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個性要解放,感情要抒發。廢拘泥形式,建浪漫樂派。憑理智改造世界,煉曲調洋溢音樂。含笑回禮愛《邀舞》,“刀起頭落”寫交響。《狂歡節》,舒曼琴鍵結盟友。《安睡吧,嬰孩耶穌》,肖邦心歸波蘭。

且說韋伯的鋼琴曲《邀舞》,表現了19世紀歐洲上層社會中豪華的舞會場麵,並細膩地描繪出跳舞前男女舞伴相互結識、交往、發出邀請時的有趣過程。

該鋼琴曲作於1819年,後由柏遼茲(1803—1869)配為管弦樂曲。

據說韋伯曾將這首曲子彈給他的妻子聽,邊彈邊講解:

“舞會上,一位頗有風度的男子走到一位女客麵前,向她發出跳舞的邀請,女方托詞佯裝拒絕。

男子再次請求(旋律中加進了裝飾音,以示語言更加圓滑動聽),女方終於點頭答應了,男女雙方開始談話,你來我往,漸趨親密。

最後,出現了一段平行三度的旋律進行,表示男女雙方已各就各位,舞蹈馬上就要開始了。”

這部作品用不規則的回旋曲寫成。其排列次序為:第一段,熱烈活躍。第二段優雅流暢的8分音符連奏。(第一段再現)。第三段,溫柔輕盈。第四段,曲調轉入小調,氣氛熱烈。(第一段再現。第二段再現)。尾聲。

在尾聲中,出現了低音旋律,這時他們已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但由於舞會快要結束了,他們不得不分手。男子在向女伴道謝,女子則含笑回禮,依依惜別。

這首鋼琴曲後來還被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編導福金(1880—1942)用來作舞劇《玫瑰精》的芭蕾音樂。

再說另一位早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他一生窮困潦倒,不受重視,但死後,卻流芳百世。所以,一般人把舒伯特的一生看作是藝術家命運的浪漫主義象征。

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出生於維也納市郊的一個教師的家庭。童年他跟父親學習小提琴,跟兄長學習鋼琴。他還曾在教堂唱詩班受音樂教育並升任歌童。

舒伯特的音樂才能使唱詩班的教師們大為驚訝,他們認為,這個羞怯的男孩好像是“直接從上帝那裏學習的”。

1809年,舒伯特進入帝國神學院,從師薩列裏(1750—1825)學習作曲。1811年,他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受到教師的稱讚和賞識。

舒伯特14歲開始作交響曲,16歲開始作弦樂四重奏,在短短的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共作有交響曲8部、弦樂四重奏15首、鋼琴奏鳴曲22首、歌曲600餘首,以及大量的其他作品,有“歌曲之王”之稱。

舒伯特並不適應日常工作,但當他製作作品時,常常沉浸在德國浪漫主義抒情詩人的作品中,隻有在偉大的思想中,他才能找到解脫的方法。

舒伯特在創作歌曲中非常專心,而且是一揮而就。17歲時為歌德詩句譜寫的《紡車旁的瑪格麗特》,隻用了一個下午。而他最出色的歌曲之一《魔王》則隻用了幾個小時就完成了。

舒伯特的家境很貧窮,他沒有什麼正式職業,唯有作曲,才能使他忘卻貧窮和不安,使他能安靜下來,他是以一種幾乎是自我摧殘的緊張強度源源不斷地創作出音樂來。

他說:“我的音樂是我的才能和悲慘境地的產物。世人最喜愛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寫成的音樂。”

在極其動人的套曲《冬之旅》中,他采用憂鬱的情感基調,疾病、貧窮和他的消沉,沉湎於米勒那悲苦的詩情畫意中。這漫長的冬之旅,正是舒伯特一生的真實寫照。

舒伯特的創作中心是歌曲。歌曲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是浪漫樂派作曲家抒發詩情畫意的理想領域。

舒伯特常常選用歌德、席勒、繆勒、克勞第烏斯的詩歌譜曲,也采用其他人的作品。但即使是一首平庸的詩,到了他的筆下,也會變成一首聲情並茂的歌曲。

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

有一天,舒伯特聽了貝多芬的音樂後,想見見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由於他生性羞怯,不敢直接到貝多芬的床前。

他托貝多芬的一個朋友把他的作品帶去,讓貝多芬提出意見。當貝多芬在病床上看到舒伯特的幾十首歌曲時,馬上精神一振,從病床上坐了起來,驚歎道:

“舒伯特身上蘊藏著神聖的火焰。”

於是,貝多芬約舒伯特前來相見。後來,舒伯特約朋友、著名的作曲家許騰布倫納(1794—1868)同他一起去見貝多芬。

貝多芬當時已經是走到了命運的邊緣,當他看到兩位作曲家站到他的床前時,吃力地說:“安塞爾(許騰布倫納的名),你有我的精神,但弗朗茨(舒伯特的名)則有我的靈魂。”

