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薪火世相傳(1 / 1)

食療薪火世相傳

應當遵循的飲食方式和方法

“民以食為天”是我國流傳的一句諺語,用現代話語可解釋為食物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體通過攝取食物獲得生命活動中必需的能源,食物在供給人體能源的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人體各器官的運轉功能和總體健康狀況。我國政府、科研、醫療機構采取了諸多幹預措施和方法,促使人們重視飲食與健康的關係,提高健康飲食的意識,學習健康飲食的知識,掌握健康飲食的方法,用健康的飲食方式來預防疾病,縱觀各國衛生組織倡導合理的飲食結構,可以說以食防病、以食療疾是世界性的飲食趨勢。什麼樣的飲食結構合理?“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五畜適為益,過則害非淺,五菜常為充,新鮮綠黃紅,五果當為助,力求少而數,油脂不可缺,多則難長壽,氣味和則服,尤當忌偏獨,飲食貴有節,切勿滿脹腹。”

食療與藥膳的區別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是曆史上第一部設立“食治”篇的醫書,也是“食療”在中醫典籍中第一次出現。隨後唐代孟詵和張鼎編著我國第一部食療之大成,冠稱《食療本草》,收載291種食物,是中國食療史上裏程碑的著作。唐代咎殷撰著的《食醫心鑒》,以食物為主組成藥方,製成便於食用的形式,如粥、薑、魚膾、菜肴、浸酒等,這是我國第一部飲食療法方劑專著。隨後的曆代中醫都十分重視食療在行醫中的運用,並不斷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83年上海中醫界的錢伯文、孟仲法、陸漢明、沈家麒等30多位有多年臨床經驗的中醫,總結曆史經驗,發掘整理出版了《中國食療學》,它綜合了食療理論,食療本草,食療方劑,有傳統的“征候食療”,也結合了西醫學說設列“疾病食療”,結合了現代營養學說設列“正常人食療”,這是中國食療著作史上的第二個裏程碑,“食療”以“中國食療學”學科的名稱明確了它的地位。“藥膳”這一名詞的使用是在1981年彭銘泉提出的,1982年翁維健出版了我國第一本藥膳專著《藥膳食譜集錦》,“藥膳”這一名詞逐漸被人們認可和使用起來,冠以藥膳的書籍和餐廳成為時尚,“藥膳”這一名詞據查史料記載有三處,一處出自《後漢書列女傳》“母親調藥膳,思情篤密”,第二處出自《北史外戚胡國珍傳》“靈太後親侍藥膳”,第三處出自《宋史張觀傳》“蚤起奉藥膳”。史料上使用“藥膳”一詞,其意義不是今天藥膳的含義,應是“藥”和“膳”的連用。普查中醫典籍和各家醫著均未有使用“藥膳”一詞的記載。那麼“藥膳”一詞應當怎樣理解,中國藥膳研究會編著的 “中國藥膳辨證治療學”解釋:“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營養治療學、營養衛生學和烹飪學等相關知識,根據藥食同源,養醫同理,充分發揮食物與藥物的功效,研究藥物與食物結合,以達到防病治病、康複保健、養生延年目的的一門科學”。“中國保健藥膳烹調製作”解釋:中國藥膳是中國食療在現代發展的產物,是繼承傳統食療經驗,與西醫營養學、烹飪學等學科的觀點、方法、技能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既古老又新興的實用學科。它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在中醫“以食療疾,以食養生”的傳統基礎上,研究探討藥膳的性能、適應範圍、配伍方法、烹製方法、經營管理等問題。藥膳是將天然中藥按一定的配方進行炮製後和特定的食物配合,經烹調加工成色、香、味、形、效五項俱佳的食品,其目的是取中藥之性,用食物之味,相輔相成,充分發揮中藥的治療作用和食物的營養作用,它既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又是具有防病治病、強身益體的保健食品,它是中醫藥和中國烹飪有機的結合,既有中醫藥的作用,又有中國菜肴的特色,是中國食苑中的一支奇葩。”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諸多專家、學者、廚師多方麵研究和創造,藥膳已從傳統的食療中走出,它帶著中醫的遺傳基因,吸取著現代科學的營養,沐浴著中國烹飪精湛技藝的風采,在人們餐桌上,在自我保健的方式中,愈顯出日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