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法國的大歌劇、喜歌劇、抒情歌劇成了“拯救歌劇”的先頭兵。羅西尼、威爾第把歌劇注入了浪漫主義。俄羅斯、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民族樂派紛至遝來。

且說格魯克的歌劇改革,促進了歌劇的健康發展,到了拿破侖帝國時期,歌劇更是崇尚豪華壯觀,劇情具有政治和曆史意義。19世紀上半葉,巴黎已成為歐洲的歌劇中心。

著名作曲家斯蓬蒂厄曾任拿破侖的皇後約瑟芬的禦前作曲家,他把格魯克後期歌劇的英雄性格和拯救歌劇的戲劇緊張性結合起來,配上壯麗的獨唱、合唱和樂隊音樂,開了法國大歌劇的先河。

法國大歌劇產生於19世紀20年代末期,在30、40年代最為盛行。劇情大多采用曆史題材,講究富麗堂皇的布景和場麵,劇中沒有說白,主要是獨唱、合唱和管弦樂,合唱在歌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法國著名的歌劇台本作家斯克裏布和作曲家邁耶貝爾是法國大歌劇的倡導者。斯克裏布是19世紀最多產、最有影響的歌劇台本作者,他所作的歌劇台本多達130部。

用斯克裏布的台本寫成的歌劇,奧柏有39部,阿萊維有12部,亞當有9部,多尼采蒂、邁耶貝爾和布瓦爾迪約各有5部,埃羅爾德有4部,凱魯比尼、奧芬巴赫和威爾第等各有2部。

在斯克裏布的大歌劇台本中,主人公禍福無常的命運,利於作曲家用前後強烈對比的音樂來描寫悲歡離合的情節,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戲劇場麵,利於作曲家把波瀾起伏的音樂浪潮推向高潮。

如1828年,法國作曲家奧柏用斯克裏布的台本創作的歌劇《波爾蒂奇的啞女》,揭開了大歌劇的帷幕。

這部歌劇以1647年那不勒斯漁民反抗西班牙壓迫的起義為背景。栩栩如生的布景,真實地反映了那不勒斯的地方色彩,如火如荼的音樂,深刻地表現了起義漁民那不畏強暴的愛國熱情。

這部歌劇於1828年2月在巴黎進行首場演出時,轟動一時。當時,瓦格納看了後,大為激動。1830年8月,這部歌劇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演出,對比利時人民反抗荷蘭統治的起義起了推動作用。

比利時觀眾當看到歌劇中維蘇威火山爆發、山石崩落時,猶如給起義添柴加火,所以,歌劇一落幕,熱情激動的觀眾便衝出劇院,參加到起義的行列。

羅西尼的《威廉·退爾》也同樣使人興奮,這是為巴黎歌劇院創作的。其序曲、合唱曲,特別是在呂特利的誓言及其戲劇處理,迄今仍有影響。

阿列維的《猶太女》,也大膽地遵循了具有煽動性的劇情。而使法國大歌劇達到高峰的,是作曲家邁耶貝爾在1931年根據斯克裏布台本創作的歌劇《惡魔羅勃》。

19世紀20、30年代法國人歌劇的巨大成功,是和著名舞台美術家西塞裏、達蓋爾巧奪天工的舞台設計分不開的。那富麗堂皇的布景、豪華壯觀的場麵,給法國大歌劇增添了無盡的魅力。

再說18世紀興起的法國喜歌劇,到了19世紀有了較大的發展。如法國歌劇作曲家埃羅爾德的《澤姆帕》、《決鬥場》,布瓦爾迪約的《白衣女人》等,都用浪漫主義題材,音樂深情婉轉,嫵媚動人。

到了19世紀50至60年代,法國喜歌劇發展為趣歌劇。它是一種詼諧的、帶諷刺性的喜歌劇。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趣歌劇的創始者,他的《美麗的海倫》、《地獄中的奧菲歐》是趣歌劇的典範作品。

趣歌劇又被稱為小歌劇或輕歌劇,它與法國大歌劇和意大利趣歌劇有所不同。法國大歌劇一般都是從頭唱到尾的;而意大利趣歌劇是唱宣敘調;法國趣歌劇,也稱輕歌劇是有說白而不唱宣敘調的。

法國喜歌劇在向趣歌劇發展的同時,又在另外一些作曲家的手裏演化成抒情歌劇。它像喜歌劇一樣,以優美的旋律引人入勝,規模在大歌劇和喜歌劇之間。

抒情歌劇的重要作曲家有托瑪、古諾、聖一桑、馬斯內等,他們的歌劇常取材於歌德的作品和聖經。

下麵我們來著重介紹法國作曲家比才和他的作品《卡門》。

比才1838年生於巴黎,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劇的作者。9歲時即入巴黎音樂學院。20歲時贏得了這年學院的最高獎——羅馬大獎。1863年,他寫出了他的第一部關於愛情和錫蘭宗教儀式的歌劇《采珠人》。

