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疾病的預防措施

疾病預防工作的開展,必須在正確的領導下,發揮專業人員的積極作用,堅持群眾路線,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因病、因地、因時采取不同策略和措施,並與疾病監測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防製疾病的成效。

第一節 疾病的預防策略

一、預防策略的意義

為了更有效地預防疾病,必須講究策略和措施。所謂措施,是指針對某種與發病有關因素的具體處置和阻斷方法,屬於戰術性的。所謂策略,是指根據具體情況,如何在人群中運用具體方法而製定的指導全局的工作方針,屬於戰略性的。例如,預防天花是采取全民種牛痘,還是采取環狀種痘(指天花病人的周圍接觸者進行種痘)?這是個策略問題,而種痘本身則是具體措施。策略和措施二者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聯係的。其重要意義在於:隻有在正確預防策略的指導下,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才能達到預期的預防效果。相反,如不考慮措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而製定的策略,是達不到目的的,而缺少正確策略指導的具體措施,僅憑局部經驗,往往事倍而功半。無論對任何疾病的預防和控製,都必須首先解決策略問題,然後製訂相應的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

二、預防措施的製訂原則

製訂正確的預防策略和措施,應在我國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在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掌握當時當地該病的具體流行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製訂。為了使疾病預防工作更有成效和順利地開展,還應遵循下列原則:

1、計劃性防製疾病的工作既要根據國家的統一要求,又要符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此,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製訂計劃時應以當時當地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為依據,明確當前的重點目標,以便集中力量解決當前存在的重要問題,同時注意安排好長期的預防性措施。

2、因時因地製宜各種預防措施必須根據每種疾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流行病學特點來製訂。為此,必須在深入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弄清流行過程在不同時間、地點、人群的分布特點和影響因素,才能製訂出防製疾病的有效措施。

3、采取有主導環節的綜合措施一般來說,對所有疾病均應采取全麵的綜合措施,以達到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作用。在采取綜合措施的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及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具體條件,盡快地在綜合措施中找出效果最大的主導措施,才能取得最大效果。在選擇各項措施時,還應考慮成本效益問題,即用最少的人力、物力以取得最大的防製效果。

4、堅持不懈,反複防製疾病流行因素十分複雜,消滅一種疾病必須經過一個相當長的艱巨過程,才有可能使疾病從被控製走向消滅。一旦放鬆防製,疾病就可能從被控製狀態又趨向流行。所以防製疾病必須樹立長期堅持不懈、反複防製的對策觀點。

第二節 非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隨著我國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進展,使傳染病在死因位次上逐步下降,從而使心腦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等非傳染病(慢性病)的死因位次上升到前三位。雖然這些慢性病的病因在較大程度上處於研究階段,預防措施遠不像傳染病那樣明確,但是,基於近年對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病學研究,有些慢性病的病因線索已逐步為人們所掌握,據此,製定預防對策和實施預防措施,能起到積極的預防效果。

疾病分級預防的策略,是根據目前對疾病病因的認識,根據宿主的調節功能和代償狀況,以及對疾病自然發展過程的了解而提出來的,適用於一切疾病尤其是慢性非傳染疾病的預防。具體說,當未病或致病因子剛進入機體,處於潛伏時期,機體未表現任何症狀,外表仍是健康狀態,此階段為發病前期,進行第一級預防。當病因突破機體屏障,生理功能由於代償機能減弱發生功能紊亂時,表現出各種症狀,為發病期,進行第二級預防。當機體代償機能衰竭,處於不可逆轉狀況時為發病後期,進行第三級預防。

一、第一級預防

又稱病因預防。它是發病前期進行的,主要是針對致病因子(或可疑致病因子)或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控製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

1、增進健康機體的狀況對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大影響,必須注意講究衛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經常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衛生知識水平,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中、老年人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量,多吃蔬菜、豆類水果以減少冠心病和糖尿病的發生。

2、特殊保護特殊保護措施在預防及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如實施乙型肝炎疫苗的計劃免疫,不僅是預防乙型肝炎同時也是預防肝癌的保護性措施;地方性甲狀腺腫可通過長期供應碘鹽以預防;齲齒高發區可通過增加飲水中含氟量來預防兒童齲齒的發生。矽肺及某些職業病,可通過改進工藝流程,保護環境不受有害粉塵的侵蝕,以減少肺癌和塵肺的發生。現在鄉鎮企業廠礦迅速發展,應重視加強防護措施。

