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食半生食魚或肉易感染寄生蟲病
隨著飲食來源和飲食方式的多樣化,由食源性寄生蟲病造成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由衛生部於2005年5月份公布的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食源性寄生蟲病以華支睾吸蟲感染最為嚴重,其感染率比第一次全國調查的結果上升了75%,流行區的感染率為24%,估計流行區感染人數達到1 200多萬人,其中廣東、廣西、吉林3省(區)分別上升了182%、164%和63%。
調查還發現,西藏、四川兩省(區)的帶絛蟲感染率分別上升了97%和98%,主要因牧民生食牛肉而感染。另外,由於生食或半生食豬肉或魚、蟹等引起的其他食源性寄生蟲病,如豬囊尾蚴病(囊蟲病)、旋毛蟲病、弓形蟲病,在局部地區,特別西部貧困地區也比較高。
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製所的專家指出,食源性寄生蟲病已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感染與人們生食或半生食魚蝦、肉類飲食習慣及不注意衛生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五、哪些食物不宜生食?
1.忌吃生番茄 未成熟的青番茄內含花青素和生物堿以及毒性物質龍葵素。吃後口感苦澀,會出現嘔吐、頭暈、流涎等中毒症狀。
2.忌吃生雞蛋 因為蛋清中含有抗生物蛋白,阻礙人體對生物素的吸收。另外,生雞蛋中,還常含有沙門菌,食後會使胃腸道功能差的人發生嘔吐、腹瀉。
3.忌吃鮮木耳 因為鮮木耳含卟啉類光感物質,這是一種對光線十分敏感的物質,食後人體皮膚經太陽照射會引起日光性皮炎,而出現皮膚瘙癢、水腫、疼痛等症狀。
4.忌吃新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堿,食後會出現惡心、腹瀉、頭暈、頭痛、口渴咽幹等中毒症狀,此物質極具毒性,食用3~20毫克就可致人中毒身亡。
5.忌吃未煮熟的豆角 未煮熟的豆角內含有兩種毒素:一種是皂素,對消化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另一種是植物血液凝集素,可與血液中的紅細胞發生凝集而導致溶血。
6.忌吃生河魚 肝吸蟲卵發育成尾蚴後,便鑽入魚體內寄生。如果生吃了河魚,肝吸蟲尾蚴在人體內將發育為成蟲,會引起膽管炎,甚至造成肝細胞壞死,肝硬化等。
7.忌吃生蟹及龍蝦 生蟹帶有肺吸蟲的囊蚴蟲和副溶血性弧菌;生龍蝦則是肺吸蟲的中間宿主。這兩種病原體進入人體後,若寄生在肺部,可造成肺髒的損傷,如寄生在腸道會使腸道發炎而患急慢性腸道疾病。
8.忌吃未醃透的酸菜 酸菜未醃透會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它能把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導致人體缺氧,出現胸悶、乏力、嘴唇青紫等症狀。
9.忌生吃苦杏仁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也就是氰苷。生吃苦杏仁,咀嚼時氰苷就會被唾液水解,分解出劇毒物質氫氰酸。氫氰酸被吸收後與機體組織細胞含鐵呼吸酶結合,而導致缺氧,進而使呼吸及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受損,甚至會引發呼吸麻痹而死亡。
10.忌生食木薯 木薯中含有一定量的氰苷類物質,如亞麻苦苷、氰苷隨著木薯進入人體在酶的作用之下,可分解釋放出氫氰酸而導致氫氰酸中毒。
11.忌食未煮熟的扁豆 夏秋之交的扁豆含色素及生物堿較多,有些扁豆的豆莢皮內還含有一種溶血素,若進食了未煮熟的扁豆,一般會在1~5小時出現惡心、頭暈、頭痛等症狀,重者需送醫院搶救。
12.忌吃生荸薺 生荸薺的外表多附有薑片蟲的尾蚴,生吃時極易進入人體,寄生於腸黏膜上引起潰瘍,還可致麵部水腫。食用時應先去皮或煮熟後食用。
第24節 淡 食
“淡”,無論其內涵還是外延都十分耐人尋味。口味均以淡為上,除了淡鹽以外,還包括淡糖和淡油。現代人的疾病多數與高鹽、高糖、高油脂有關。國外學習東方文化、東方養生保健,重點領會的幾個詞,例如淡、度、全、辨等,淡也首當其衝,從這些意味深長的詞中不但可以領會出吃的真諦,還可領會出更多的指導人生的感悟。
養生宜淡,萬病之毒,皆生於濃。濃於聲色,生虛怯病;濃於獲利,生貪饕病;濃於功業,生造作病;濃於名譽,生嬌漱病。濃之為毒,以一味可解,曰:“淡”。
味淡心亦淡,隻有味淡心才能淡。“味薄神氣自安、為養生金石之言”,精、氣、神,人之本也,味淡則可從本。
味淡,酸、甜、苦、麻、辣、辛、鮮、腥、鹹都不可過濃,某一味過於濃烈,必然抑製對別種味的口感,久之成癖,謂之偏嗜。既傷身也損心。
對各味皆淡而品之,使人有“食而量未足,品而味未盡”之感,便經常有“五味調和百味香”的體驗。無論什麼鮮美、稀罕之物,都要少而食之,淡而品之,換來的是“鋼牙鐵胃”。食欲會一直很好,自然、精力便會一直充沛,從而吃得苦,耐得勞,有後勁;對擔子重、時間緊便不膽怯,而能從容應對。身體有了本錢,心理也有了本錢,故愛惜精、氣、神要從淡字開始。
