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報應來終究身死(1 / 2)

不提文聘如何向袁術交令卻說三族在峽穀之中看到文聘的人走遠之後,又派斥候跟蹤了很長一段,見他們都沒有回轉才放下心來。

看來確實都走了,不是回馬槍。現在是傍晚時分,他們要抓緊時間埋鍋造飯,畢竟一下午的奔波早就饑腸轆轆,吃飽了才能更好的逃跑。

三族長差下人埋鍋造飯,他們三人則帶著護衛頭領阿大、阿二商議,如何逃往襄陽避難。

比照大漢圖錄,最快的方法就是一路向南經新野、朝陽、鄧縣到樊城再入襄陽。

但是他們叛亂這麼久了,相信袁術早就下了太守令。南方各縣肯定是堅守城池,預防他們流竄過境。如果再這麼走下去,肯定是自投羅網。

如果不走大路,隻走鄉間小路,雖然會稍微慢一點,但是這樣會安全很多。就是這個時間又不能耽誤的太久,不然被袁術搜索的大軍發現就全完了。

再或者便是繞路去襄陽。從西邊走,經安眾、穰縣、冠軍進入秦嶺,越過大巴山走巴蜀進入南郡,再東進襄陽。

這一路的話,應該就會出其不意。他們想去襄陽的意圖袁術應該可以猜到。但是誰都會想到一路向南才是捷徑。那麼他們這麼走雖然繞了遠,但是安全係數就高了很多。

最後幾人商議過後還是決定東進秦嶺大巴山,經巴蜀入南郡,畢竟這樣更保險。

敲定了方案,幾人就分頭布置去了。長途跋涉還是要給婦孺準備些用具,再了還要喬裝改扮一下,起碼要混出南陽郡才行。

阿大、阿二作為護衛首領,則領著部下在外圍巡視,保障三族的安全。

阿大、阿二巡視四周,這一路上卻未說話。今天一天的遭遇讓他們感觸頗多。本來投效三族就是為了博個出路,但誰成想到最後卻成了反賊。

兩人都是南陽本地人,為鄉裏豪傑。袁術到任南陽以來,多施仁政,兩人的鄉族也多受袁術恩惠。這讓兩人皆對袁術有好感,都曾幻想過投在袁術麾下,征戰四方,博取功名。

但是事與願違,三族叛亂,直接把他們帶進了深淵。不但成為了袁術的對立麵,還要頂著個反賊的罵名。

三族長為主人,他們也沒辦法,隻得盡人事行忠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保主人周全。

但是三族的所作所卻傷透了他們的心。反叛成功以後,還未安定下來,三族就開始爭權奪利了。這如何是明主為所?

守城時候又不敢親上,在各處多有抽調,隻為了逃命。置手下性命於不顧,靠出賣手下來換取他們逃跑的時間。這種行為最讓他們不恥!

打不過逃跑不丟人,但是欺瞞自己人,在他們還在奮勇搏殺之時,偷偷溜走就非大丈夫所為。而且手下用命剛占據城池就成了棄子,這跟過河拆橋有什麼不同?參彼觀己,阿大、阿二也怕到時候他們兩人也成為棄子,被無情的出賣拋棄。

最痛心的還是兩人一手調教的親衛,居然被三族留下阻敵,換取他們逃跑的時間。手下親衛跟他們二人關係頗好,又多是鄉間親族,因此而身死可不叫他們心痛不已?

由此二人便開始跟三族離心離德,不想再為這樣的主人效命了。繼續跟隨他們,隨時都有可能被出賣。而且死了以後還要背著反賊的罵名,讓家鄉的親族抬不起頭來。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識時務者為俊傑!

兩人相處頗久又是兄弟,心意相通。見到阿大看著自己微微頷首,阿二就知道大哥下定決心了,不再跟著三族一條路跑到黑,開始為自己的出路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