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術整軍浩浩蕩蕩殺奔育陽去了。
不提袁術如何前往育陽,卻說三族異動自從袁術掘開育水時,便有了征兆。三族大多數田地被淹,他們既沒有向袁術訴苦叫冤,也沒有向袁術索要補償。就好像這件事沒有發生一樣,種種跡象無不表明其心中有鬼。
他們沒有叫屈,袁術就沒有特意的補償他們,皆按照普通的百姓標準補償,一碗水袁術還是會平端的。但是袁術告誡駐紮育陽的劉辟大軍暗暗警惕三族的動向,把控好大軍,一旦事變,也好就近滅殺,把叛亂剿滅在搖籃之中。
育陽三族跟被孫堅滅的張王二氏關係密切,本來南陽易主他們就心中不滿。接著袁術又重用韓、錢、李氏,處處打壓他們這些跟張王有牽連的氏族。讓三族恨的牙根都癢癢,恨不得一刀殺了袁術。但是接下來孫堅到了南陽,三下五除二就滅了張谘並張王二氏。這下嚇壞了他們,在他們看來孫堅跟袁術是穿一條褲子的,滅張王二氏肯定是袁術授意的。
於是他們三族就開始慢慢聚集門客私兵,把有前途的幼子一一送出南陽,也算是給自己的家族留一條後路。
接著育陽水患,袁術又觸動了他們的神經。三家加起來上萬畝的田地被淹,損失慘重。他們仗著是育陽的地頭蛇,冷眼看著袁術會怎麼做。結果袁術又讓他們失望了,居然把他們跟他們眼中的“賤民”劃歸一個檔次,這讓三家更是不滿,已經暗暗準備起事了。
但是袁術把劉辟五千大軍就駐紮在育陽邊上,更是替換了育陽的守衛,把育陽把守的固若金湯、滴水不漏。看到如此情景,他們也隻好暫時偃旗息鼓了。畢竟這是叛亂,一但起事便有滅族的危險,肯定是慎之又慎才行。
本來一切都平靜下來,但是壞就壞在袁術提拔了前縣令趙義,把個讀死書的韓書任命為縣令。
韓書出身韓氏,現在韓氏跟袁術的策略非常明顯,就是排除異己,徹底掌控整個南陽。
韓書也想在育陽有所作為,示好袁術,期待受到重用提拔。在他到任以後沒有采取前縣令溫和的手腕,一上任就免掉了吳氏子弟就任的縣尉。
縣尉在一縣之中是負責緝拿土匪,捉拿作奸犯科之人的,戰時還有幫忙守城,算是一縣的最高武官。官職不大,但是權力不小。
這讓吳氏非常不滿,但是韓書咬死了要替換他,沒有商量的餘地。
於是稍歇的事態又升溫了。
後麵韓書更是變本加厲,接連撤換三族的子弟。整個育陽的官吏,不管好壞,隻要是出身三族或與三族有舊盡皆趕出育陽官場。
本來想反叛的也不全是在明麵上的這些人,還是有一些真心為百姓做實事的好官在裏麵的。
韓書上來也不考察取證,不由分說,全部以莫須有的罪名一刀切,這下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對韓書不滿的情緒彌漫整個育陽,本沒有反叛意思的人皆被韓書趕到了對立麵。三族見到如此情況,地利、人和皆握在手中,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於是三族先是交好劉辟,經常請劉辟喝酒,麻癖他的神經。其後又通過對韓書不滿的人,偷偷把私兵喬裝帶進育陽城。
短短兩三天的時間,育陽城內便聚集了三族的私兵、家奴五千多人!
可見韓書是何等的疏忽、在育陽是何等的不得人心!育陽的士族都希望韓書盡快滾蛋,這廝一點都不懂為官之道,大好的育陽被他搞得烏煙瘴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