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環境
在人類影響環境的諸因素中,人口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他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人類的生存依賴於良好的自然環境。在地球上人口較少和科學技術較不發達的時期,社會的結構和文化要求較低,自然資源不僅能滿足人類的需要,而且地球的生態係統能夠淨化人類生活和生產中所排放出的廢棄物。因此,環境問題是微乎其微的,也可以說不存在環境的汙染問題,更不存在資源耗竭問題。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生產力的發展,再加上長期的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及生產和生活排放的汙染物超過了自然環境的容許量。這種變化不僅影響了局部地區的環境質量狀況,而且也導致了全球性的環境破壞,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
目前,人口的增長成了舉世矚目的重大問題。不少人憂心忡忡,認為我們的這個星球由於人口增長而麵臨著人口危機,甚至將目前世界人口的激增稱為“無聲的爆炸”。
人口問題自古有之。二千多年前韓非子在理論上給出了人口無限增殖的一般圖式:“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二千多年後美國人米勒(JohnEliMiller)家庭人口的增長給韓非子的圖式提供了一個生動的例證。米勒夫婦二人一共生了7個兒女,在他們有生之年,一共有過63個孫兒女,341個曾孫和6個重孫,這個大家族一共有過419人(他們的配偶除外)。他們的一生中先後有2個兒女、2個孫兒女及5個曾孫死亡。當這個大家族的元勳米勒先生於1961年在俄亥俄州米德費爾德(Mi-dlefield)的農莊中去世時,他給這個世界留下了410個後裔。
這個令人歎為觀止的事例再次雄辯地重申了:在人類與環境的矛盾中,人口的急劇增長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人類不同於一般的生物,他具有生物學與社會學的雙重特征。人口的增長也受生物學與社會學兩種規律的製約。因此,在本章中除討論世界人口發展曆史、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人口預測模型外,還要簡述種群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人口增長與環境
一、世界人口發展曆史
(一)過去的人口
研究過去的人口首先涉及到的問題是人類的起源,即人類何時從古猿中分化出來的問題。人類學的研究在這個問題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近年來在肯尼亞、南亞和我國雲南省發現的拉瑪古猿,是人科的祖先,距今1400萬年。人屬的起源要晚得多,能夠製造工具的“真人”的出現時間約為300萬年前,有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先後發現的200—3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為證。此後,從猿人至新人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幾個階段。
(1)猿人是最早的人類,經曆的時間長達200多萬年。又分為早期猿人(能人)與晚期猿人(直立人)。著名的爪哇直立猿人、德國海爾德堡猿人、中國的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元謀猿人以及最近北京大學考古係發現的遼寧金牛山猿人均屬晚期猿人。他們已能製造簡單的工具,縫製獸皮衣以及共同狩獵。
(2)古人又稱早期智人或尼安德特人(最先在德國尼安德特河穀發現)。我國廣東馬壩人、湖北長陽人與山西丁村人亦均屬早期智人。
(3)新人又稱晚期智人,如法國的克羅馬農人,中國的河套人、柳江人和資陽人。從晚期智人已能看出人口的種族差異。
雖然現在業已查明人類起源的時間,但是對如此遙遠的史前人口進行估測卻非易事。各國學者根據不同的理論、資料與方法進行估算,結果差異很大,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些估算有兩個共同點:第一,早期人類的數量非常少,全世界人口在幾千至幾萬之間;第二,幾百萬年來人口增長緩慢。前蘇聯學者根據下述兩點推算出10萬年前全球人口為20—30萬人:10萬年前全世界能供漁獵與采集的陸地麵積為400萬平方公裏;②靠采集與漁獵為生,平均每平方公裏隻能養活0.08人。各國學者對100萬年以前至公元1987年世界人口的估算數字列於表
表3.1世界人口發展
單位:百萬人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年鑒》1973年、1982年;聯合國《統計月報》1985年1月;蘇聯《國民經濟統計年鑒》1963年;蘇聯《世界各國人口》1978年;美國人口谘詢局《世界人口數據表》1984年4月;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關於世界人口變遷的調查研究》1982年3月。
(二)世界人口增長的三個時期
冰期開始時,也就是在300萬年前,人類首次出現在地球上。從那時起,人類實際上就在不斷向地球的全部陸地表麵擴散。
根據世界各國人類學者和人口學者所提供的資料。已有可能清楚地追溯世界人口發展的曆史。世界人口發展曆史至少有如下三個特點:
(1)長期以來人口增長率非常低。雖然目前世界人口增長率達1.7%—2.0%,但從全部人類史來看,平均增長率僅為0.00011%(R.Thomlinson,1965)。
(2)整個人口增長史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從原始人發展到1億人口,經曆了200—300萬年,即到了公元前10004年前後,世界人口方達到1億人。
