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啟始課

(教材為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教科書)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從感性體驗入手,認識了解音樂要素及音樂表現手段,探索音樂藝術的特征(第一課時)。

二、通過聽賞及活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三、通過聽賞及討論,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進而逐步提高審美情趣(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一、《祖國頌》混聲合唱(第一課時)

喬羽作詞,劉熾作曲。頌歌體裁。全曲旋律寬廣,速度從容,氣勢宏偉,共分三部分。

全曲通過節奏、旋律、速度、力度、人聲音色的變換及和聲的運用,將歌曲的情緒表現得暢快淋漓。

二、《藍色的多瑙河》管弦樂曲

約翰·施特勞斯作曲。樂曲由引子和五首小圓舞曲及尾聲構成。此曲音樂形象鮮明,而其造型因素在引子中尤為突出。連續湧現的五首小圓舞曲各具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對比。在五首小圓舞曲之後是結構宏偉的尾聲。在這裏,作者大膽地引進了一些新的主題素材,並將前麵各段圓舞曲中的旋律以新的麵貌出現,把歡樂的情緒推到高潮並在高潮中結束。

三、《歡樂頌》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第四樂章合唱部分(第二課時)

這首合唱是貝多芬依據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同名詩歌寫成的。內容反映了貝多芬時代人們的政治願望:“四海之內皆兄弟”,“億萬人民擁抱起來”。

《歡樂頌》主題的最後一次變形用四重唱來表達,後來因加入合唱,情緒更加熱烈。此時,音樂的速度在加快,打擊樂器重又加入,從而爆發出更大的威力,歡樂籠罩著一切,合唱和樂隊一起懷著極度興奮的激情,讚頌歡樂,並號召萬民擁抱起來。最後,這部宏偉的交響曲在歌頌全人類團結友愛的樂聲和勝利的歡呼聲中宣告結束。

課時:

兩課時

教學重點:

感受、認識音樂要素及音樂表現手段在音樂作品中所起的作用,進而初步理解什麼是音樂藝術。

教學方法:

以聽賞為主,對比、分析、討論相結合,並用電腦作曲係統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

錄音機、錄像機、電腦、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1'

二、正課29'

1.音樂要素(板書)

(1)節奏:請學生跟老師敲擊幾種節奏,並說出它們所表現的情緒。

聽賞:合唱《祖國頌》

提問:說出第一部分的節奏特點及所表現的情緒。

老師根據部分學生的回答概括:男高音聲部領唱時節奏舒展,表現了豪邁的氣概,接下來三聲部合唱呼應的部分,節奏明快富有彈性,表現了積極向上,奮進的情緒。

第二部分:節奏和緩,句法悠長,表現了一種讚美之情。

提問:第三部分與第一部分的關係是怎樣的?

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節拍的變化確定了節奏的變化,表現了歡騰、跳躍、振奮、鼓舞的情緒。

對比分析:

老師用電腦作曲係統將這首歌曲的第一部分合唱部分的節奏拉開,請學生比較,是否還能表現積極向上奮進的情緒。

活動:

請學生分聲部視唱歌譜,並用手拍出節奏,體驗感受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

學生總結節奏在歌曲中的作用:

(投影)節奏以音值的長短來表現婉轉、抒情、沉思的和激動緊張的情緒,在音樂作品中起著骨幹作用。

設疑:節奏可否獨立存在?(學生討論)

請學生欣賞打擊樂片段《鴨子拌嘴》。

結論:節奏有獨立存在的可能(投影)

(2)旋律:

聽賞《祖國頌》第一部分和《藍色的多瑙河》第一圓舞曲片段。

請學生隨旋律的進行劃出旋律線,並討論總結旋律在音樂作品中的作用。

老師歸納概括:在音樂作品中旋律具有表情性,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旋律上行,通常表現激昂向上的情緒;而下行則暗示著鬆弛和低沉。平行則體現了節奏的作用。(投影霍夫曼的話)“音樂裏麵最先存在的,最能夠用各種神奇的魔力把握著人們的情感的,最美的東西,就是旋律”。因此,旋律被認為是音樂的靈魂和基礎。

但對旋律的觀察分析要注意從整體出發,並與節奏等其他音樂要素聯係起來考慮,否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3)和聲:

設疑:《祖國頌》第一部分的領唱與合唱之間的和聲色彩和產生的效果是怎樣的(討論)?

分析:老師用電腦作曲係統展示合唱總譜。用全通道播放和聲部分,再將全通道播放單旋律,請學生對比分析和聲色彩與效果。

單聲部色彩清淡,多聲部和聲色彩濃重。在合唱中唱與主旋律構成有機的整體,相互配合、呼應、烘托,使人感受到英雄、豪邁、一往無前的氣勢。

(投影)“音樂像國際象棋一樣,在它裏麵王後(旋律)起最大的作用,但決定最後勝負永遠是國王(和聲)。”——舒曼

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和聲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和聲的各種音響效果對音樂所要表達的情緒、內容形象等起到塑造、烘托、補充、改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