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經絡與美容(1 / 3)

第三節 經絡與美容

經絡是人體的一種組織結構,是運行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黃帝內經·靈樞·本藏》指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黃帝內經·靈樞·海論》曰:“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經絡學說是研究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之間關係的理論,是中醫學分析人體生理、病理和疾病預防、治療、康複的主要依據之一。經絡學說對於中醫養生、美容和疾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經絡的組成

人體的經絡係統由經脈、絡脈、經筋和皮部組成(圖1-1)。其中經脈是主幹,大多循行於深部肌肉之間,主要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類,並有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中別出的經脈,其主要作用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條經脈間的聯係;十二經筋的功能主要是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十二皮部是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的分布部位,也是經絡之氣散布之所在,《黃帝內經·素問·皮部論》曰:“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循行於體表較淺的部位。經脈以縱行為主,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

圖1-1 經絡係統表

(一)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人體經絡係統的主體,也稱為“正經”,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1.十二經脈的命名 是根據其循行部位、陰陽屬性、所屬髒腑綜合而定的。根據循行路線的不同,劃分為手經和足經,分別表示經脈外行路線主要分布在上肢或者下肢;根據其分布於形體的內外不同,又可以劃分為陰經和陽經,因此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外側的為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另外,十二經脈在體內與髒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形成了髒腑陰陽表裏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裏,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裏,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裏,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

2.十二經脈的分布 一般是對稱地分布於人體的兩側,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陽經分布於四肢的外側和頭麵、軀幹。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①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緣、手厥陰心包經在中端、手少陰心經在後緣,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緣、足厥陰肝經在中端、足少陰腎經在後緣;②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緣、手少陽三焦經在中端、手太陽小腸經在後緣,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緣、足少陽膽經在中端、足太陽膀胱經在後緣。

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分布是:①手三陽經行於肩胛部,足陽明經行於軀幹前部(胸、腹部),足太陽經行於軀幹後部(腰、背部),而足少陽經則行於軀幹兩側;②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於腹部。

3.經絡的銜接 陰經和陽經多在四肢部銜接,同名經的陽經與陽經在頭麵部相接,同名經的陰經與陰經在胸腹部相接。因此十二經脈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

氣血沿著十二經脈完成一次循環流注,其連接方式都是從手的陰經(胸部)開始,至相表裏的陽經(手部),再由相表裏的陽經(手部)到同名陽經(頭部),再由同名陽經(頭部)抵達相表裏的陰經(足部),最後由相表裏的陰經(足部)傳入下一個回環即手的陰經(胸部)。氣血通過經脈這樣一個循環往複、周而複始的傳注係統,內至髒腑器官,外達肌表皮膚,營養全身。

其銜接部位及流注次序為: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圖1-2)。

圖1-2 十二經脈銜接、流注示意圖

(二)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和陽維脈。奇經八脈縱橫交叉於十二經脈之間,進一步密切十二正經之間的聯係;可調節十二經氣血,十二經脈氣血滿溢時,則流注於奇經八脈,蓄以備用;並與一些髒和奇恒之腑的關係較為密切,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係。

八脈中的督脈、任脈、衝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於會陰,其中督脈行於腰、背、頸、頭正中線,上至頭麵,入腦,其分支貫心、絡腎,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而且督脈行於脊裏,上行入腦,並從脊裏分出屬腎,因此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係;任脈行於腹部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並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衝脈上至於頭,行於腹部會於足少陰經,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與婦女的月經有關。

(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均附屬於十二經脈。

1.十二經別 是十二經脈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是十二經脈出、入、離、合的別行部分。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別出,稱為“離”;經過軀幹深入體腔與相關的髒腑聯係,稱為“入”;再淺出於體表上行頭項部,稱為“出”;在頭項部,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裏的陽經的經別再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十二經別具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經的內在聯係和所屬絡的髒腑在體腔深部的聯係的作用,以補十二經脈之不足,因而相應擴大了經絡腧穴的主治範圍。

2.十二經筋 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麵,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髒,有剛筋、柔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