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識譜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從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說起
不少中小學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詞的能力是相當強的,但是讓他唱曲譜卻感到困難,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數年前我們在一次聽初中一年級的音樂課時,看到教師先唱do-re-mi,讓學生自己接著唱:mi-re-do,全班學生竟然都唱不準這三個音。這使我們感到驚訝。後來,對一所中學兩個初三畢業班學生逐個進行視唱能力的測驗中,發現能夠用唱名唱準C大音階(從do到高音do八個音)的學生的比例甚低。同樣,對多所中學的數百名初中學生的視唱能力測驗中,也得到“大部分中學生不能唱準C大調音階”的測量結果(當然,這不能說明所有的學校和班級都是這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中學生連音階還唱不準呢?顯然,這不可能達到能夠“視唱簡單的樂譜”的要求。
不能說這些學生都是“音盲”或“音高感不強”,因為他們在課上、課下唱許多歌曲時音準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在模仿唱流行歌曲時,連相當難的音程也都唱得非常準,說明他們的音高感是相當好的。在實際音樂教學中,學生普遍喜歡唱歌詞,不喜歡唱歌譜,許多熟悉的歌曲若讓學生唱譜,就感到很困難。這說明學生們用“唱名”來表示音高的這種觀念始終沒有培養起來,即缺乏使用“唱名”來唱曲調的能力。
識譜教學中學生用“唱名”來唱曲調的重要性
如果從心理的角度對識譜(視唱)的過程(主要是音高的訓練)進行分析,視唱有三個心理過程:第一是視覺反應的過程,即用眼看樂譜(識別音符)的過程;第二是聽覺反應的過程,即從聽覺的印象中“檢索”出相應的音高的過程;第三是動作反應的過程,即指揮發聲器官或其他動作器官進行唱或奏的過程。當然,這是我們對視唱過程的心理分析,這三個方麵是一個不能分開的過程。
上述三個方麵當中,視覺反應(第一個過程)基本上屬於智力的範疇,與其它過程相比較,它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無論是線譜教學時,讓學生掌握音位(第幾線、第幾間唱什麼?),還是簡譜教學時,讓學生掌握音符的唱名(123唱doremi),這些都屬於知識方麵的快速反應,對於中小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來說並不困難,稍作說明和練習就能夠掌握。動作反應(第三個過程)的前提是聽覺印象(第二個過程)是否已經熟練地建立起來,如果已經建立了“聽覺的快速反應”,那麼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動作反應也是並不很困難的,那是屬於對發聲等器官的控製問題。
上述三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對中小學生來說最難以掌握的是熟練的“聽覺反應”,因為,首先它要求音高的高度準確性,否則就“走調”了,再則,音準觀念的獲得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反複練習才能獲得。
這個獲得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觀念,在日本的音樂教育理論中,稱為識譜教學中的“唱名音程感”的訓練。“唱名音程感”是識譜能力的基礎。“唱名音程感”的訓練是識譜教學的十分重要環節。
因此,在日本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求在識譜教學的初期(或準備階段,即小學一、二年級)必須進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練習,使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為此,要求小學一、二年級的唱歌教學中大量進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級音樂教學中將所有所學的歌曲的歌譜全部要進行“唱名背唱”。牢固地、熟練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對於以後(中、高年級和初中)的識譜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學生普遍缺乏“唱名音程感”的原因
現代學生的音樂經驗的獲得,大部分在音樂課之外。從幼兒開始,在家庭、在校內外各種場合,他們聽過大量的音樂,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經驗,建立起對音樂各種要素的聽覺印象。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聽到的音樂是歌唱聲和樂器聲,除了在音樂課上,幾乎接觸不到“唱名”。如果在音樂課上我們很少進行“唱名”的練習,那麼,學生們不掌握“唱名音程感”就是很自然的。
學生普遍缺乏“唱名音程感”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音樂教學中用“唱名”進行歌唱的練習不夠。我們的音樂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唱名音程感”的訓練,以使學生打好識譜技能的基礎。這一點,對學習線譜或簡譜來說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