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海洋地圖集(MopckoЙATЛac)1950—1958年分三卷出版。第一卷是關於海洋地圖和世界大港口平麵圖,第二卷是海洋自然地理圖,第三卷是關於戰爭史地圖。70年代又重編了海洋地圖集,按洋分卷出版,目前已出版《太平洋地圖集》和《大西洋、印度洋地圖集》。該圖集第一卷海洋周圍、陸地部分都表示得十分詳細;第二卷對於海上航行和探險、水文狀況、海底結構、海洋生物、氣候、地磁,海灣、海峽等,都有全球性較為詳細的表示;第三卷對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國際間的重要戰爭,表示了雙方軍事行動路線、戰役地點等戰爭史內容,還有十月革命時期,布爾什維克領導起義,以及紅軍與進行幹涉的帝國主義雇傭軍的戰爭史等;太平洋卷分為海洋調查史、洋底、水文、水化學、生物地理、備考和航海地理圖;大西洋和印度洋卷的內容結構與太平洋卷基本相同。該圖集的出版,不僅是製圖技術上又一重大成就,同時又是全麵地總結和概括了人類對海洋長期的研究成果,編製成專門的著作,而回過來又用它為工具,進一步激發科學工作者的智慧,以更深入地從事於海洋地理的探討與研究,更好地服務於生產。所以,這本圖集的出版在世界科學史上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世界自然地圖集由蘇聯科學院與國家測繪總局編製,1964年出版,是蘇聯許多科研單位和政府部門共同協作完成的重大成果,是蘇聯《世界地圖集》(ATЛacMИpa)的姊妹篇。該圖集是一部大型自然地理專題圖集。全集由世界圖、分洲圖、蘇聯圖三個部分組成。該圖集是一部包含豐富地學資料的科學參考圖集,它是在廣泛搜集深入研究全世界大量有關地球科學資料的基礎上,按現代理論觀點和專題地圖原則而進行的創作,反映了60年代蘇聯地理學與地圖學的科學技術水平。它的出版在當時是地學界專題地圖領域的突出文獻,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該圖集從數學基礎到圖麵配置,從內容結構到圖幅編排,從表示方法、圖例設計到一般製圖原則運用,都注重地圖集的科學性、統一性和協調性。這種地圖模式與西方活潑自由的設計形式和地圖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
宇宙地圖集(TheAtlasoftheUniverse)英國P.莫爾編製,1970年出版,1973年第三次修正印刷。全圖集共272頁,八開本。圖集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空間觀察與探測,從希臘哲學家們的天文理論講起,到17世紀初的天文望遠鏡以及光譜學天文學的發展,到人類進入空間時代,實現人在月球著陸以及對其他行星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從空間探測地球,包括地球的形象、磁球體、大氣層、地球外輪廓、地圖空間製圖、地球全景圖、地球內部圖、地球上生命的進化;第三部分是月球圖,包括月球的運動、形體、表麵、探險與製圖;第四部分是太陽係圖,內容有太陽係圖、太陽黑子、能源、爆發、日蝕、行星運動、行星、慧星、隕石等;第五部分星球圖,包括星群的距離和運動、恒星的光譜和恒星演化、變化的星球、雙星、星團、星雲、星際物質、銀河係製圖等;此外還有空間射線、原始宇宙和宇宙變化、天球製圖、星座製圖、季節星圖等。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人們可以從空間對地球進行探測,月球表麵著陸成功,以及對其他星球發射探測火箭等,使天文學有了革命性的跨越。這本圖集是天文學新發展的裏程碑,它的百科全書式的內容,以及設計和製圖的優美,既是一本科學著作,又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工藝美術作品,是一部具有偉大時代意義的圖集。
古氏世界地圖集(Goode’sWorldAtlas)美國蘭德·麥克納利出版公司編製出版,是一部中型綜合性教學參考地圖集,主要供中學或中學以上的地理教師使用,也可以作為一般的學習參考用圖。1922年首版時名《古氏教學地圖集》(Goode’sSchoolAtlas),1949年改為現名,1982年印行了第十六版,發行量很大,是一本在西方享有盛譽、出版曆史悠久的教學地圖集。圖集內共有地圖233頁,占62%,有38%的篇幅反映世界各地地理概貌、地圖基本知識、地理數字資料以及地名拚讀注音等。圖集共分7個部分:導論、世界專題地圖、城市地圖、各洲專題地圖和普通地圖、海底圖、地理數字資料和地名索引等。該圖集在反映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程度的環境地圖上,將遙感圖象提供的信息以不同視覺變量的點、線、麵地圖符號轉載於地圖上,解譯成為具體、形象的地圖內容,為小比例尺專題地圖增添了科學內容和可靠程度。
