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閉目養神可通暢經絡長壽天年

人的生命活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物質、能量代謝為主的生理性活動;另一類是精神性活動。在人體中起統帥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隻有在心神的統帥調節下,生命活動才表現出各髒器組織的整體特性、整體功能、整體行為、整體規律。因此養生必須養神,既要注意形體健康,更要注重心理衛生,所謂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且還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第一章

閉目養神可通暢經絡長壽天年養神是養生的最高層次

 “神”的物質基礎

“神”的表達形式有“神氣”“神明”“精神”“神機”等,中醫學認為,神是人的生命活動現象的總稱,它包括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神以精血為物質基礎,是血氣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麵共同作用的產物,並由心所主宰。也就是說,人的形體運動受精神意識支配,人的精神狀態與形體功能密切相關,在同樣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精神意誌堅強的人,身心遭受的損害會比意誌薄弱者輕得多。

神首先表現在氣血方麵。因為氣血是化生精神的基礎物質,故氣血的多少,與人的精神狀態息息相關,氣血充盛,則神誌精明;氣血不足,則精神委靡。正如《黃帝內經》裏說:“神者,血氣也。”可見,人體的精神活動正常與否,要以氣血的功能活動為前提。氣血化生障礙,運行、輸布失調,皆可影響神的活動。臨床上,當心血不足時,可表現為心跳加快、心慌、健忘、失眠;反過來,若精神過用,又會暗耗氣血,導致氣虛、血虛或氣血兩虛。

另外神與五髒也是息息相關的,中醫認為五髒藏精而化生神。《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神、魂、魄、意、誌都屬於人的精神活動範疇,但它們分別有賴於五髒所藏的物質基礎,即血、氣、脈、營、精,“五髒藏神”在於強調人體內部有承擔心理活動的統一係統,“神”是在全部生理活動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最為高級的功能,即髒器間的整體協同作用,是產生精神活動的先決條件,如果各髒器不能協調和諧,則不可能有正常的神誌活動。

 精神不調

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神安則壽延,神去則形散,故不可不謹養也,“養神”以不傷為本,即首先要避免對精神的各種傷害,防止七情過度,其次是心欲常靜,這裏所說的靜不是絕對的不動,靜者即靜動也,非不動也。精神不用則廢,多用則疲,疲則不足,用之則振,振則生,神則足,又說大用則竭,所以合理用腦有助於健腦全神。

那麼什麼消耗我們的陽氣最多呢?是精神。從中醫角度講,人體陽氣五種外在表現的神、魂、魄、意、誌,與人體器官有著緊密的聯係。神屬心,魂屬肝,魄屬肺,意屬脾,誌屬腎,精神上的不調和,也會引發髒器的病變,這種無形的陽氣,隨時左右著人體的健康。就我們的形體來說,除去先天帶來的疾病,24歲以前發病,一般都沒有大問題,因為人在24歲之前先天的元陽之氣很足,人體神經、肌肉、骨骼都處於最佳狀態。24歲以後,人們身上的壓力會逐步增多,耗費精神過度,也就是耗費陽氣過度,身體呈現出陰盛陽虛的狀態。所以24歲以後的成年人生病,更應該從精神、情誌層麵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誌受到損害造成的。

 得神與失神

《黃帝內經》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謂有神、無神,主要表現在精神好壞,意識是否清楚,動作是否協調矯健,反應是否靈敏等方麵的情況,由於目為“五髒六腑之精氣之所注”,“神藏於心,外候在目”,故察眼神的變化是判斷有神、無神的重要標誌。若兩眼明亮、靈活,鑒識精明、語言清楚,即為得神;相反,目光晦黯、瞳仁呆滯、精神委靡、反應遲鈍者,則稱為失神。失神者表明身體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後不良。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得神,即心理健康;失神,就是指心理的某種異常和情誌不遂。

心理健康、精神好主要表現有:

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情緒穩定表明中樞神經係統的活動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心情愉快則表明人的身心活動處於和諧與滿意的狀態。

 有良好的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的需要而與周圍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心理健康要求自身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和諧統一,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以良好的心態,麵對現實、沉著冷靜、積極穩妥地加以處理。

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因為社會分工和共生環境而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則可以消除孤獨感等。

 積極參加勞動鍛煉。勞動可以使人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生活的意義。

閉目養神有奇效

閉目養神自然療法——中醫靜養經絡養生法(簡稱“靜養”)講究審因施養,即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也要因人、因地、因時采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黃帝內經》中隻有13個簡單的藥方,就是要我們更多關注身心健康的調節和積累,並根據需要適當結合藥物和食療。

