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些食物則不宜吃得太新鮮?

(1)牛奶:不宜現擠現喝,因為對奶牛和擠奶人的健康狀況並不了解,萬一染上了致病微生物,消費者的健康損害是可想而知的。正規乳品廠都有一整套消毒的規範,衛生有保障。經過消毒的牛奶要冷藏、要盡早喝完。

(2)桶裝水:有的桶裝水,在裝桶前作臭氧消毒處理。臭氧對人有毒,此時即喝這種水顯然不利健康,而放置1~2天後,臭氧自然消失,此時飲用才安全無恙。

(3)鮮海蜇:新鮮海蜇含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隻有經過食鹽加明礬醃漬3次,使鮮海蜇脫水3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醃礬海蜇呈淺紅或淡黃色,厚薄均勻且有韌性,用力擠也擠不出水,這種海蜇方可食用。

(4)鮮黃花菜:又名金針菜,未經加工的鮮品含有較高的秋水仙堿和天門冬堿,它本身無毒,吃下後吸收快,在體內會氧化成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堿,其與蛋白質結合率為50%。幹品黃花菜是經蒸煮加工的,秋水仙堿會被溶出,此二堿含量較少,故無毒。

(5)鮮木耳:鮮木耳含有一種叫卟啉的光感物質,食用後若被太陽照射,可引起皮膚瘙癢、水腫。幹木耳是經過曝曬處理的成品,在曝曬過程中已分解大部分卟啉,而食用前,幹木耳又經水的泡發,剩餘毒物溶於水,所以水發木耳已無毒了。

(6)剛醃的鹹菜:蔬菜在鹽醃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亞硝酸鹽。一般情況下,要麼吃4小時以內的暴醃鹹菜,要麼吃醃製30天以上的鹹菜。否則會引起亞硝酸鹽青紫等缺氧症和形成致癌毒物亞硝胺。

2.蔬菜太新鮮也有其弊端

①剛摘的豆莢、瓜果,上麵的有害物質多,如農藥等。

②新鮮蔬菜不一定營養豐富,大多數蔬菜儲存一周後,營養下降少。番茄、馬鈴薯、菜花保存一周維生素C下降,而甘芝、甜瓜、青椒、菠菜維生素C未變,冷藏的卷心菜比鮮的含維生素C更多。所以不能一味講究鮮。

3.吃“鮮”注意防寄生蟲 廣東、廣西人喜歡吃生魚片、生魚粥;在朝鮮,生魚拌作料被視為美味佳肴;北京、四川等地人愛吃燒烤的小魚、泥螺。總之,吃生鮮已成時尚,無論燒、烤、炸、涮、都追求鮮、活、嫩、滑。

不管是哪種吃法,隻要吃了生的或半熟的淡水魚、蝦,就可能感染寄生蟲,吃得越多,感染的危險越大。尤以肝吸蟲感染為甚。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均有此病發生和流行。珠江三角洲某地一鄉鎮寄生蟲感染率高達78%,肝吸蟲感染率59%。廣東省肝吸蟲感染人數超過500萬。不少市民誤認為芥末、醬油或醋拌食及喝酒能殺死病菌和寄生蟲,其實不然。肝吸蟲病的輕度感染者,無明顯症狀。中度感染者,表現為肝區不適或疼痛、消瘦和食欲缺乏、腹痛腹瀉等慢性消化道症狀。由於肝吸蟲的蟲卵可作為膽結石形成的核心,故可出現膽囊炎、膽石症。重度感染者,可出現肝髒腫大,繼而肝硬化、脾大、腹水、貧血、夜盲等。如果在兒童期反複感染或有過一次重度感染,便可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甚至出現侏儒症。長期反複或嚴重感染病例可造成死亡。也有資料認為,肝吸蟲可誘發膽管型腺癌及肝癌。為了嚐“鮮”,弄上一身病就不劃算了。

二、烹調技藝保鮮法

烹調,與保鮮也有關,即火候要恰到好處,使食物的“活力”、“鮮氣”不被破壞。有人在烹調問題上有個誤區,認為“肉爛在鍋裏”,其實食物忌高溫烹調,因為高溫易破壞食物中的營養素,即鮮味所在。

還要講究“鮮燒鮮吃”,最好是一頓吃光,不吃剩,吃多少燒多少。這對“做飯的”主婦比較難,在飯和菜的量上不是每一頓都控製得較好,於是就要把吃剩的飯菜放入冰箱貯存起來,但這裏也有要注意的問題。

