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四時與美容(1 / 2)

第六節 四時與美容

《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指出:“人與天體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天、地”,古人是指整個自然界而言,《黃帝內經》裏就明確認識到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係、相互依存的。天地之間有四時五行的變化,產生各種不同的氣候,在不同的氣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長、發展、消亡的過程,人體五髒也有不同的變化,產生喜怒悲憂恐五誌。

“四時”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四季氣候各有特點,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種由溫、而熱、而涼、而寒的消長遞變過程,時刻影響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長發育,人類亦不例外。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一)四時特點與調節

1.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裏氣候各有特點,春溫春生,夏熱夏長,秋涼秋收,冬寒冬藏。但是它們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沒有生長,就無所謂收藏,也就沒有第2年的再生長。正因為有了寒熱溫涼,生長收藏的消長進退變化,才有了生命的正常發育和成長。《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所謂“四時陰陽”,指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於一年中陰陽氣消長所形成的,故稱“四時陰陽”,如冬至一陽生,由春至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一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生長的規律,因而四時陰陽是萬物的根本,是萬物生和死的本源。

2.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是一年四季氣候消長進退變化中產生出來的,它們雖然各有特點,但又是互相調節的,因為有了這六種正常的氣候變化,才有一年溫、熱、涼、寒和生長收藏的陰陽變化,所以自然界的氣候可以互相調節,以利萬物的生長發育,並使整個自然界氣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整體是不斷運動變化、且有規律的。遵循和運用此規律,維持陰陽動態平衡,有益於人類;若破壞這個平衡,“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二)四時對人體的影響

人以天地之氣生,人類生命起源於天地日月,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指出人體以五髒為主體的適應自然五方、五氣變化的五個功能活動係統。人體的五大係統與自然界的五方、五氣、五行等密切聯係起來,形成了人與自然密切聯係的功能活動係統,說明了人與自然統一的觀點。在生理方麵,不僅要從人的整體活動中去認識、研究各髒器的功能活動,還要看到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病理方麵,不僅要從整體來分析研究局部的病變,還應注意到自然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在診斷方麵,不僅不可孤立地診病,應當看到整個病人,還要看到病人與自然的關係,因而在預防和治療上,必須從局部推測整體,從整體著想來調整局部的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