但僅此一淡還不夠,還要心境平淡,心境的這種平淡,可磨煉至“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內心豁達,可治百病,可延年益壽,許多長壽、高壽老人的“秘訣”也在於此。這裏可看出心、身的關係,心身的統一。
諸葛亮的淡泊寧靜,曆來受到推崇,陶冶了無數人,“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是千古流傳的名句。心淡將在他處討論,這裏隻講味淡——淡鹽、淡糖和淡油。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膳食金字塔”,中國營養學會製定的“中國人營養膳食指南”及“膳食寶塔”,都把“少鹽、少糖、少油”放在“塔尖”處,但少到什麼程度,在實際生活中是很不一致的,即在每個人的“度”的掌握上參差不齊。更多的人則對此還未加注意。而處於混沌、模糊、隨便狀態。看來這個“塔尖”之物,有時還會鬧出“事件”來,有澄清的必要。
一、淡鹽助你降血壓
濃肥甘辛非真味,真味隻是淡。——《菜根譚》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邪不可幹,病安從來。——《內經》
食用鹽過多是高血壓的獨立病因。——世界衛生組織
古人主張飲食“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
(一)高鹽伴高壓
我國已成為高血壓患者大國,2002年9月公布的2000-2001年中國心血管健康中心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74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達27.2%,僅此年齡段的高血壓患者就約有1.3億人,20世紀80年代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的隊伍正在以每天1萬人的數值增加著,若加上“正常高血壓”,即亞健康態高血壓(血壓值為舒張壓11.3~11.9千帕,收縮壓17.3~18千帕)者可達2億多人。流行病學調查還表明:這與我國“南甜、北鹹”的飲食習慣相吻合。東北地區人均日食鹽量20克以上,北方地區16克,南方地區12克。高血壓患病率由北至南呈明顯下降趨勢,從幾個大城市看,高血壓的患病率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北京市高血壓的患病率是廣州市的4.4倍。
再看全球的情況,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一天僅吃4克食鹽,他們高血壓的患病率僅4%;美國人每天進食10克食鹽,高血壓發病率約10%;日本的吃鹽量遠遠超過上述地區,北海道的農民一天平均攝入27克食鹽,高血壓發病率接近40%。
所以,食鹽被確定為高血壓、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等疾病的“秘密殺手”,被食鹽過多導致患病而致死的人比受有害化學物質致死的還要多。因此,要改變“口重”的壞習慣,嚴格遵守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每人每天5克食鹽的用量。我國科研人員對5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限製食鹽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每天食鹽限製在4克時,有10名患者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下,每天限製食鹽攝入量為2克時,有1/3以上患者血壓顯著下降。所以限鹽是簡便、有效的防止原發性高血壓的措施。
(二)食鹽多少是個習慣問題
不同地區的不同人群,以及同一地區的不同人群,口味鹹淡均不盡相同,有的口味重(愛吃鹹),有人口味淡(不愛吃鹹)。有許多人,尤其是北方人,認為隻有鹹才能得味,不鹹沒有勁,“淡”而無味。其實,正常人每天每人吃2克食鹽已足夠生理需要了。剛生下的孩子並不喜食鹽,可是若生在“多鹽”的家庭,長大後一定是愛吃鹹的人;若自小在少鹽家庭,長大後便是淡食者,不愛吃鹹。可見吃鹽多少是個習慣問題,並不是生理需要。
(三)看不見的“鹽”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人每天攝鹽量為6克,不要以為在烹調食物時使用人均6克鹽就算達到推薦的標準了,因為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鹽”未計入數,卻被吃下肚了。每天大約多吃2克這種看不見的鹽,可使血壓的收縮壓升高0.267千帕,舒張壓升高0.160千帕。
這是因為每天我們從一些含鹽的食物中,獲取那看不見的鹽。這些食物有:醬油:含有18%左右的鹽;醃製食品:含鹽8%以上,如榨菜等;海產的魚、蝦、牡蠣、海帶也是含鹽的食物;味精、雞精等調味品含穀氨酸鈉;小蘇打是碳酸氫鈉,都含鹽。日常含鹽的食品還有火腿、香腸、牛肉幹、豬肉幹、肉鬆、魚鬆、魚幹、鹹蛋、鬆花蛋、燒雞、醬鴨,各種罐頭、豆腐幹、豆腐乳、各種醬、鹹菜、醃菜等等,加起來每天每人的攝入鹽量為2克,所以要把這看不見的2克計入,我們實際用鹽量每人每天隻能是4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