1870年新婚不久他便參加了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村寫作。1872年,他為阿爾豐斯·都德憂鬱色彩的戲劇《阿萊城的姑娘》作曲,使比才更加出名,並顯示出他是一個清晰風格的大師。

不久,比才接受了梅拉克和哈萊維根據梅裏美小說寫成的腳本,創作出歌劇《卡門》。比才在這部作品中,對生活中的幾個真實人物作了細致的描寫,並把性格矛盾和衝突不斷上升到高潮,從而深刻地揭示了這部作品中卡門的悲劇結果。

這部作品於1875年初次演於巴黎,同年6月,當它演到37場時,比才壯年逝世,他逝世之日正是他風格成熟之時。

下麵,我們來詳細地分析這部歌劇。

劇情:

煙廠女工卡門是一個漂亮而性格堅強的吉普賽姑娘,她愛上了軍曹唐·何塞,她運用了自己罕有的女性魅力使何塞陷入情網。

何塞因此拋棄了原來的情人、溫柔而善良的米卡埃拉,並私自放走了已被捕的卡門。何塞被捕入獄。後來,何塞出獄後,又與他的上司祖尼加少校因卡門而拔刀相見。何塞不得不離開軍隊,加入卡門所在的走私行列。

可是,此時的卡門卻和鬥牛士埃斯卡米洛海盟山誓了,又導致了何塞與埃斯卡米洛之間的決鬥。決鬥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鬥牛士,更使何塞難以忍受。

隨即盛大而熱烈的鬥牛場麵出現了,正當卡門為鬥牛士埃斯卡米洛的勝利而歡呼時,何塞找到了卡門。倔強的卡門斷然拒絕了他的愛情,何塞抽出利劍,刺死了她。

這部抒情歌劇的力量來自愛情、仇恨和欲望的衝突。劇情的發展是迅速而無猶豫的,劇中人物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

歌劇的歌詞簡潔而緊湊,圍繞著幾個關健字眼——愛、恨、死、決鬥——來演唱。在劇中,卡門的表演尤為突出,表現出各種特性:溫柔、殘忍、誘惑、傲慢、淫蕩、狡黠。她是歌劇中著名的角色之一。

至於唐·何塞,他是個單純的士兵,被擺脫不了的愛情帶向毀滅,這是一張卡門編織的網,在這張網中,他被自己隱藏最深的力量所束縛。

另外,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在卡門的愛情中,取代了何塞,他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而米卡埃拉是何塞兩小無猜的情人,她徒勞地想使何塞回到家鄉去過有益的生活。她是美德和忠誠的化身。

這些人物和衝突以歌劇藝術的最高水平表現了出來,他們通過音樂栩栩如生,沒有音樂他們是不可想象的。

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10多首。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入勝;群眾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

歌劇著力刻畫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複雜的性格。劇中有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為“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吉普塞音階特征的動機貫穿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作品悲劇的結局。

這是一部四幕歌劇。在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巴涅拉的《愛情就像一隻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

“愛情變化無常,狂熱又自由,是一隻沒有人能夠馴服的鳥兒。……你要是不愛我,我可愛你。如果你愛我——你可要當心。”

它通過連續向下滑行的樂句的不斷反複,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

在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士第亞舞曲中,帶有詠歎調性質,以鮮明活潑的節奏、熱情而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

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洛答謝歡迎和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雄壯的音調,有力的節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卡門被深深地吸引了。

第三幕,卡門對何塞已經厭倦了,說他還不如回家去。他們爭吵起來,這時樂隊奏起了“命運”的動機。

在這幕中,《紙牌三重唱》是這部歌劇中的精彩場麵之一。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畫。卡門洗了牌,抽出一張黑桃A。“死亡!我看得很清楚,先是我,後是他。”

卡門在極為悲慟的獨角戲中,接受了她的命運。她唱道:

“你害怕的結果躲不開,洗牌也是枉費心機,完全沒有用,紙牌不摻假。……盡管試上20次,無情的紙牌仍然是——死亡。”

這深沉而哀傷的內心獨白,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

第四幕的前奏曲給人一種凶兆的感覺,預示著卡門的死亡。在弦樂撥奏和鈴鼓的伴奏下,雙簧管奏出陰暗的曲調。

最後的二重唱,更富有魅力。何塞懇求卡門和他一起開始新的生活,但卡門拒絕了。

“那麼你不再愛我了?”

