
*打破常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子曰:“反者,道六幼也。”意思是一種反常規的做法往往是萬事萬物運行規律的體現,這也就說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絕不能墨守成規。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出現了一夥以裘甫為首的盜賊,屢次擊敗前來鎮壓的官軍。浙東地區山林海島中亡命之徒就紛紛雲集於裘甫的麾下,其部眾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到3萬餘人,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使,聚積資財糧草,雇請優良的工匠,鍛造軍用器械,聲勢震動中原。
浙東觀察使鄭祗德幾次派兵鎮壓,全為裘甫所敗,於是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知鄭祗德不能勝任,也正在議論選派武將去代替他。
但是在推薦人選的問題上,各位大臣卻是各持己見,爭論不已。最後宰相夏侯孜說:“浙東地方有山有海,阻攔通路,隻可以用計謀攻取,難以用強力奪取。朝中武將沒有智謀,隻有前安南都護王式,雖然是儒家文士的兒子,當地華人夷人卻都歸服於他,其威名遠近皆知,可以任用他往浙東征討裘甫。”諸位宰相都認為夏侯孜說得有理。於是唐懿宗任命王式為浙東觀察使,替換鄭祗德。
於是懿宗立刻召見王式,問他有何良策可以盡快消滅賊軍。王式回答說:“隻要多派軍隊,賊軍很快可以攻破。”
有個宦官說:“大量調發軍隊,所花的軍費太大,並非良策。”王式說:“多調發軍隊,將賊軍迅速消滅,所有的軍費反而可以節省。若少調發軍隊,不能戰勝賊軍,或者是將戰事拖延幾年幾月,賊軍的勢力日商壯大,江淮之間的群盜就將蜂起響應。現在國家的財正用度幾乎全部仰仗於江淮地區,如果這一地區被叛亂的賊從阻撓,使財富輸送之路不通,就會使上自九廟,下及北門十軍,都沒有辦法保證供給,這樣一來,耗費的軍費豈不是要多得多?宦官無言以對。唐懿宗聽了他的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頒下詔書,調忠武、義成、淮南諸道軍隊交給王式指揮。
王式進入浙東觀察使治所越州,便開始重新修訂令、軍紀。經過王式的整治,無人再敢以軍餉用度不足、患病臥床為由不願出戰了,要求先升官再出戰的人也不敢再說話了。
由於當時裘甫的勢力很大,人們都懼怕他,所以有很多人通敵。而對裘甫派來的間諜,越州府官吏但不將其逮捕,反而收藏他們,甚至還會為之提供飲食。州府中的許多文武官吏也暗中與裘甫軍通信,以求城破之日,能免死並保全妻子兒女。州府中的和暗語,裘甫軍全都從他們那裏得知。王式暗中查明,把主要的通敵吏逮捕處斬,並申明了紀律,嚴格門禁法規,規定沒有經過嚴格檢查的人不得出入。夜裏安排周密的警戒,這樣一來,裘甫無法再探聽官軍的虛實。
然後,王式命令越州所屬諸縣打開倉庫儲糧,用以賑濟貧苦乏食的百姓,有人提出疑問說:“裘甫賊寇還未消滅,軍糧正急於要用,不可散發。”王式答道:“這我自有緣由你們就不知道了。”
還有人請求建烽火台,用來警報賊寇的來犯,以及報告來犯賊寇。王式隻是笑了一笑,而不予答應。
眾將士不積壓王式妙計何出,有人甚至懷疑王式會不會用兵。
王式又挑選出懦弱的士兵,讓他騎上強健的戰馬、配以很少的武器,作為偵察騎兵。這一回,雖然部下又感到驚訝百分,但誰也不敢再多加過問了。
官軍在王式的指揮下,幾次與裘甫軍交鋒,最後裘甫被圍困在剡縣城中。賊軍城中無糧,水源被斷絕,裘甫被迫出城投降。
於是王式大擺慶功宴,與眾將士痛飲,但大家對他克敵致勝的奧秘而仍不明白。有人問:“您剛到越州赴任時,軍糧正緊張,而您卻將官府倉庫的倉糧散發給百姓,賑救貧困乏糧者,其中用意是什麼?”王式解釋說:“這個道理十分簡單,裘甫賊眾聚穀米引誘饑餓人民,我分發糧食,饑民就不會被裘引誘入夥為盜。況且諸縣守兵極少,如果不分糧食給民眾,裘甫賊軍趕到,官府的穀米正好成為賊寇的資糧,為盜賊所用,豈不是一舉而二失?”