通過閉目養神法的鍛煉可以使人的生命、能量在高度的靜中恢複功能的平衡。首先提高腎功能,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和肝髒的造血功能,然後才能正常地輸給心髒,使其順暢地把血液供給全身,最終加速血液循環、達到健身和去除潛伏病因的目的。靜養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還因為通過習練,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運用靜養各種方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健康長壽。

閉目靜養治病主要在於其具有如下功效:

 調和氣血,保養元氣

真氣又名元氣,是人體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是人體最重要、最基本的氣,它受之於父母先天之精氣,又必須依賴後天水穀練精化氣的培育或宇宙間萬物之真氣,與後天水穀之氣產生的營、衛——陰陽二氣相結合而充滿周身,普遍存在於各器官、各細胞、各種氣質之內,並激發髒腑組織功能活動。元氣是生命之本,諸氣之源,宜養不宜用,元氣充沛則諸氣旺而體健長壽,元氣不足則諸氣衰而體弱多病,真氣枯竭則死亡。人是一個小宇宙,元氣統一著虛的氣和實的形陰陽兩個方麵,所以人也是由元氣、陰、陽組成的三元一體。中醫閉目養神法主張“返本還元”就是要使人體的陰、陽、虛、實在元氣上得到統一,因此,祛病健身首先要通過靜養培養元氣。

靜養強調培補元氣以固本的指導思想,傳統中醫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功能狀態,“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穀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髒,輸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通過持之以恒的靜養可以對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都起到加強與充實的作用,先天之精依賴於後天之精的索養,通過閉目靜養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之精得陰精濡養,則更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靜養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培補元氣的機製,元氣充益後,即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髒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先天元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之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這是靜養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 滋陰補陽,動態調節平衡

現代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也證實經絡自然療法對陰陽平衡的調節性影響是廣泛存在的。傳統中醫認為,形、精可以轉為功能,此乃陽源於陰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機體功能亢進時,則可使形、精耗傷。進入閉目靜養狀態後,則交感神經興奮強度減弱,氣體代謝降低,高反應狀態得以糾正,亢強的功能得以調整,這些都是靜養抑陽扶陰作用的具體表現。而靜養的補陽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根據“腎虛”的理論分型,觀察到腎陽虛者,習練後出現的四肢由厥冷變暖,尿中類固醇恢複到正常水平,血漿三磷腺苷,環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等變化,都是靜養補陽作用的體現。至於動態調整陰陽平衡的作用則是通過“抑亢扶弱”的雙調製效應實現的,此作用並在不同層次水平上表現出來,這就是靜養治病、保健的機製所在。

以營衛二氣為例,營氣主內屬於陰,衛氣主外屬於陽,二者之間的運行必須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通過中醫閉目養神法可使二者更加協調。營氣是與血共行於經脈中之氣,有營養和化生血液的功能,聯係五髒六腑之氣,運營周身,協調機體功能的平衡。如陰陽經氣受阻或失調,就要影響整體生化功能的協調而產生疾病,所以調經順氣使陰陽平衡是治病之本,是中醫治病的根本。衛氣是運行於脈外之氣,有三方麵生理功能,一是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二是溫養髒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調節控製皮腠裏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相對平衡。所以鞏固衛氣,有防治、治病之功效。

顧名思義,經絡自然療法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過“通經活絡”來實現的,臨床上觀察到,經絡不通、氣血不調的患者其肢體兩側經絡測定值不等或相差懸殊,經過閉目靜養習練後,凡氣血弱者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在經絡自然療法治療過程中還可以觀察到經絡傳感明顯和內氣循環任、督和其他絡脈運行等現象,這都是靜養疏通經絡作用的具體表現。

 靜心促思,養肝解乏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說閉上眼睛不但可以養目,而且可以靜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氣永存。遇到繁雜吵鬧的場合、自己不願看的場麵,又不便避開之時,不妨閉目靜養,既能洗目清心,鬧中取靜,消除煩憂,又能偷空養生,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目為人之靈竅,心靈的窗戶,傳神的靈機,人體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所以閉目可以養生也可以養神,閉目對於中老年人特別終日勞心用腦或長期專一使用目力者,是大有好處的。閉目靜養時要放鬆,順其自然,無思無慮,達到入靜的境地,有暇之時閉目養神,持之以恒,定會獲益。

