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卷 197、再登帝位(1 / 2)

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李旦的要求必定與權力的劃分有關,沒有人會如此接近帝國的頂峰,仍舊毫不為自己打算。所以她回答得很謹慎,讓李旦不管有什麼想法,先說來聽聽。

“孤曾有妻室,可惜後來紅顏飄零,如果孤登基為帝,隻有一個要求,追尊劉氏、竇氏為皇後,除此以外,孤不想再納娶後宮。孤已經有成年的子嗣,立不立皇後,不過是個麵子而已,無關要緊。”

太平公主倒是沒想到,李旦提出的要求會是這個,她自然知道是因為幼安未死,:“可是帝後總要主持祭祀、接受朝見,皇後要行親蠶禮、受命婦女定期朝賀……”

李旦抬手止住她的話:“如果孤做了皇帝,還要在這種事情上退讓,連跟心愛的女人日日憑窗共飲的清淨都沒有,那孤不做也罷。”

因為李旦堅持,太平公主又急於盡快安定下來,便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順了他的意。

李旦似乎對別的事情都混不在意,連登基的典禮,都極其簡樸。對太平公主舉薦的人,他連問都不問,便直接許給官職。遇到李隆基或是李成器有事來問,他也總是說,先問問太平長公主的意思。

在他有意無意的默許之下,太平公主的權勢,終於達到了空前的頂峰。每次朝臣向皇帝稟奏事務,太平公主都直接乘輦進入宮中,在一旁聽著,遇到意見不同的地方,就毫不避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太平公主的田舍、奴仆數不勝數,所用的器物,也遠遠超過了帝後的儀製。

更誇張的是,有時她身子不爽利,不便入宮議事,經由她提拔的朝臣,就直接到她的府上,把朝政向她稟告。有人私下議論,太平公主如今的做派,已經儼然又是一個女皇。

李旦不動聲色地冷眼看著這一切,並不阻止,隻在某天忽然下旨,說自己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由太子李隆基代為監國理政。

李隆基隱忍了許久,終於有太子監國的名義在手,朝會之時,便可以名正言順地反駁太平公主的意見。他本就生得極好,又很會說話,沒有道理的事情,尚且能講得振振有詞,經過深思熟慮的事情,更是讓人不由得不信服。

太平公主再三被駁了幾次麵子,已經有些掛不住了。她提拔官員的作風,又恰恰有些類似則天皇後,隻要人有過人之處,就算有些短處也不要緊。李隆基就抓住這個機會,暗示與自己交好的朝臣,抓住機會接連彈劾太平公主一係的人,五個裏麵,總有那麼一兩個會被罷官免職。

一來二去,太平公主對這個侄子,就生出了怨氣。當初鏟除韋氏時,李隆基就並未全力相信她,現在想來,隻讓她越發覺得這個少年不好掌控。

權力就如同入骨的毒藥,上手的時候渾然不覺,要一點點剝去的時候,便怎麼都不自在。太平公主眼見占不到上風,便改從李旦這裏下手,先是找機會對李旦說,李隆基太愛玩樂,又是馬球、又是器樂,實在不像是儲君該有的作風。

可不管她說什麼,李旦都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甚至誇獎李隆基,能“一張一弛”,隻要不耽誤了正事,多多強健身體是再好不過的。

太平公主碰了個軟釘子,心裏不甘,過些日子又想出個辦法來。她在朝堂之上說,李隆基並非皇帝的嫡長子,原本就不該立為太子,請求皇帝更換太子。

李旦一臉驚詫:“朕登基之初,選立太子的時候,也是跟你商議過的,那時你沒有說起過他不是嫡長子,現在又提起這個,隻怕不明就裏的人,會疑心你們姑侄之間,已經關係嚴重失和到要攻擊出身的地步了。”

太平公主再次吃了個虧,終於意識到,她這個看起來最好性子的哥哥,才是幾個哥哥中間,最不好對付的一個。如果他是則天皇後所出的長子,或許早就可以手握乾坤稱帝,也就根本不會有後來的許多波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