又有人問:“那您又為什麼不設烽火台呢?”
王式說:“設烽火台不過是為了求取救兵,我手下的軍隊都已安排了任務,全都開拔,越州城中沒有軍隊可用作援兵,設置烽火台不過是徒費功勞,驚擾士民,使我軍自亂潰散而已。”
諸將又問:“您派懦弱的士兵充當偵察兵,而且給他們配以很少的武器,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王式笑著說:“如果偵察兵選派勇武敢鬥的士兵,並配給利器,遇到敵人就可能會不自量力上前搏鬥,如果都戰死了,就沒有人回來報告,我們就不知道賊軍的到來,這樣的偵察兵有什麼用呢?”
眾將士聽完王式的解釋後,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漢朝末年,賈詡曾經在董卓手下任職,賈詡是個很有謀略的人,後來董卓被刺殺,他就投奔到張繡隊伍中出謀劃策,但沒有受到重視。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征討駐守在南陽的張繡,還沒有取勝,忽然得知袁紹將乘虛機攻打曹軍的大本營許都,曹操隻得收兵撤退。張繡一看曹操撤退,立即決定追擊。
賈詡連忙勸阻:“千萬不要貿然追擊,否則有可能吃大虧。”張繡認為敵人已經退卻,哪裏有不追趕的道理?他不聽勸告,聯合劉繡的隊伍一同追擊曹操的軍隊。大約追趕了十多裏路,追上曹軍斷後的部隊,結果曹操的士兵奮勇應戰,張繡、劉表大敗而歸。張繡倒是能夠承認錯誤,他慚愧地對賈詡說:“這是你說得對啊!我的力量確實比不過曹操,所以不能取勝,後悔沒有聽你的話。”這時賈詡卻說:“現在你應該趕快掉過頭去追曹操,肯定會打一個大勝仗!”張繡、劉表疑惑不解:“我們乘勝追擊反而吃了大虧,現在我們打了敗仗,您卻說應該果斷追,這是為什麼呢?”賈詡胸有成竹地說:“情況已發生變化,與以前不同了,你們隻管追去,越快越好,如果不勝,我拿腦袋擔保!”
劉表不相信賈詡的話,堅決不願再出兵。張繡雖有疑慮,還是相信了他的話,重新整頓了敗兵殘將,再回去追趕曹軍。這一次,兩軍接觸,廝殺一陣,果然曹軍越戰越弱,抵擋不住,一路丟下許多車馬糧草,慌忙逃走了。張繡大獲全勝,繳獲了一大批戰利品,滿載而歸。
張繡急切地問賈詡:“第一次我用精兵去追曹操的退軍,你說追不得;第二次你卻勸我用敗兵去追擊取勝的曹兵,反而能取勝。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賈詡解釋說:“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啊!曹操是個非常懂得用兵的人,他一定不會不作防備就隨便退卻的。你雖然很善於用兵,但還是不如曹操力量強大。曹操退卻時,必定會作好防追擊的準備,我估計他會親自率精兵斷後。你去追他,當然要吃虧了。但是曹操打了勝仗卻還是急著撤退,這就很不正常了。我猜想很可能是有人進攻許都,或是朝廷內部出了問題。你第一次追擊,他已將你打敗,他就放心了,他自己一定親率主力軍隊先走了。即使留下斷後的部隊,也不會是什麼有戰鬥力的部隊了,不是你的對手。你第二次是出其不意地追擊他們,你想,這怎麼能不打勝仗呢?”
