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的《第四十交響曲》(1 / 2)

莫紮特的《第四十交響曲》

在交響曲作品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朱比特)》交響曲是莫紮特最受世人矚目的作品,這三部交響曲都是一七八八年的創作,它們共用了六個多星期就完成了。我們在這裏隻介紹《第四十交響曲》

莫紮特和海頓同處一個時代,他比海頓年輕,但早逝於海頓,他們之間彼此讚賞,互相尊重,莫紮特將自己的四重奏題獻給海頓,以表示他對海頓四重奏作品影響的感念和崇敬。而海頓最成功的倫敦交響曲,不能不說是受到了莫紮特的啟發和影響。《第四十交響曲》是典型的四個樂章的交響套曲形式,但每個樂章沒有采用海頓常用的形式。當我們具體分析時,大家可以和海頓的交響曲進行比較。

第一樂章仍然是奏鳴曲式,但這裏省略了慢板的引子,音樂直接從主部主題開始,主題的旋律抒情歌唱,富於感情,g小調的調性,使色彩有些暗淡,旋律本身由小動機發展而成,中提琴聲部有規律的伴奏音型,與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的主題結合在一起,它蘊含著激情,但有一種不安的緊張感。

莫紮特在西方音樂史上素有善寫旋律的美稱,就拿這支旋律來說,短與長的音符、小二度下行與上揚大音程的銜接,以及動機在連續模仿中,將主調的小調性色彩突出出來,後半段還是最開始的三個音動機,但已變成抒情的線條,主題本身就包含了豐富而完美的發展過程。音樂家用這個既有動力感又富歌唱性的主題,作為罕見的“歌唱性的快板”的例子,來說明莫紮特旋律的流暢、抒情、富表現力的特征。也有人聽這個音樂段落,認為是“含著眼淚的微笑”,這固然是聽者的體驗或聯想,因為他可能想到1788年莫紮特的生活境遇與思想情緒,但也可能是聽者自己的情感投入,無論如何,總是由莫紮特的音樂引發出來的情感。還有的現代人為這個旋律配置了流行舞曲式的節奏、鼓點,音響喧鬧而熱烈,成了通俗的環境背景音樂。同一的音樂,卻帶來如此不協調的社會反響,隻能說明莫紮特這支旋律本身的誘人、美好、令人難忘。

主題是開放性的,結束在不穩定的屬和弦上,與連接部的銜接自然而緊密。連接部仍然用的是主題材料,而且將情緒推向高處,在副部進入前,音樂休息了一小節,以增加對比性副部出現前的期待情緒。連接部被賦於這樣戲劇性的發展,應該說是莫紮特的創新。

副部的個性顯然要比海頓的強烈,它沒有第一主題的波動和不安,而是下行級進的、平和、溫順,有些纏綿的旋律,之後,用不同的樂器組合,對它進行模仿。副部主題的音樂材料(小二度下行)還是和主部主題有著聯係。

結束部依然是主部主題的材料。整個呈示部按古典交響曲的樣式,完全重複了一遍。

展開部在一個不諧和的減七和弦之後,以第一主題的三個音為核心動機,開始了迅速不斷的發展。音樂接連在降g、e、d、升f小調和D大調上展開,這其中有近關係調(指的是在g小調音階各級上構成的諸調性,如d、c小調,D、降B、降E大調),也有遠關係調,比如上述的降g、e、升f小調),在莫紮特時代這樣做,實在是讓人驚奇的大膽舉措。但正是這種調性上的動蕩,加上主題動機的各種變形擴展,以及展開中主題用複調手法的進一步闡述,都使展開部的戲劇性始終沒有減弱地直奔主題的再現。再現部雖然基本上是古典式的完全再現,但連接部還是擴充了。《第四十交響曲》整個第一樂章的激情特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