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諺語:“旗在人在,旗倒兵敗”。赤兵把中原兵趕進水裏時,眼見土塏上紫色的中原旌旗,便上前拔倒,換上一麵藍綠兩色三角型的旗幟插上去。
這時,就見江麵上飛雲卷起,水花成串,許多戰艟並排飛速而來,艟頭齊刷刷地一排箭簇上機弦,弓弩已拉滿,艟艉一人按機弦,前麵便是箭簇發射時。射箭架都是紫竹製作。每一個架上插著一麵紫色旃旆,每個旃旆上都印有琳琅二字。不用問,這隊艨艟便是琳琅的分肢隊伍,一看便明白了,船上帶隊的人不是別人,定是聰明智慧時而失聰的亮牌大俠五皇子安祚。
前麵派漁夫送箭的是五皇子安祚安排的。這個皇子從小就把琳琅當成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地看待,他深知琳琅對朝廷的功績有多大,感恩加尊重,因此,琳琅出兵,他誓死要求跟隨。他知道,丞相一出兵,必定是著手重點處,奔皇城四麵殲敵。皇城東麵的是十皇子,他的兵馬最少,手裏隻有一千人,麵對赤兵的數以萬計,琳琅怎能放心得下他呢。
五皇子行軍途中打退幾次赤的小嘍囉兵隊,他一路尾隨,見琳琅被困澤國蒹葭蘆葦中,他預料赤必會逼迫他抄近路,於是,他就調兵遣將,去江麵找漁夫,老鄉家裏找來機炫竹架,急忙裝載上船。
關於這些戰艟,以前是朝廷軍事上備戰用的,近些年國泰民安,軍隊分散,戰備武器大多都流落民間。關於戰船上的弓弩箭簇架子,這是五皇子號召民間所備戰需製造的。三年戰亂,他早就有準備,把研製的戰船器具分散隱藏在江水之處的竹林岸邊葦蕩中,沒想到,今天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至於那些箭,是才女派人早有預見性地送來的。現在,皇城們已經大開,大皇子,二皇子和丞相的兒子月照明眸,還有安瀾的左護衛不空不色、笑傲滄海大將軍等將領帶兵馬破陣正破得激烈、,出神入化的境界使赤兵顧暇不及,以至於城門大開衝出一對兵馬馱著大批弓弩箭簇,都沒有顧得抵擋。
再說江南岸,隻聽蘆葦中戰鼓震響,蘆葦隱藏的箭簇兵一齊站起來,不顧生死安危正要射箭時,就見對方赤兵陣營落箭紛紛如雨,那些身著藍色戰服的赤兵手捂前胸,全部前仰後合地倒了下去。
再看江麵,艨艟機弦上的箭簇為空。赤將見中原裏又有援助部隊,便急忙調整兵營,兵分幾路:一路對江岸蘆葦叢;一路對濕地通衢上的琳琅兵馬;一路對江麵上的艨艟援兵。
江麵上,射箭的是農夫和漁夫,船對岸一字兒排開後,五皇子揮動一下手裏拿著的小旂旗,這是事先約好的暗號,旂旗一揮動,箭簇就射完。射完那些箭簇,他們搖棹劃楫就回去了。自古打仗,是兩家兵馬對峙,老百姓隻能協助,支援、觀望而已,兵馬廝殺中沒他們的什麼事。
五皇子的兵馬,早就繞道追隨其後而來,在暫時任命的一個副統帶領下,圍剿而來。雙方對戰中,赤兵還是強盛,五皇子的兵馬也不氣餒,一時還很難分出誰勝誰敗,誰輸誰贏。再看江岸上,赤兵的大旗瞬間被拔掉,換上了象征五皇子兵營特色的黃色大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