張繡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連連稱讚:“高明!高明!”從此以後,賈詡便獲得張繡的信任了。
《草廬經略》上說:“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兵法上有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謀略。然則,這都沒有一定之規,關鍵要看個人的識量和悟性。兵者,“詭道”也,所謂“詭”和“譎”之類的詞語,在兵家那裏是沒有褒義和貶義之分的,而這類詞的意思無非就是一個,那就是變化。誰能變化得宜,誰就會取得勝利。在軍事上,與其說是鬥勇,不如說是鬥智。而智,就是變化。
但是,“變化”誰都會,在你變化的同時對方也在變化著,因此,要取勝,就必須要掌握別人的變化並同時掩藏自己的意圖,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或許,這才真正符合兵家智謀的真諦,也許從此入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動也”之類的話。
*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
不斷進取的創新開拓能力,是成大事者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時代在前進,如果一個人沒有旺盛的進取心,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沒有開拓創新的能力,就隻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有了不斷進取的創新能力,永不衰竭的進取心,任何艱難困苦,落後保守勢力都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就如偉大的文學家魯迅所說:“苟有阻礙這個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餘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藥,秘創膏丹,全都踏倒他。”
曆史上,有許多千古傳頌的成大事者都是極富開拓創新能力的。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到唐太宗“貞觀之治”;從“文景之治”到“王安石變法”;從孫中山的辛亥革命到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每個偉人都有自己超凡的開拓創新之舉。
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更是一位極具創新開拓能力的傑出國家領導人。1987年,我國能從“以階級鬥爭為綱”、“政治掛帥”的瘋狂的政治鬥爭年代中走出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就是鄧小平同誌卻在對中國的階級鬥爭和經濟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現階段階級鬥爭不是我國的主要矛盾,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從而在當時其他一些人還在墨守成規,抱著“階級鬥爭”的教條不放的時候,鄧小平同誌在大膽開拓創新,提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在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問題上,鄧小平同誌以他的開拓創新否定了那種荒廖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口號,開拓性提出“草”和“苗”沒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分,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是世界文明的成果,我們要大膽吸收、學習,沒有姓資姓社的問題。他提出從閉關鎖國轉向對外開放,大量引進國外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我國之所以能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改革,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並改變單一的計劃經濟成份,提出多種經濟成分並存,以全民所有製為主,其他所有製成份為有商補充。的製度這都是鄧小平同誌看到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的僵化,製約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抑製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在許多同誌還因循守舊地認為社會主義等於計劃經濟的時候,大膽創新,首先提出多種經濟成份並存,使生產力得到了解放。1992,國內政界、學術界正為計劃經濟是否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等於資本主義爭論不休的時候,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他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就為我國後來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掃除了思想障礙。可見,我國在鄧小平同誌的理論指導下,徹底拋棄傳統的計劃經濟體製,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次偉大的創新。
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如果沒有鄧小平同誌偉大的創新能力,我國就不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會實行市場經濟製度,就沒有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成果。