3、保護和改善環境疾病的病因與環境有關,因此,保護和改善環境,提高環境質量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措施。保護空氣、水、土壤、農作物、食品等不受“工業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和“生活三廢”(糞便、汙水、汙物)以及農藥、化肥等的汙染。製定環境中有害因素衛生標準和管理的法令,加強環境監測,以防止對人的危害。防止職業性暴露,加強勞動保護。加強食品衛生管理。

二、第二級預防

又稱“三早”或“五早”預防,它是發病期所進行的防止或減緩疾病發展的主要措施。

對傳染病來說是“五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人。

目前很多慢性病的病因不明者居多,因此要完全做到一級預防是不可能的。由於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時間較長,實施“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可行的。為保證三早措施的落實,可通過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或設立專門防治機構來實現。

一些腫瘤亦可通過群眾的自我檢查來早期發現,如乳腺癌的自我檢查。因此,保證“三早”預防實現,既要提高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又要宣傳教育群眾增長防病知識。例如,對群眾宣傳癌前征兆和癌瘤早期信號,即十大症狀。

癌瘤早期十大症狀:①身體任何部位發現腫塊,尤其是逐漸增大的腫塊;②身體任何部位發生的潰瘍,特別是經久不愈的;③中年以上婦女出現陰道不規則流血或分泌物增多;④進食時胸骨後悶脹,灼痛,異物感或進行性吞咽困難;⑤久治不愈的幹咳或痰中帶血;⑥長期消化不良,進行性食欲減退,消瘦等而原因不明者;⑦大便習慣改變或有便血;⑧鼻塞、鼻衄,尤其是單側性者;⑨黑痣突然增大或有破潰出血者;無痛性血尿。上述症狀作為防癌的信號,如果有了這些表現,經過一段時間觀察,治療又不好轉或甚至日益加重,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醫務人員遇上這方麵的病人,應提高警惕,並認真進行鑒別以及早作出診斷。

有些遺傳病的預防,在當前基本上屬於二級預防範疇。除通過遺傳谘詢,宣傳不近親婚配外,還可進行產前檢查(采用檢查染色體易位和隱性致病性基因攜帶者)以作出早期診斷,進而終止妊娠,以預防遺傳病患兒的出生。

三、第三級預防

即對症防治措施。在疾病進入後期階段,應積極治療,防止疾病惡化,減少痛苦,延長壽命。防止病殘或殘而不廢。對傷殘者也應盡一切力量使其不喪失勞動力,保存其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能力,並做好康複工作。

第三節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發布)的規定,預防、控製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是各級醫務人員的神聖職責。因此執行職務的醫生在搞好診斷與治療工作的同時,應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努力做好傳染病的預防工作。

傳染病預防措施可分:①疫情未出現時的預防性措施;②疫情出現後的防疫措施。

一、預防性措施

預防性措施是指疫情未出現時,針對病原體可能存在的實體或可能受病原體威脅的人群所采取的經常性預防措施。目的是防止出現疫情,或使出現疫情後減緩其流行過程。

1、預防接種有計劃地對易感人群施行人工免疫措施,是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預防和控製傳染病流行的一個極為重要措施。有關內容在第四節詳述。

2、衛生措施重點是管水、管糞、管飲食。農村搞好“兩管”(管水、管糞)、“五改”(改水源、廁所、畜圈、爐灶、環境衛生)建設。改善飲用水條件,建立衛生管理製度。加強對人畜糞便、汙水和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大力宣傳貫徹執行《食品衛生法》,防止“病從口入”。凡從事飲水、飲食、保育、整容等易使傳染病擴散工作的從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

3、消毒、殺蟲、滅鼠預防性消毒是指在未發現傳染源的情況下,對有可能被病原體汙染的物品、場所等進行的消毒。例如對飲用水、牛奶、飲料、食具和炊具、瓜果、蔬菜、遊泳池、理發工具等的消毒,以及兒童機構、醫療機構的日常消毒工作等均屬預防性消毒。預防性消毒在傳染病預防上具有重要意義,應經常進行。

醫療、保健、衛生防疫機構在進行醫療、預防措施時,對所用醫療器械、注射器、針頭、針灸針、采血器具、導尿管等,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製度,以防止醫院內感染和醫源性傳播。

結合愛國衛生運動,經常開展滅鼠和殺滅蚊、蠅等病媒昆蟲。

消毒、殺蟲、滅鼠方法在第六章介紹。

4、健康教育平時的健康教育對傳染病的預防至為重要。向廣大群眾宣傳《傳染病防治法》,動員群眾自己起來同疾病和不衛生習慣作鬥爭。可以針對不同病種按照季節性有計劃、有目的地宣傳傳染病的症狀及防治方法,把防治傳染病的知識教給群眾。宣傳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吐痰,不喝生水等,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達到普及衛生常識、預防疾病的目的。