三、冰箱不是保鮮箱

存放在冰箱裏的飯菜,表麵上看起來雖沒什麼變化,味道聞起來似也無異樣。但微觀上的變化卻很劇烈。一是外界致病微生物的汙染。空氣中各種致病微生物隨著飯菜放置時間的延長,“沉”於其上的細菌愈來愈多,並借著飯菜的營養,成了它們“生兒育女”繁殖的好場所。飯菜中病菌增加到了一定數量時,才能聞到飯菜餿了,直到此時才認識它是“壞了”。其實,蔬菜炒熟後2個小時,其中致癌物亞硝酸鹽即增加數倍,但畢竟數量少,吃下去沒有發生什麼症狀,但沒症狀不等於沒有微量中毒,不等於身體一點也未被受損。“毒”在不知不覺地積累疊加著,一個經常吃剩菜、剩飯的人,他的身體的體質一般較虛弱,且易疲、易病,易早衰夭壽。

冰箱的溫度較低,也隻能抑製某些致病腐敗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絕不能滅菌。有些細菌的生長繁殖溫度恰好與冰箱一致,如耶爾讚氏菌就是這樣的,於是它們在冰箱中,如魚得水一般地在食品中增殖著。人吃了被這種菌汙染的食品,就得一種“電冰箱腸炎”。患者表現為:右下腹疼痛、大便稀、腹瀉不止,惡心、嘔吐、厭油膩食物、全身乏力,嚴重者還會出現畏寒、發熱、脫水等症狀,引起中毒性腸麻痹。它與一般腸炎的區別是腹瀉次數多、腹痛更厲害。為了預防耶爾讚氏菌腸炎的發生,冰箱中的食品,要生熟分開,生的放在下層,以防交叉汙染。熟食經冰箱貯存後,一定要加熱後食用。所以冰箱不是保鮮箱,還要定期檢查和清洗、消毒,保持冰箱的清潔衛生。

第6節 美 食

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

生平愛食之物即可養生,不必再查本草。

一、美 食 大 觀

《紅樓夢》第41回裏,賈母讓劉姥姥吃茄鯗,劉姥姥不知為何物,鳳姐介紹了茄鯗的做法:“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削了,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蕈、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俱切成丁,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裏封嚴,吃時取出,用炒的雞爪(雞脯肉、腱子肉)一拌就是了”。就是現在“紅樓宴”中的“紅樓茄鯗”也是這樣做的。茄鯗細嫩,香醇糯鮮。難怪劉姥姥搖頭吐舌地說:“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它,怪不得這個味兒!”

中華地大物博,各民族生活習俗豐富多彩,從宮廷盛宴到布衣簡食,繽紛地堆砌出形形色色、別具風味的美饌來。現今最具影響力,又為眾目之焦點者當推福建、廣東、江浙、上海、湖南、四川、北京和台灣八大菜係。各地還都有各地的美食,豐富多彩,風味各異,走遍天下也難吃遍,真是“貴也可口,賤也可口”的美食。

美食,是個見仁見智的東西,“紅樓茄鯗”可算是美食了,古今美食家也都這樣認為。對美食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好吃,喜吃。這當然與每個人的口味有關,你覺得好吃的,喜歡吃的,別人也可能不以為然。例如江浙一帶的人不一定喜歡四川味和湖南味的菜又辣又麻;反過來湖南人、四川人對江浙的甜菜肴也不一定愛吃,因此,江浙菜對他們來說不一定是美食。所以,美食有個模糊的標準——愛吃。美食與烹調技藝有關,同樣的原料,善烹調者,比一般掌廚者燒出的口味總是好吃些,遇到良廚高手,他們的作品就更勝人一籌了。另外,美食多以加工精細而著稱,這與孔子提倡的“食不厭精”相一致。最後,名菜佳肴,還有個高雅的名字,既響亮又易記,例如:“霸王別姬”(實為鱉燒雞)用諧音點出原料名,又風雅也貼切,一邊品味菜肴,一邊溫習曆史故事,這就是美食文化所包含的無窮韻味。還有“龍虎鬥”(蛇燒貓)、“龍鳳呈祥”(蛇燒雞)等菜名,不勝枚舉。

如今進飯店花錢吃飯不隻是求飽,物美價廉也不再是一部分人選擇就餐的惟一標準。而是對就餐的特色、環境是否溫馨等細節進行挑剔。如:①要吃特色菜。千篇一律的海鮮、家常菜覺得沒意思,在外吃就要圖個特色。外國人專吃酸菜魚、羊肉湯、饅頭、牛肚等。②要吃細節、完美。如酒店的環境要獨特,風格多樣,如設有休閑飲、茶區等。③吃溫馨。設有“敬老宴”、“全家宴”、“祝壽宴”、“婚宴”等。

文人與美食家經常聯係在一起,文人常常是美食家,美食家常常又兼著文人身份,如梁實秋、周作人、陸文夫等。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不缺少美食作品,所以這兩者就緊密地連在一起了。

陸文夫2005年7月9日逝於蘇州,他的巔峰之作就是“美食家”,獲中國第三屆中篇小說獎。他是一位非專業廚師,但卻能妙筆生花,讓讀者“口水直流”,並聞到濃鬱的蘇州飯肴的菜香,被戲稱為“作家中的美食家”。

