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早在天降大雨的時候,張邈就已經對潁水開始警覺了。潁水河道狹窄,水流湍急,又離著陽翟城如此之近,由不得他張邈不小心。
畢竟連續的大雨,河水必然上漲,到時候決堤了他這裏不就危險了?
但是接下來幾日,張邈聽到斥候的回報,潁水非但沒有上漲,水位居然還在緩緩下降。
兩天的時間,如果不是連綿的大雨,潁水早就幹涸了。
如此怪異的情況,張邈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今日上午潁水上遊的轟鳴聲讓張邈如夢方醒。
他終於想起來了,曹操的信中如是說來,如果見到潁水幹涸,便開啟第二個錦囊,上麵就一個字,跑!
聯想到此處,張邈就知道壞了,肯定是袁術掘開了潁水,要水淹陽翟。人力有窮,如何能跟天爭?
反應過來的張邈,趕快聚集眾將,打開西門,就逃了出去。他們剛涉過極近幹涸的潁水,走到一處高台上,潁水便呼嘯而至。因為太過緊急,張邈隻是聚攏了部將跟護衛逃出城去,可歎他來潁川時三萬大軍,逃出來的僅僅百餘人。
親眼目睹了水淹陽翟的其慘狀,張邈急得眼淚都掉了下來,看著人力不可為的洪水,張邈隻得心中為部曲祈禱了,暗暗訂下心神,一定要照顧好他們的家人。
洪水稍退的第二天,張邈等人便起身回轉陳留了。就他們這幾百人,能翻出什麼浪花來?
星夜疾馳,三五天的時間便到了陳留境內,進入陳留以後張邈才長出一口氣。回頭看看潁川,心中對袁術的恨更是無以加負,一定要找機會報此仇,為那被洪水衝走的幾萬部曲雪恨。
但是他陳留是小郡,能聚攏三萬大兵已經是不易了,這次全軍覆沒在潁川,就憑陳留的人口還能聚攏多少兵丁呢?
這可能也是張邈在陳留沒有幾日便下定決心投靠曹操的原因吧。不過因為曹操的命令才會有此大敗,張邈也在心中恨極曹操,這可能也是後來反叛的因果。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再說回袁術,聽到斥候的回報以後,也不再管張邈。肖小之輩,就這麼點能耐,沒必要耗費他袁術的精力。
現在潁川已定,下麵就是全麵接收潁川各城,再遷南陽的難民過來,開展農事了。
現在是六月下旬,還能種植一季的稻米,隻要抓緊時間,應該還能趕的上。於是占據陽翟之後,袁術就派傳令兵,八百裏加急送書信給宛城的韓方,一是遷徙百姓,二是送來種子。
早在陽翟跟張邈對峙的時候,南陽已經開始陸陸續續的遷徙百姓了。收容在宛城的二十萬百姓,首先被整合到一起,跟隨送糧的軍士一路向北,來到葉縣,紅陽。由這裏進入潁川。在派遣的縣令、村首的帶領下,安置在潁川郡的昆陽縣、舞陽縣。安置完畢之後,一麵丈量土地,一麵分配種子,緊張的開始搶種稻米。
這個時間再種麥已經是來不及了,但是稻米應該是可以趕上的,能有多少算多少吧。聊勝於無,不是嗎?
隨著袁術信使抵達宛城,難以安置的難民陸陸續續的被各縣組織起來,紛紛趕往潁川郡、跟汝南郡。
汝南這一路就比潁川順利多了。黃忠等在進入汝南之後,也沒招搖過市,而是先找到汝陽縣的袁氏舊族。在亮明身份之後,就被汝陽袁氏族長袁安迎入了汝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