還有一件軼事:

舒伯特和他的朋友討論作品時,有位朋友說:“如果有兩首詩,一優,另一次之,你一定是那首較好的譜出的曲子更動聽些。”

舒伯特則不同意此意見,於是兩人提出比賽,選用兩首詩,他的朋友選的是歌德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而舒伯特則采用了他的朋友的一首近作。

比賽開始了,誰也不會想到,當舒伯特演奏完他的朋友的作品後,再也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一首很平庸的詩作,而那位和舒伯特比賽的朋友再也不願上場。他失望地對舒伯特說:

“請原諒我的冒昧,我不願把歌德的作品搬上場,因為那樣做,我會使他老人家傷心透了。”

舒伯特的著名歌曲《魔王》、《鱒魚》、《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等的鋼琴伴奏,不僅起了陪襯旋律的作用,也是創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

在這些鋼琴伴奏中,或再現風聲和馬蹄聲,或描寫魚翔淺底,或模仿曼陀鈴的琴聲,或暗示紡車的轉動,無一曲不維妙維肖。

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的鋼琴伴奏,不僅提供了流水的背景,而且把流水的聲音融化到旋律中去。

1827年,舒伯特的斑疹傷寒更趨嚴重,但他認為“我現在明白我還有多少東西必須學習。”他忍著病痛,繼續創作。最後一年中,他寫出了《C大調第九交響曲》、《降E大調彌撒曲》、《C大調弦樂五重奏》,3首鋼琴曲,16首最好的歌曲等。

在他彌留之際,伴隨他的是失敗感,他幻想著自己被活生生地埋葬了。而他的最後願望是葬在他最崇拜的大師貝多芬身旁。

“即使在我死後,我仍能向我的大師學習,讓我的靈魂也接近偉大,這是我最大的希望。貝多芬,你的忠實的信徒又來到讓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1828年,舒伯特在他的31歲的年齡上停止了腳步。他的財產是他的一些衣服、被褥和未出版的手稿。英國音樂學家、著作家喬治·格羅士爵士(1820—1900)在紀念文章中寫道:

“像他這樣的人前所未有,將來也不會再有了。”

我們前麵說過,舒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歌曲,在這方麵,我們著重介紹他的幾首著名的歌曲。

舒伯特著名的歌曲《魔王》創作於1815年。《魔王》被編為作品第一號,在為歌德同名詩的譜曲中,除德國作曲家羅威外,都不能與舒伯特譜的這首歌曲比美。

其內容是:無論是誰,隻要被魔王碰一下,就會死去。歌曲中有4個角色:敘述者、父親、兒子和誘惑人的魔鬼。

下麵我們重點分析舒伯特在18歲時所譜的傑作《魔王》。

敘述者:誰騎馬飛奔,夜深風緊?

那是父親帶著他的兒子。

他把兒子摟抱在懷裏,

緊緊地抱著,使他溫暖。父親:“我兒,你為什麼這樣驚慌?”兒子:“阿,爸爸,你沒見那魔王?

他頭戴王冠,還露出尾巴。”父親:“我兒,那是煙霧在飄蕩。”魔王:“好孩兒啊,跟著我去,

我和你一塊兒做遊戲,

溪邊的花開得多美麗,

我媽媽還有許多金繡衣。”兒子:“爸爸啊,爸爸啊,你沒聽見嗎?

魔王在我耳邊小聲說話。”父親:“別害怕,我的兒你別怕,

那是風吹枯葉沙沙響。”魔王:“好孩子,來和我在一起,

我的女兒她正在等著你;

晚上她要教你唱歌又跳舞,

又跳舞又唱歌叫你心歡喜。”兒子:“爸爸啊,爸爸啊,你看見了嗎,

黑暗裏站著魔王的小姑娘?”父親:“我兒,我兒,我看得很清楚,

那是一棵灰色的老楊柳。”

魔王:“我真愛你,你的容貌實在美麗,

你要是不願意,我就得用武力。”

兒子:“爸爸啊,爸爸啊,他已抓住我,

魔王卡得我不能呼吸!”

敘述者:父親戰戰兢兢,策馬如風行,

他雙臂緊抱著呻吟的孩子,

懷裏的孩子已經死去。

舒伯特來取了通譜的手法,一氣嗬成,具有宏大的氣勢。

在這首作品中,作者用不同的旋律音調來分別體現4個不同的角色。

如表現孩子的恐懼用互相抵觸的不諧和音來描寫;而表現父親要減輕孩子的恐懼時,則用更為勻稱和諧的旋律來體現;而對於魔鬼,則采用了溫文爾雅的樂句來表現他——魔鬼的誘惑。