邁爾百科全書世界地圖集(MeyersEnzyklopdishchesLexikon)是聯邦德國《邁爾百科全書》第二十七卷,由聯邦德國地理-地圖研究所編製,1979年出版。它是中型普通地理參考圖集,由世界圖、區域圖、大洋圖、旅遊勝地圖和地名索引五個部分組成。此圖集的突出特點是係統性強,整個圖集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各圖組選題一致,編排統一;強調圖幅比例尺的係列化,從而增強了地圖的可比性,在內容上收到了多而不亂的效果。
迪爾克遙感圖集(DierckeWeltraumbild-Atlas)由聯邦德國韋斯特曼公司編製,1981年出版,共176頁,全部用銅版紙印刷,製印精美,所有選題和圖幅皆以遙感圖象與地圖相對照形式出現。全圖集共分八個圖組:海岸形態、地質、植物與氣候帶、農業經濟、灌溉區及幹燥區、苔原極地區、資源與工業、城市居民區。所有影象與地圖均注有比例尺。圖集中還有遙感原理與應用簡介,影象解譯的基本知識、拍攝日期和資料來源等。此圖集被英國、日本有關單位翻譯出版。
意大利旅行俱樂部世界地圖集,它是一部大型普通參考地圖集,以古老的暈滃法表示地形的區域普通地圖為主體,其政區和地名的詳細程度超過了同類型的其他地圖集。該圖集出版曆史悠久,是西方早期的優秀地圖作品之一,首版於1927年,50年代作了重大修訂,1977年印行了第八版。圖集分世界地圖和區域普通地圖兩部分,共有地圖173頁,單麵印刷,另附地名索引一冊。
日本國家地圖集(日本國勢地圖帳)由日本建設省國土地理院編輯,1977年初版,1978年第二版,卷首有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簽署的獻辭。該圖集為巨型國家地圖集,圖集作者以大量的統計資料為依據,運用多種表示手段,采用各種圖型,係統地展示了日本的自然條件、經濟情勢和社會概貌,內容豐富,設計完整,製作精細,為國家地圖集中的優秀作品。圖集由15大類的83個圖組及兩部分索引組成,共有選題216個,地圖約300幅,其中經濟和社會文化兩大類的選題十分豐富,比美國國家地圖集的內容豐富得多,反映了日本在經濟與社會文化領域中作了大量廣泛而深入的統計工作,也反映了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料的研究深度,各種統計圖法應用也相當廣泛,特別是較多的應用三角形圖表法,表示了社會經濟現象的結構和發展趨勢。該圖集是研究日本國情的重要參考資料。
加拿大國家地圖集(TheNationalAtlasofCanada)由加拿大能源、礦產資源和情報部編製。全圖集共有各種比例尺地圖207頁,占總數的81.5%,文字說明和附表47頁,占18.5%,是一本全麵介紹加拿大自然和社會經濟情況的綜合性地圖集。該圖集分7個部分:自然環境、國家勘測、人口及居民地、教育語言、經濟地理、人口分區調查、圖集的參考文獻目錄。該圖集的選題既簡練又詳細,重點突出,表示方法靈活多樣,各種視覺變量運用得當,以少量符號表達豐富內容,設色不拘慣例,隻求明了易讀。其他各類地圖的表示法均各有特色,含有較豐富的信息量。
瑞士國家地圖集(AtlasderSchweiz)由瑞士著名地圖學家E.英霍夫主編,瑞士政府委托聯邦地形測量局出版社出版,由1965年開始,1978年完成,前後曆時14年。該圖集盒式散裝,共86個圖幅,瑞士聯邦總統H.P.Tschudi為圖集撰寫了前言。圖集內容按專題分為十一大類:地形和政區,自然,曆史,人口,居民地,農業林業經濟和土地改良,地下資源與農源生產,工業、商業、旅遊業,交通,教育,自然區。全圖集內容翔實,表現生動,不僅反映了山國瑞士獨特的風格,而且也顯示出編者在地貌製圖方麵的造詣。該圖集設計講究、風格細膩、印製精美,將嚴謹的科學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是國家地圖集的成功之作。
美國國家地圖集(TheNationalAtla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是由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局與80多個有關單位合作編製出版的一部大型國家地圖集。從50年代初開始設計到1970年問世,前後經曆十餘年。該圖介紹了美國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社會麵貌、政體特點及其曆史發展概況,是一部全麵反映和顯示美國國情的大型地圖作品,美國總統尼克鬆在卷首為圖集簽署了獻辭。該圖集收地圖765幅,合335頁。圖集分兩部分:普通圖與專題圖。為便於閱讀,圖集附有三組讀圖用政區界、地勢水係和居民地注記的透明膠片。該圖集的資料有重要參考價值。
