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1 / 2)

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育對於培養一個人的素質是非常重要的,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是美育教育的關鍵。有了審美能力,才能使他們在今後千姿百態和錯綜複雜的大千苣界中辨別真善美、假醜惡,才能去創造出更美的世界。

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認為音樂教學必須把審美教育寓於其中,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審美活動的欲望,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發掘美育因素,創設審美情境

美以情動人。小學音樂教材大多是文情並茂的作品,具有鮮明的美的形象,每一首歌(樂)曲都能展示一幅美的圖畫,給人以視覺美和聽覺美。因此,教學中應當努力發掘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一個和諧的美的情境,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使學生在美的意境中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並得到陶冶和提高審美能力。例如《金孔雀輕輕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數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曲調清新、優美,節奏自然、流暢,恰似傣家小姑娘的愛美和曲調的優美,使學生能情不自禁地參與學習,積極主動地審美創美,並樂在其中,我們便結合傣家山鄉風景圖和傣族小朋友與孔雀翩翩起舞的畫片,導入新課,並配上該歌曲的伴唱錄音,指導學生在優美的旋律聲中去觀賞畫片上孔雀的美、傣族家鄉的美和小姑娘服飾、舞姿的美。我們一邊介紹傣族的風土人情:這是一個愛美、追求美和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傣族女孩裙上的圖案紋樣及色彩各有某種象征意義,如孔雀象征吉祥、美麗,大象象征五穀豐登等,一邊引導學生聯係學習、生活中已有的知識展開想象、討論,有的自發地隨伴錄音輕聲哼唱,有的伸出小手學著畫片上的小姑娘的舞姿輕輕揮舞。這時學生的思想、情感已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同時表現出了想學、想唱、想跳的強烈欲望。

二、運用音樂要素,塑美的藝術形象

在唱歌和音樂知識教學過程中,采用審美化教學,學生就能激發學習興趣,就能很有效地指導自己的音樂實踐,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如在《金孔雀輕輕跳》教學中,當我們把學生的情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後,又運用歌曲的旋律、節奏、力度、速度變化等音樂要素,塑美的藝術形象,創設和諧的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美的情操。在采用聽唱法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我們采用啟發、提問、對比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該歌曲要用柔和、優美的聲音演唱。如在範唱前,我們先提問:“剛才我們看圖片時,聽到的曲調是柔和優美的呢,還是雄壯有力的?”經過剛才聽覺的體驗,學生能回答出:“是柔和、優美的”然後,我們又提出要求:“老師下麵用以上兩種聲音來演唱這首歌,你們一邊聽一邊分辨哪種聲音適合這首歌的演唱。”當我們分別用渾厚有力和柔和優美的聲音對比演唱完畢後,學生立即伸出兩個手指並回答是第二種。於是我們又指導學生全體起立,按常規練聲和用“LU”的音輕聲跟琴模唱歌譜旋律,一則進一步熟悉歌譜,二則達到練習發聲的目的,當學生噪聲練開後,我們就在黑板上寫出三種節奏型,指導學生譜中上麵三種節奏哪一種出現得最多?出現了幾次?學生回答後,我們又讓學生找出麵三種節奏的不同點,比一比看誰找得又快又準。不同點找到以後,又指導學生按歌譜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歌詞一遍,再根據歌詞意義處理好各句歌詞力度的輕重,節奏、速度的快慢,並配上適當的孔雀鶴立、開屏等動作進行歌詞朗讀和律動表演。這樣,歌詞節奏問題解決了,再學唱歌詞就容易了。當學生能跟琴學唱歌詞後,我們又用幻燈機在屏幕上映出傣家山鄉風景圖和傣族小朋友與孔雀跳舞的畫麵,配上伴唱音樂,啟發、引導學生盡情聯想。通過理解、朗讀歌詞,想象畫麵,同時掌握了該課的音樂知識技能及演唱方法後,同學們便情不自禁地用柔和、優美的聲音、輕鬆愉快的感情唱起了這首歌。這種通過創設美的情境,運用正確的發聲練習與音樂理論作指導的審美化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把歌曲學得更快、唱得更好,而且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使音樂知識教學任務得到了圓滿的完成,達到了牢固掌握知識、技能、技巧的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