在國外,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羅斯福也是一位極具創新能力的領導者。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一場迄今為止最嚴重、最持久的經濟大危機,其中以美國所受的危害是最深。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麵對日益嚴重的經濟危機,隻知道墨守成規,還是一味推崇亞當·斯密提出的,一百多年來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大推動作用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奉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1932年在競選中,胡佛除了毫無根據地發表盲目樂觀的演說外,拿不出任何新政策來擺脫經濟危機。而羅斯福則針對經濟危機,深刻地分析其原因,大膽提出“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要用政府力量調節和改革經濟。後來,他采納凱恩斯理論徹底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幹預經濟政策。羅斯福總統為美國人民實行的新政,是一種超凡大膽創新之舉,“新政”使美國逐步擺脫經濟危機,獲得新的經濟增長,也標誌著資本主義世界自由放任經濟時代的結束和國家調節幹預經濟政策的開始。羅斯福的新政,也是他能夠成為二百多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總統的原因這一。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都需要具有開拓創新能力。胡佛總統在經濟危機麵前正是缺乏創新能力,墨守成規,所以連任競選失敗。而羅斯福正是依靠他的創新能力,當上總統,並成為一代傑出的領導者。
*借別人的“雞”,生自己的“蛋”
成大事者創業之初,一般都沒有十分優越的條件,因此,他們往往會用“借雞生蛋”法,來積累財富,增強實力以供往日之需。
《三國演義》第46回有一段“草船借箭”的故事:周瑜給諸葛亮出了一道難題,十天之內監造10萬支箭。諸葛亮明知這是一件欲害自己的“風浪罪過”,卻欣然從命,還把日期縮短為三天,當場立了“軍令狀”。第三天,濃霧滿江,遠近難分。諸葛亮在魯肅的陪同下,指揮20隻草船向曹軍水寨駛去,諸葛亮令船上軍士擂鼓呐喊。頓時,曹營中一片驚恐,以為敵軍攻到,立即命令弓箭手向鼓聲方向射去。這樣,諸葛亮通過草船,憑借大霧,從曹軍“借”許多箭,完成“造”箭任務。魯肅驚奇地問:“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諸葛亮答:“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庸才也。”由此可見,“草船借箭”之計的成功使用,需要有多方麵的知識與經驗如天文、地理知識、膽略及把握時機的能力等。“草船借箭”雖出自軍事上的謀略,但應用於經濟上也可產生奇效。
珠海市西區區長鍾華生為當地引進數億資金成功就是草船借箭謀略的範例。1984年,在全國銀根緊縮時,他就構築了“天下之財為我所用”的思路。當時,舉國上下進行改革開放搞活,中央、省、市領導對珠海建設很關心,並積極支持。當地一些敢想敢幹,有頭腦、有魅力的人都感覺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鍾華生也正是這樣的人。他善於識機,認為現在正是吸引外部資金,搞好當地經濟建設的好機會。他要充分利用。為了使當地荒涼的土地生財,他不惜先讓利、多讓利、讓長利,吸引大批投資者。而投資者多了,必然帶來人旺,人旺必然帶來地旺,地旺又必然帶來財旺。由於采取優惠辦法,吸引大量資金,從而帶動了白藤湖旅遊、建築、工業、農業、商業、園林、公路和疏浚等八大行業的發展,聯合發展總公司的年產值亦由幾百萬元迅速上升到近億元。鍾華生善於抓住時機,利用優惠政策和土地資源這條“草船”,采取“先讓利,後得利”的方法,吸引大量外部資金為我所用,終於借到了這批價值數億元的“金箭”,的確是把“草船借箭”在商業領域中給用作了。
沒有一個企業主不希望自己的企業成功獲利,而獲利的前提之一是必須有足夠的資金。而對於創業和發展中的企業,資金顯然是一個困擾性的話題。這時企業主顯然可以采取一種用借來的錢賺錢的方式,俗稱“借雞生蛋”。而且無數的事例也證明,這不失為原始積累的好方法。
美國的商界巨子洛維格就是一個十分善於用別人的資金創造自己事業的人。洛維格9歲時,他發現一艘沉入水底的小汽船。於是他用自己打零工的錢,再加上向父親借的錢,湊了25美元,買下了這艘沉船。然後把它打撈上來,花了一個冬天修好它,再把船租出去,賺了50美元。這次經曆使他初步認識了借錢所帶來的好處,而當他40歲時,他更深刻地認識到了借錢的巨大價值,從而開始了他借錢生財的創業之路。當時,他準備借錢買一艘貨船,改裝成油輪,以賺取更多利潤。因為載油比載貨更有利可圖,他到紐約找了好幾家銀行,但人家看了看他磨破的襯衫領子,便拒絕了他。這時,他想了一個辦法。他有一艘油輪,他以低廉的價格把它包租給了一家石油公司,然後拿著租契再去找銀行,告訴他們租金可每月轉入銀行來分期抵付他所借貸的款項本息。這個借款方案雖然看起來有點兒戲,但銀行卻答應了,因為他們考慮到,盡管洛維格沒有資產信用,但石油公司卻有著良好信譽。銀行每月收租金,剛好可以分期抵付貸款本息,銀行並不吃虧。就這樣,洛維格巧妙地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譽為自己貸到了款。他買了一艘船。這樣,每當一筆債付清後,洛維格就成了某條船的主人。他的資產、信用以及他的襯衫領子,都迅速改善了。
從此,洛維格的借錢生利法變得更加有創造性也更加巧妙。他設計一艘油輪,在還沒開工時,他就找到人,答允在船完工後把它租出去。他拿著租約,去找銀行借錢。銀行要船下水之後,才能開始收錢。船一下水,租費就可轉讓給銀行,這樣,貸款也就可以分期付清了。這種想法,開始時使銀行大大吃驚,因為洛維格等於是在無本生利,他一分錢不用出,靠銀行貸款來造船,又靠租船的租金來還貸款。但銀行最終還是同意這樣做。這不但是因為洛維格的信用已沒有問題了,而且還有租船人的信用加強還款保證。就這樣,洛維格的造船公司建造了一艘又一艘船,大筆的獎金也流入了他的賬本。
老板們都希望通過借貸來發展生意,但像維格這樣創造性地借錢生利,卻不多見。洛維格拿別人的錢打天下,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對我們不是一種啟迪嗎?