(3)世界人口增長曲線呈現指數增長形式。這就意味著人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口增長明顯地加快,出現了人類有史以來不曾有過的高速度。根據曆史人口學家的估計,1650年,全世界的人口隻有5億人,這就是說,在經曆了幾百萬年的人類活動之後,世界人口才發展到5億。以後,過了200年,大約在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達到10億。又過了100年,大約在1927年,世界人達20億。再往後人口增長速度就更快了:
1960年,即用33年時間,人口達到30億。
1974年,即用14年時間,人口達到40億。
1987年,即用13年時間,人口突破50億大關。
按此人口增長速度發展,2000年全世界人口將超過62億。從任何意義上來說,世界人口的增長早已進入“起飛”階段。
世界人口的發展分成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從50—60萬年前開始,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隧石刀片和矛頭改良了狩獵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食物質量,第一次較大地提高了人口增長率。但是,隨後在生產技術上沒有新的突破,人口增長率沒有繼續提高,人口增長仍較緩慢。到公元前1萬年時,世界人口達到500萬左右(D.E.Dumond,1975)。
第二時期,從大約公元前8000年,即新石器時代開始。由於工具的改進與農牧業的早期發展,人類食物有了較穩定的來源。人口增長率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達到0.03%左右(W.D.Borrie,1970),使世界人口在公元元年達到1億(W.D.Borrie,1970)至2.5億(Ehrlichetal.,1977)。從公元初至中世紀,人口死亡率很高,達30‰—40‰,出生率為35‰—50‰,增長率為5‰—10‰。但由於經常出現的饑荒、瘟疫和戰爭,使人口增長率實際上不超過1‰。公元1300年,世界人口達到3.84億,但這時從中亞傳到歐洲的黑死病——鼠疫,使人口於1400年又劇減至3.73億(表3.1)。
第三時期,大約在200年前,人類實現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工業、醫學革命,采用了新的能源,實現了機械化,發展了新醫藥。人口死亡率從農業社會的30‰—40‰。降到工業社會的10‰—15‰。14世紀那種大規模的瘟疫再也沒有出現過。人口增長率從17世紀以前的1‰逐漸增加至10‰—20‰。這個增長階段一直延續到現在。雖然少數工業化國家已經達到了人口的零增長,但占全世界人口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尚未達到新的穩定階段。盡管幾個人口大國(如中國和印度)近年來已出現增長率穩定或略有下降的趨勢,但是,即使按照17‰的平均增長率計算,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仍將達到62億的水平。
(三)世界人口增長的原因
世界人口急劇增長的主要原因,有人認為是由於人類壽命延長所致。的確,隨著整個人類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人類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了。根據聯合國有關部門的調查,全世界有42個國家和地區的女性的平均壽命在75歲以上,其中日本為81.3歲,居首位,澳門和法國為80.3歲。男性平均壽命,日本為75.5歲,澳門為75.1歲。中國男女的平均壽命,解放前是35歲,1957年提高到57歲,1982年提高到68歲。
但也有人認為,長壽,不管人們是活到60歲、80歲或100歲,基本上與人口問題無關。
假定每個家庭有4個孩子,每一代的間隔是20年。以60歲、80歲和40歲的估計壽命(根據概率統計求得)作比較。在每種估計壽命中,開始時人口都為14人:祖父母2人,父母4人,小孩8人。在估計壽命為60歲一欄中,由於每新一代的增加,最老的一代人便被從圖中除掉,因此在圖中可保持3代人。請注意,每一代的人口增加1倍,即從14人增加到28人,然後增至56人……。
估計壽命增至80歲,這樣在圖中保持4代人。對於下一代來說,人口中留下來的老年人開始使總人口增加大約7%。但在這之後,每一代的人口仍然隻增加1倍,即從30到60到120人……。
估計壽命減少到40歲,因此,人口中少了較老的一代,最初的結果是比估計壽命為60歲的人口減少了15%左右。但這次減少之後,仍然開始每一代增加1倍人口。
可見,老年人壽命的長短對人口數量的長期影響很小。真正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是生多少小孩和這些小孩有多少長大成人並生育下一代人。而這是由經濟和社會因素決定的。人口增長較快的往往是經濟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因為:
(1)工業化程度低,農業生產落後,需要勞動力在較原始的農業社會裏,家族生活在他們自己耕種的小塊土地上,而他們大部分必需品就出於此。因此,在這樣一種社會裏,孩子是一種經濟財富。他們不僅是家務勞動的重要幫手,而且又是老年人的保障。當父母年邁,不能勞動時,兒女們就照顧他們,這是農業社會的傳統。而在工業化國家,特別是在城市的生活中,孩子們幾乎不負擔任何家務勞動,一切都依靠別人去做,而他們的食物、衣服、教育等都由父母負擔。此外,在高度發達的國家,老年人有養老金和其它形式的生活保障,因此,老年人不需要依靠他們的子女。
(2)嬰幼兒死亡率高,迫使家庭用高出生率來抵償盡管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水平仍不高,廣大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事業至今仍很落後。所以,嬰兒死亡率雖有下降,但水平仍然很高。平均每10個出生嬰兒就有一個活不到周歲,有的國家甚至每5個嬰兒中就有一個活不到周歲;1—4歲的幼兒死亡率同樣很高。高的嬰幼兒死亡率必然迫使家庭用高出生率來抵償。如印度,平均要有6.3個孩子,才有95%的可能性保證父母活到65歲時,有一個孩子活著奉養他們。