閉目靜心:在日常諸事紛擾、頭痛腦漲之時,找一清靜之地放鬆入靜,雙目閉合,眼瞼下沉,呼吸自然,往往很快會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煩惱漸漸消失,進入靜謐祥和狀態,機體陰陽氣血通達順暢,心理平衡,情緒愉悅,頭腦清晰,渾身輕鬆。促思:人有三種思維方式。第一為睜眼思維形式,第二為夢境思維形式,第三即是閉目思維形式。閉目思維是一種臨界思維“現象”,即臥而不寐,閉目意想聯翩,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大腦排除了外界的物像幹擾,又處於充血充氧狀態。如此,可促使大腦細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以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閉目養肝:吃完飯後靜坐休息10~30分鍾,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肝的保養,尤其對患有肝病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當人們在吃完飯後,尤其是午飯,因為午飯吃得一般都比較多,身體內的血液都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消化,而且,有數據證實,當身體由躺下到站立,流入肝內的血流量要減少30%,如果再行走、運動,血液就又會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時,流入肝的血流量要減少50%以上。如果肝處在供血量不足狀態,它正常的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對肝不同程度的損害。閉目解乏:勞逸結合對所有人來說都很重要,當體力勞動累了,或讀書看報寫字作文疲乏了的時候,不妨閉目靜養片刻,這對迅速恢複精力和養生保健都大有益處。

 挖掘潛伏疾病

閉目靜養挖掘潛伏疾病的過程大體如下:一般初學者會感覺到方法不錯,坐了一段時間後身體很舒服了,什麼病態都消失了;但是又經一段時間的刻苦習續,身體出現了涼、熱、麻、脹、痛或者有些好像舊病複發的感覺,甚至感覺到越坐越累、越坐越難受,還有人以前從未發覺的病、從來沒有得過的病也通過靜坐反映出來,這時你應該意識到你體內潛伏的疾病,這是好事,不要驚慌,這時更應該刻苦地靜坐把病排除出去。否則,這些疾病潛伏在體內的某個髒腑,將來進入老年後,必將會因為身體抵抗力下降,並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素質的下降而暴發出來,甚至還會造成死亡。

從遺傳信息角度看,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血型以及遺傳信息密碼等都與各自的父母、先祖的信息息息相關,在遺傳他們優秀基因的同時,各種潛在的病因也會存在於我們的體內,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閉目養生等方法吸收宇宙中的高能靜電,改善機體組織細胞的功能,在潛伏病因發作前予以鏟除,防病與未然,從而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

2007年10月在從雲南回北京的飛機上,同行的一位國家科技部的退休領導(67歲)因為鼻炎發作,我給他號脈診斷了一下,他的主要問題在肺火大,是遺傳因素造成的,雖然目前沒有發作,但已有潛伏病因(他後來告訴我他父親就是死於肺病),也是鼻炎為主要原因(肺通鼻),所以雖然30年來他一直在治療鼻子上下功夫,內服外用很多藥物都收效不大,其實要想在遺傳的病情發作前就鏟除病因並治愈30年的鼻炎,靠每天的閉目養神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徑。

養神才能“標本兼治”

近年來,大家都越來越關注養生保健,我身邊的一些朋友,似乎一不舒服就去做保健按摩,或者去醫院買些進口特效藥,或者請專家開方吃藥。也有朋友常拿著稀奇古怪的藥方來問我,也常問我按摩什麼地方來治療自己的不舒服和疾病,似乎隻要專家幫助一下疾病就能徹底好了。

中醫認為疾病存在的四個層麵是:肌膚(腠理)、經絡、髒腑和骨髓,而相對應的六大治療方法:砭、針、灸、藥、按摩、導引等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提調和刺激患者自身的元氣或把其他髒腑、經絡的元氣抽調過來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所以中醫認為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其貫穿始終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元氣和自愈能力恢複健康。無論哪個層麵的疾病,治療方法往往都不適合身體極度虛弱者,因為他們的元氣往往比較虛弱了,不足以支撐治療疾病的需要(老年人吃藥效果差的原因就在這裏)。這也就是真正的家傳中醫在下藥治療的過程中,都始終要加入開胃健脾的藥品,以幫助病患者從後天之本中吸取能量的原因。而中醫閉目養生的方法正是培養元氣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適合任何體質的患者而沒有不良反應。

總之中醫治病首先是以調動人體自愈力為主,強調患者的自愈能力。三分治七分養,而不是太依賴藥物!需要好好審視自己、改變不良習慣,通常病就能去掉大半;其次是強調身心互動,要治病首先得有一個精神動力,還需要重視人文關懷,需要對病人的疾病有一個很全麵的了解,不單純是了解生理的問題,還要了解精神、環境多方麵因素造成的問題。中醫治療疾病的理念是講究順應生命的發展而不違悖,是講究順生,而不是抗生的,同時需要對社會、對人生有很透徹的體悟,所以閉目養生保養元氣和調養情誌等是貫穿始終的治療原則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