通過上麵的例子,我們顯然可以看出在現代經濟中,“謀借”對於一個企業主動成功有多麼大的意義。當然借錢是要還的,而且還要付利息,甚至貸款的利息要比存款利息高。借錢來生財當然是有風險的。但如果不冒這個風險,你就連第一步也邁不出去。一位獲得成功的企業主說:“我最需要的就是讓別人來強迫我做那些我自己能做,而且應該做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需要一種壓力。”而且強迫自己借錢不僅能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同時也給了自己一種壓力,如果能控製得當,這種壓力就能成為你更加勤奮創業的動力。你隻好強迫自己行動起來,改掉散漫的習氣,使資金盡快周轉起來,這就是借錢的第一作用。當然更重要的是借錢能使你的企業能夠更適當於目前的經營形式,使企業運轉起來,而且使你更慎重地審視你自己的投資方向。
當然,作為一個企業,最主要的還是應了解謀借的具體方式、操作技巧以及其中一些原則和作謀借決策時應注意的問題了。總的來說,在現代經濟中,謀借的具體方式可以分為:銀行貸款、企業內部融資、租賃業務、商業信用等等。企業隻要認真掌握其技巧,自然可在商海之中縱橫捭闔,解除資金上的後顧之憂了。也可以說,企業主隻要“謀借”成功,就為今後企業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前景。
*克雷研究公司:創業思維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創新思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能力,對個人與企業都一樣,下麵僅以克雷研究公司為例,看看創新思維是如何促進它發展的。
克雷研究公司,創建於1972年,從事超級電腦的設計製造和服務工作,是美國當今最年輕、最成功的高科技企業。從1979年到1984年,克雷公司發展速度相當驚人;營業額由1000萬美元上升到22900萬美元;利潤由100萬美元上升到4.500萬美元。它的最大型電腦,每鈔鍾可運算10億次,對推動核子物理、石油探測、氣象預報、飛機設計、武器研究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克雷研究公司可以說是企業界研究與創新的楷模。它的基本策略就是創新—不斷地研究新項目,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更新速度快得連自己公司前不久推出的新產品也受到挑戰與壓力。克雷的客戶大都是科技權威、深諳行情的政府官員或研究機構、大學的專家。公司隻有不斷創新,研製出前所未有的電腦設備才能吸引住客戶,贏得市場。當然,克雷的創新並不僅限於技術。公司創始人席莫爾·克雷創造了一套適應於高科企業的組織觀念,盡力避免一般大公司容易產生的官僚體製。實行技術、業績為主導的晉升製度、強調公司的整體利益,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所以克雷公司是個充滿了機會的地方,任何有能力有才華的人隻要努力,都有令人羨慕的光明前途。在此,讓我們看一看克雷公司是如何闖出一番事業。大多數美國人都十分讚賞超級電腦的高技術含量及複雜的功能,這使它們新潮並且刺激。就連美國國家安全總署也經常以克雷超級電腦的照片,來吸引剛畢業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加入。有好幾部科幻電影甚至將超級電腦描述成開啟未來世界的鑰匙和核災難的罪魁禍首。盡管超級電腦和此風行,但是在市場上領其風騷的,卻不是執世界牛耳的IBM公司。雖然這一電腦有兩次進軍計劃:一次是50年代的“超級擴張計劃,”一次是60年代的“90計劃”,但都因故半途而廢。控製谘詢公司曾經是超級電腦的佼佼者,但是超級電腦市場前景有限,也將重心轉移到商用電腦上去了。而據市場調查表明,除一些科研機構及專家外,很少有普通用戶需要這種過於精密的電腦。然而,克雷研究公司卻及時瞄準了這一無人問津的領域。在短短的幾年裏,克雷公司異軍突起,幾乎鯨吞了這個被人們所忽略的市場。
克雷公司要立足於高科技市場,首行必須有技術上的創新。早在創辦克雷公司以前,席莫爾·克雷就以技術創新聞名。史伯蘭公司的龍尼瓦克1103型電腦,就是他一手完成的。後來在控製公司時,他是CDC1604主機的主要設計人,首次以晶體管代替真空管。繼而,他又研製了CDC6000型,第一部使用鍺晶體管的電腦。再後,則是CDC8600型,世界第一部超級電腦。席莫爾·克雷是科技天才,他至少研製了3代電腦。然而,他非常自謙地說:他並不是個發明家,隻不過在現有的東西餐加了點包裝罷了,克雷的技術創新之源是些十分簡單普通的基本原理,他的靈感甚至源於普通的常識。每鈔鍾運算數億次的精密超級電腦技術所麵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控製高速運行時產生的高熱,以避免影響精細零部件的靈敏度。許多優秀科學這耗盡終身精力研製相應的冷卻係統。而克雷2號超級電腦設計卻運用了最普通的常識:把電腦放入裝滿冷卻劑的冰箱裏。電腦的線路短表示電路短,運算時間可以縮短。因此,克雷最新型號的最長線路不超過16時,而克雷1號有的線路長達4米,克雷僅以改動電路設計長度,就提高了電腦運算速度。因而,當人們一旦得知克雷的有些“尖端設計技術”時,往往都會十分驚訝,因為他的靈感竟來自於那些人所其知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