二、防疫措施

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現後,防止擴散,盡快平息疫情的措施。

1、對傳染源的措施

(1)對病人的措施關鍵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報告、早期隔離、早期治療。

①早期發現:有利於對患者及時進行診治,及早控製傳染源,防止傳染病繼續傳播。為了做到早期發現病人,必須健全初級保健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責任感。廣泛開展健康教育,提高群眾識別傳染病的能力,發動群眾自報、互報。

②早期診斷:發現病人後應及時做出診斷,使病人早期得到隔離。傳染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對臨床表現、流行病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臨床上發現具有特征性的症狀及體征可早期確診,如麻疹的柯氏斑、白喉的偽膜、鉤體病早期出現的“三症狀”(寒熱、酸痛、一身軟)與“三體征”(眼紅、腿痛、淋結大)等。流行病學資料如病人接觸史,既往病史及預防接種情況、年齡、職業和季節性都有助於診斷。如雨季洪水期,發生眾多的農民發熱病人,可以警惕鉤體病的發生。但有時應有實驗室診斷才較為客觀、正確,如偽膜塗片檢出白喉杆菌,皮膚出血點塗片檢出腦膜炎雙球菌等。

③早期報告:迅速、全麵、準確的傳染病報告,可使衛生防疫站及時掌握疫情,作出判斷,製定消滅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這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也是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的重要職責。

a.報告病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規定管理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共計35種。

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

乙類傳染病是指: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

丙類傳染病是指: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國務院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甲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況,增加或者減少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公布。

b.報告人: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為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必須按規定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疫情。其他任何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都應及時向附近的醫療保健機構或者衛生防疫機構報告。

c.報告時間: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於6小時內,農村於1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電話、電報)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和做疫情登記。各級衛生防疫機構,應以最快通訊方式逐級報告給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

責任疫情報告人發現乙類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於12h內,農村於24h內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責任疫情報告人在丙類疾病監測區內發現丙類傳染病病人時,應當在24h內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對疑似病人應迅速確診或排除,發出訂正報告。

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隱瞞、謊報或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疫情。

傳染病爆發、流行時,責任疫情報告人應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當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疫情。接到疫情報告的衛生防疫機構應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上級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和當地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報告當地政府。

省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發現甲類傳染病和發生傳染病爆發流行的報告後,應當在6h內報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④早期隔離:隔離是指將傳染期內的病人(有時對病原攜帶者),置於不傳染人群的條件下。防止病原體擴散,便於管理和消毒,同時使病人得到及時治療,早日恢複健康,起到控製或消滅傳染源的作用。隔離期限依各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並參考檢查結果而定。隔離要求因病種而異。

a.鼠疫、霍亂、艾滋病、肺炭疽和瘤型麻風患者,必須住院或隔離,由醫生負責治療。如拒絕或不治療、隔離期未滿擅自離院或脫離隔離,診治單位可提請公安部門責令患者強製住院或重新隔離繼續治療。

b.乙類傳染病的病人,住院或隔離由醫生指導治療,直到醫療保健機構證明其不具有傳染性時方可恢複工作。

c.丙類傳染病中肺結核、麻風病、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人的隔離治療要求同乙類傳染病。

醫務人員不得將就診的淋病、梅毒、麻風病、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原攜帶者及其家屬的姓名、住址和個人病史公開。

d.病人出院或解除隔離後如病情需要,醫療保健機構或衛生防疫專業機構可以繼續隨訪、管理。

除上述必須住院隔離的病種外,一些傳染病可采取在機關單位、居民點、學校建立臨時隔離室或家庭隔離的方式進行隔離,由醫護人員診治、護理,並指導有關人員消毒與照顧。

有些傳染病病人傳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離,如鉤體病。又如血吸蟲病、鉤蟲病,隻需對糞便處理,也勿需隔離。

⑤早期治療:是消除傳染源的基本措施。及時、徹底治療不僅能促使病人早日痊愈,而且能及早清除病原攜帶狀態,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

(2)對病原攜帶者的措施

①發現:主要是通過病原學檢查,應選擇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的檢驗方法。並注意檢查的次數和間隔(病原攜帶者有間歇排出病原體的現象),提高陽性檢出率。對病人接觸者;恢複期病人;某些職業人群,如從事飲水、飲食、炊事、保育及整容人員定期檢查;某些寄生蟲病常在一定範圍內普查,從中發現病原攜帶者。

②管理:建立登記卡,定期隨訪,並根據攜帶者所帶病原體種類和工作特點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