上麵已經提到,中國人的美食文化含義是很廣泛的,不僅僅是食物的本身和口味,它要求在色、香、味、形、器、聲全方位,立體的體現出菜肴和食品的特點和特色,當然還要吃烹調技藝。中國人在吃上是舍得花時間和本錢的,滿漢全席可吃上三天三夜,製作它就要花更多的時間。當個美食家也不容易,要會吃,還要吃出文化的韻味來。前一條容易,後一條就難了,所以不是人人都能當美食家的。美食家要見多識廣,通古博今,還要具有吃的知識,做到真正的會吃。你聽說過為了美食而棄官的故事嗎?晉人張翰在洛陽任官,秋夜思鄉,憶起家鄉“菰菜(一種水生菜)尊羹鱸魚膾”,竟辭官歸裏,回鄉吃他的蓴菜羹、鱸魚膾。美哉!美食的魅力也。

二、美食添情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美食(譜)。古人有古人的美食標準。食由生到熟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飛躍,彭祖把熟食推向美味,是飲食文化的又一次飛躍。如今,以陸文夫為代表的文人“美食家”,又把美食提高了一個檔次。喜歡美食,是對生活的熱愛;研究美食視美食為一大學問,一門技藝,滿足食欲是人生一大享受。

到了節假日,邀幾個知心好友,親自動手,做幾樣美食,把冷盤、熱炒、煲湯弄上一桌,看著親友吃得津津有味,盤底朝天,十分欣慰,也是一種親情友情的親密連接和享受。

南京夫子廟的小吃很有名,榮毅仁為之題寫的“小吃好吃”又把小吃推入了美食行列,各地的“小吃”美食繽彩紛呈。

飲食業總是不失時機翻雲覆雨,在為食客不惜工本地創造、提高吃的境界,提供舒適的環境的同時,還要不遺餘力地推陳出新,變換花樣。往日的生猛——大閘蟹,是已為人們熟悉不過的餐桌美食,接著又出來個“香辣蟹”,成為新的餐桌亮點和風景;用菜汁做成的魚丸,象征著“團團圓圓”;而用竹筒草捆鹹鮮肉,則象征“親親密密”;燒八樣又寓意“雙雙對對”。在吉慶、喜宴的日子裏,吃著上述的美食,還讓人心中湧動著吉祥、團圓、喜慶的美意,除了享了口福,還飽食了“精神美食”。

限量美食。這是美食的新概念,吃也要與時俱進,要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在進餐時就要計算熱量,這很麻煩。好在美食也要求低脂、低糖、低熱,而且每一道菜的熱量要求控製在100~150卡,輕鬆享“瘦”減肥。

下麵講兩個有關美食的故事,以證明吃的情趣。

(1)中國餐館何以風靡美國?——感官效應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吃飯不僅用嘴,且動員起眾多感官並通過中樞神經,經複雜的口、心理活動綜合享受中國餐館的結果。當您進入高大的石雕戰馬、古色古香的石壁殿堂,坐在中國唐、宋古畫中間,那秀麗山川、蟬鳴花鳥的天然氣氛中,一陣陣中式烹飪菜肴的幽香撲麵而來,勾起了你的食欲;再瀏覽五色繽紛的菜譜,令人回味無窮,又有包含著趣聞典故的菜名,把“老外”引入美妙的幻想世界。一邊品嚐色香味美的“醉八仙”、“祥絲洞”等美肴,一邊欣賞屏風上的“八仙過海”、“唐僧取經”典故畫麵,會有飄然入仙境之感。此即中華美食與吃文化融會貫通的感官心理效應產生的魅力所在。

(2)沈陽寶發園菜館,其招牌菜有“四絕”:溜肝尖、溜腰花、攤黃菜和煎丸子。此菜館創辦於清朝宣統之年(1909年)間,是由直隸明水縣人國錫璋開的,由掌灶的國錫璋之弟國錫經潛心獨創。四菜共同的特點是一個“嫩”字,但嫩感又各有不同:溜肝尖“滑嫩”;溜腰花“脆嫩”;攤黃菜“軟嫩”;煎丸子“焦嫩”鮮美可口。

三、當心美食綜合征

美食雖美,不可多用,貴在適可而止。美食不僅要追求口味、口福,更要注意健康,在饕餮美食、享受口福時,不要讓疾病光顧。美食綜合征是飲食上講究豐盛、精細、味美條件下的一種流行病,是由於一次大量攝入雞、鴨、魚、肉……及大量調味品而發生的,高蛋白、穀氨酸(味精的主要成分)刺激味覺、振奮食欲,以至造成進食過多,幹擾了正常的新陳代謝,使體內有害物質驟然積蓄而引起的。這種美食綜合征,發生的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