這部作品表現的場麵是這樣進行的:父親抱著發高燒的孩子騎馬穿過黑夜的森林,孩子看見森林中的樹精——魔王在反複引誘他去,不斷發出驚呼……

鋼琴伴奏在低音區隆隆作響,以馬蹄疾奔的節奏貫穿全曲,鋼琴伴奏中,一再出現林風颯颯、黑夜沉沉的可怖的自然景象,和咄咄逼人的陰暗情景。

最後,馬蹄聲歇,奔馳終止,孩子卻已在父親的懷抱中死去。終止時用宣敘調的旋律和兩個特強和弦的打擊,表現了精疲力竭的父親悲痛欲絕的心情。

事情好像是十分簡單而又必然發生的。一個18歲的奇才創作的這首歌曲,成了浪漫主義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而舒伯特的《流浪者夜歌》是在梅特涅統治下最黑暗、最反動的年代裏寫成的。這是一首舒伯特自傳式的歌曲。

舒伯特在短促的一生中,飽嚐孤寂、窮困和顛沛流離的苦難,所以民主詩人繆勒(1794—1827)的這首詩引起了作者深切的共鳴。

它刻畫了一個在黑暗的社會中四處流浪,永遠也找不到安寧和幸福的人,把這個人物的遭遇和內心世界描寫得楚楚動人。

全曲是一首多段式的“康塔塔”,先是鋼奏前奏的反複和步步逼近,描繪了群山巍巍,峽穀生煙,海洋咆哮的大自然景色。然後是孤獨的流浪者的出現,顯示出非常深刻的對比。

流浪者落落寡歡,一直在徒勞地追尋著真正的幸福和自己的家鄉,可是隻能為達不到目的而歎息。

接著,音樂速度轉快,情緒激動,體現了天涯遊子追尋故國的急切心情。節拍更富有彈性,旋律也更流暢,似乎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可是一聲籲歎:“啊,故國,你在何方?”顯示出夢幻的破滅,希望的消失。

“你不在的地方才有幸福,”揭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克服的矛盾。這是舒伯特時代、社會及個人的悲劇。

但不是舒伯特所有的歌曲都是悲劇性的,他的那首《聽,聽,那雲雀》就充滿了藝術家樂觀的、歌唱的美好心靈。

據說有一天,舒伯特和朋友一起到維也納郊外散步遊玩,常常伏案的舒伯特嗅到了大自然的芳香,那山脈裏,那流動的溪水,那歌唱的雲雀,一一印在舒伯特聰慧的腦袋裏。

在休息時,舒伯特信手拿起了莎士比亞的詩集,隨意翻閱時,忽然想到一首優美的旋律,他在自己的心裏構思著。

中午,幾位朋友走進一家酒店,吃飯中,湧動的樂思從舒伯特的頭腦裏澎湧而出,舒伯特隨手把菜單翻過來,記下了這美好的一刻。

吃過飯後,幾位朋友一掏口袋,一分錢也沒帶。怎麼辦?飯店老板看到了舒伯特手中的菜單上的歌曲。問清是舒伯特寫的後,就說:“就拿這首歌曲算作是飯錢吧。”

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聽,聽,那雲雀》。

靈巧的基調。歌曲中間由C調轉入降A調,隨著骨幹音G轉變為降A,旋律線不斷向上發展。頓時使歌曲顯示出光亮,並由此推向全曲的高潮。

《聽,聽,那雲雀》表現了舒伯特雖然貧困,然而熱愛大自然的美好的心願。

可舒伯特想不到的是,酒店老板沒因開酒店發財,而是因為有他的歌曲的手稿而發財了。可這僅僅是一頓簡單的酒菜換來的。

舒伯特不僅在歌曲領域中有重大成就,在音樂的其他領域中也卓有成效。舒伯特還是最早開拓富於詩情畫意和生活情趣的鋼琴小品這個領域的作曲家之一。

鋼琴小品,通常稱為特性曲,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體裁。舒伯特的OP.90和OP.142的8首即興曲,以及OP.94的6首瞬想曲,是鋼琴音樂的珍品。

舒伯特一生中共作有9部交響曲(其中第七部隻有草圖)。其中,熱情洋溢、哀感動人的第八交響曲隻留下一、二樂章和第三樂章詼諧曲的部分草稿。這部抒情性的樂曲,形式上似乎“未完成”,所以它以《未完成交響曲》的曲名傳遍全國。

這部作品作於1822年10月30日,43年後,即1865年,維也納音樂協會指揮約翰·赫貝克發現這份樂譜,於同年12月17日首次公演這部隻有兩個樂章的交響曲。

他那幽婉的歌聲、開朗而柔和的詠歎以及田園風味的、略帶哀愁的旋律很快打動了觀眾的心,受到了熱烈的歡迎。這部交響曲在形式上似乎是欠缺一部分,但實質上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舒伯特還作有許多歌劇、配樂劇、合唱曲、室內樂、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等,由於篇幅所限,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再說19世紀最大膽的革新家之一、浪漫樂派另一代表人物柏遼茲,他使用的音樂手段完全是新穎的,他的音響感覺是獨一無二的,他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