上述隻是這一期間外國出版的地圖集中的一小部分,但論其規模與成就也足以反映20世紀掀起的編製地圖集的浪潮。我國在1937年出版了代表當時地圖科學水平的《申報館地圖集》,1965年以後陸續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地質圖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集》、《氣候圖集》、《水文圖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中國自然地理圖集》、《世界地圖集》、《非洲地圖集》、《中國老年人口地圖集》、《中國腫瘤圖集》、《中國人口圖集》等等。省區地圖集的出版也如雨後春筍,如蘇聯在這期間出版了十多部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州地圖集,美國出版幾十部縣區的土地資源地圖集,聯邦德國出版了十幾個州的地圖集。奧地利出版了五個區地圖集。我國近30年來,已有近25個省、市、自治區編製出版30餘部地圖集,有的省除普通地圖集或綜合地圖集外,還編製了經濟地圖集、自然地圖集、人口地圖集、曆史地圖集、農業區劃地圖集、環境質量評價圖集等。可見專題地圖與地圖集的編製,是現代地圖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
三、計算機輔助製圖和遙感資料製圖
現代地圖的另一個特點是引進新技術與新理論而發展起來的計算機輔助製圖和遙感資料製圖。
從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和1960年美國衛星遙感資料回收成功以後,開始進入了一個衛星遙感資料製圖的新時期。美國、蘇聯、法國、日本等先後發射了地球資源衛星、海洋衛星、氣象衛星,以及天空實驗室、自動星際站、宇宙飛船等,發回了大量遙感圖象與數據,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10米。對於陸地資源探測、全球海洋動力學研究和天氣預報以及各種物理現象研究等,都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資料。
我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自然環境複雜,不少地區人煙稀少,交通困難,長期以來資源情況不清,因此遙感技術應用於上述探測與製圖前景廣闊。70年代以來,我國衛星遙感技術有了迅猛發展。1970年以來,先後發射成功19顆人造衛星,其中9顆科學技術和實驗衛星,1975年11月我國發射的衛星在正常運行之後按計劃返回地球,獲得良好的圖象。1978年發射的“尖兵一號”衛星專門用於科學考察,帶回豐富的遙感資料。1985年10月,我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科學探測和技術實驗衛星,以國土資源調查為主要目的,提供的黑白和彩色紅外象片,很受用戶重視。我國的遙感衛星地麵站已於1986年12月建成,大量接收衛星遙感信息。資源衛星所提供的地球上陸地、海洋和大氣的遙感圖象和數據,對地圖科學產生了多方麵影響,開拓了更新與編製地圖的資料新來源。美國用衛星遙感資料隻一年時間就更新了拉丁美洲1∶100萬地圖,英國隻用9個月時間編製了南極大陸1∶100萬地圖和基底地質圖,並更新了土地利用圖,中國也用之編製西藏1∶150萬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以及1∶50萬山西省農業自然條件係列圖、陸地衛星影象中國地學分析圖集、吉林省陸地衛星影象圖集。1967年美國阿波羅衛星還完成了月球表麵測繪,編製了1∶100萬月球地形圖和地質圖,現在正在進行太陽係行星的探測,已經編繪了火星地質圖,開辟了空間製圖的新領域。
關於計算機輔助製圖,是60年代將計算機技術用於製圖以後開始的。由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信息理論的發展,在技術上和理論上為計算機輔助製圖的實現開辟了可能的前景。計算機輔助製圖經曆了理論探討、裝備試製、形成係統等階段,在一些先進國家已從實驗階段逐步過渡到生產階段。1957年英國應用機助製圖編製了紅海亞丁灣等深線圖。美國、英國和瑞典等國在60年代對本國的大、中比例尺地圖進行了數字化,並加以儲存。日本和瑞士在70年代初進行了社會經濟統計數據的計算和製圖。隻用3—4個月新編製了近200幅統計地圖,而且能夠做到及時更新,隨時反映國民經濟形勢的動態變化。現在技術先進的國家,已將計算機輔助製圖應用到海洋、氣象、水文、地質、土地利用、地球物理、宇宙航行、測繪、自然資源及社會經濟製圖中了。
我國地圖工作者,從60年代就開始了機助製圖研究。70年代進入係統化研究並研製成基本的機助製圖設備,投入生產。近年來,機助製圖軟件研製成績顯著,設計了許多基本製圖程序和專題製圖軟件係統,開始運用於製圖生產,如《天津環境質量地圖集》、《中國人口地圖集》等的編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正在進一步建立地理信息自動分析與製圖係統和地圖數據庫,加速軟件開發。可以看出我國機助製圖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