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欲入官場(1 / 2)

晁凱在回去的路上就在思索張員外對他說的話,縣令張翰文欲運作他去鄆城縣任職。

原來這張翰文自紹聖元年出任鄆城縣令以來,曆經五年多的時間卻始終沒能全盤的掌控鄆城縣官場。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他張翰文是個外放的官,與縣裏其他三位官員根本就不是一路。

縣丞劉斌、主簿王輝祖、縣尉宗方具是元祐黨人,和作為章惇一派的紹聖黨人張翰文天生就是死對頭。別看章惇宰執天下,可也沒有精力去管理下麵人的鬥法。作為一縣的縣令張翰文也僅比那三位的官職高上半級,根本左右不了同為縣官的三人的去留。

而那三人在鄆城縣經營多年,縣裏的躉吏多與他們勾掛連環。張翰文覺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阻力,而且他還不能輕易的處理這些人。這些人多數都與地方的鄉紳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一旦動了他們地方很可能都會停擺,甚至連官稅都可能收不上來。而這恰恰是張翰文的軟肋,上麵考課政績的吏部員外郎別的不看就看財經的收支,這也使張翰文感覺十分棘手。張翰文在上次的考課之中已經被罰了銀子,眼看三年一次的考課之期又要到來他能不著急麼,這也是為什麼他急於在縣衙安插心腹的原因。

當聽到自家的侄女嫁給了鄆城縣當地的豪強晁蓋之後,張翰文覺得機會來了。以晁蓋在鄆城縣的江湖地位和名望如果去縣裏擔任吏員足以站穩腳跟,這樣一來他在鄆城官場上也算有了一個真正的自己人,因此他迫不及待的向晁凱表達自己的願望。

晁凱則在考慮自己要不要去趟這趟渾水,張翰文沒有擺平三個下屬可見這三人都不是省油的燈,絕對是把鄆城縣上下經營的鐵板一塊。在考慮到大宋的官製,除了縣令、縣丞、主簿、縣尉是官以外,剩下的像什麼押司、都頭之類的小吏多是縣官任命,能坐穩的那個都不是白給的。

張翰文之所以動不了那些人,也是因為小吏們抱團取暖,早已經架空了基層的權力,如果張翰文有什麼對他們不利的舉動,莫說是破壞就是罷工都夠張翰文喝一壺的。千萬不要認為隨便任命個阿貓阿狗就能去鄉下收稅辦事。就拿東溪村來說,來收稅的躉吏若是和晁蓋有間隙,晁蓋不發話那他就很難完成任務,哪怕最後以勢壓人收到了稅也不道耽誤了多少時間,而這些就足以讓其失去在官場的地位了。更別說像晁蓋那種豪強讓人消失在收稅的路上不要太容易,這個時期的大宋山川大澤裏麵土匪多如牛毛,想找個凶手那隻能期待宋慈早出生個幾十年了。

而這些就是北宋基層官場的弊端,經過王安石改革之後考課官員隻看財經收入,稅收不足就要受到處分甚至被摘掉烏紗帽,這也導致了官員隻能刮斂地方。最神奇的是誰刮的狠,稅交的多誰就升職得快。刮斂地方一縣之尊縣令大人當然不能親自上陣,所以就出現了宋江這種實際權力巨大的小吏,隻要他們哄好上官交好豪強壓製地方百姓就可以在一縣之內呼風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