“是的,我不再愛你。”

“但我仍然愛著你,卡門!”

卡門音調冰冷和堅定語氣,與何塞先是熱烈轉而訴求最後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最具有扣人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

競技場傳來歡呼的合唱,何塞煩躁欲狂。“最後一次問你,跟不跟我走,你這魔鬼?”

“不!”

他刺死了她。這時,人群唱出“鬥牛士之歌”湧出競技場。何塞處於迷亂之中,跪在卡門的屍體旁。樂隊又一次地奏起了“命運主題”的動機。

《卡門》是法國歌劇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是近百年來全世界演出最為頻繁的歌劇之一。《卡門》是屬於那種罕見的作品,既受到世界範圍公眾的讚揚,也受到音樂家同樣廣泛的稱頌。它所具有的色調和激情使它大放光彩,它最完美地體現了這個時代的天才。

據說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觀賞這部歌劇達36次之多,並把他對歌劇作曲家瓦格納的崇拜、轉移到比才身上。

尼采讚賞這部歌劇說:“有了《卡門》,我們可以向潮濕的北方告別了,可以向瓦格納理想的迷霧告別了。《卡門》的音樂洋溢著溫暖的國土上明朗、幹燥的氣氛。”

厄采為《卡門》所折服,他在為藝術作品所寫的最有說服力的一篇讚文中斷言:

“它對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是必不可少的。我羨慕比才的勇氣,他敢於寫這種敏感的人——具有南方特征的、黃褐色的、被太陽曬黑的敏感的人——迄今為止,這些在屬於歐洲文化的音樂中還沒有找到的表現方法。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歌劇在表現以悲劇性的嘲弄為核心的愛情時,像唐·何塞最後的喊叫那樣激動而令人敬畏:‘是的,是我殺死她的——啊,我所愛慕的卡門!’”

上麵我們說了法國的歌劇,下麵再說說意大利的音樂以及它們的代表人物羅西尼、多尼采蒂、貝利尼和威爾第。

且說羅西尼(1792—1868)是19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傑之一,是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

他生於意大利的貝薩洛,10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受歌劇演員母親的影響,14歲就學作歌劇。他在青年時期的19年中,寫了40部歌劇。他的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是集意大利喜劇精華之作,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劇代表作。

羅西尼在遵循意大利歌劇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

1.放鬆宣敘調和詠歎調的嚴格區分,常用介於兩者之間的敘詠調;

2.為了使音樂服從於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把歌劇中的獨立分曲發展成為“場”,每一場包含一個或幾個分曲;

3.為了防止歌劇演員隨心所欲地即興演唱,把足以顯示歌者演唱技巧的裝飾性旋律和華彩段全部寫出來;

4.為了積累力量,醞釀高潮,常多次反複同一樂句,每次加強力度,提高音高,叫做“羅西尼漸強”。

羅西尼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

羅西尼從1824年起住在巴黎,對法國歌劇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期間,他的作品歌劇《毛梅托二世》(1820年)和《摩西在埃及》(1818年)先後編為法國演本,成為法國大歌劇的先聲。

1829年,他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抗異族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要求,並推進了法國大歌劇的進程,成為大歌劇繼奧柏的《波爾蒂奇的啞女》之後的又一傑作。

此後,他感到再寫這樣的歌劇實難從心,便近40年不事歌劇,隻寫了一些宗教音樂作品和許多小曲子。

羅西尼的《塞維爾的理發師》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是根據法國作家博馬舍的喜劇《費加羅三部曲》改編而成,這部作品於1816年初演於羅馬。

在這部作品中,羅西尼吸取了德國和法國喜劇中誇張幽默的手法,結合意大利歌劇注重旋律流暢華麗和歌唱技巧等特點,以明快華美而獨特的音樂喜劇手法,把許多著名的演唱曲、浪漫曲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如費加羅的詠歎調《給城裏的雜役讓一個位子》,歡快的舞蹈節奏,音程大幅度的跳進,以快速唱白、長短樂句巧妙地交替應用,活現出費加羅愉快爽朗、幽默機智、興趣無窮的性格肖像。

又如羅西娜的詠歎調《他的聲音多溫柔》表現出少女對於甜蜜愛情的渴望,並揭示了羅西娜性格中的喜劇因素。

《塞維爾的理發師》用音樂來揭示人的內心及性格,並用詠歎調、重唱曲多種方式來體現喜劇效果,表達了羅西尼美好的願望: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