(3)文盲率高,不易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發展中國家文盲很多,人口教育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農村地區文盲率更高,而婦女文盲率更是高得驚人。例如,尼泊爾1971年15歲以上的人口的文盲率高達87.5%,女性文盲率更高達到97.4%。人口文盲率高,容易接受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舊觀念;另一方麵,不容易接受避孕節育的現代科學知識。這些國家人口出生率高是可以理解的。
(4)婦女地位低,在生育問題上沒有決定權原始社會末期,從母係社會變為父係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下降,開始出現“男尊女卑”的現象。目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始終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婦女擔負著繁重的勞動,她們實際上沒有擺脫低下的地位,在生育問題上沒有決定權。這也促使亞非地區發展中國家廣大婦女的高生育率保持下去。
(5)盛行早婚,是發展中國家保持高出生率的原因之一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盛行早婚,農村尤甚。這是發展中國家出生率高的一個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法定婚齡低,實際婚齡也低。早婚的結果必然導致早育、密育、多育,使發展中國家保持高出生率。例如,中國的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各省市自治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早婚現象,早婚人口主要分布在邊疆省區,但內地及沿海省區也占一定比例。另外,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中所反映的育齡婦女生育狀況也令人吃驚:生育第二胎的、第三胎的、第四胎的、第五胎的共計一千萬人。
(6)舊的傳統風俗、宗教教義、人口政策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育觀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雖然社會前進了,時代不同了,但多少世紀以來遺留下來的舊風俗、舊習慣仍頑固地紮根於這些國家人們的頭腦中。重男輕女、多子多孫、四世同堂、養兒防老等仍然是一種傳統勢力,很難克服。
有的宗教教義影響也使生育率保持在高水平。例如,西亞、北非、東南亞盛行伊斯蘭教,南亞盛行印度教,拉丁美洲盛行天主教。這些宗教的教義都鼓勵多生多育,不允許人工流產或做絕育手術。
除上述因素外,人口增長還與世界各國的人口政策有關。對於什麼是人口政策,世界各國有不同的觀點和解釋。不少國家甚至至今還否認他們有人口政策。這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批評為幹預基本人權——生育子女的權利。對此,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人口政策;而由政府製定並正式頒布的人口政策,被稱之為積極的人口政策。所以,不管是否公開宣布有人口政策,各國政府實際上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執行著一項人口政策。
到1978年為止,世界上仍有36個國家的政府公開實行或傾向於實行鼓勵生育的人口政策。世界各國實現人口政策的措施主要有三類:第一,思想影響措施;第二,經濟措施;第三,行政立法措施。例如法國,1939年成立“人口最高委員會”,頒布“家庭法”。規定給有3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給予更多的補助;在擁有200名以上職工的工廠工作的婦女,可連續休產假兩年,並允許丈夫分享假期等。
前蘇聯,規定多子女的家庭可以得到一次性或固定性的補助;多子女的女職工可以提前5年退休;獲“母親英雄”、“母親光榮”、“母親獎章”的多子女母親有享受住房的優先權利;對30歲以下新婚夫婦提供住房一間,有一個孩子後改為提供單間一套的住房,有兩個孩子後提供兩間一套的住房;並且規定,對頭胎給予50盧布的一次性補助,第二和第三胎均給予100盧布補助,產假延長到18個月。
新加坡最近采取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的人口政策,鼓勵有知識、有文化的婦女多生孩子。這項政策的具體內容是: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婦女生一個孩子,工資可增長5%;生兩個孩子,工資可增長10%;生三個孩子,工資可增長15%。為了保證人口質量,還規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生第二個孩子時須交納罰款。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世界人口在急劇地增長著,有人把人口的急劇增長稱之為毫不引人注目卻又擔負著人類生死存亡的聚變。1987年7月11日,聯合國宣布為世界50億人口日。如果把這些人排列成隊伍,每50厘米一個人一直排到月球,可以排成6.5列縱隊,而其中整整一隊半是中國人。假如也按此排列,中國人口可以繞地球赤道13圈多。
世界人口突破50億大關,這個數字意味著一種迫切性。這種迫切性是指全世界都應當認識到控製人口對於人類已經是迫在眉睫了。這種迫切性除了上述講的世界人口的驚人增長外,還來自人口運動的慣性、周期性和曆史性。概括地講,慣性是指人口的增加或減少的趨勢都要經過一代人至幾代人的時間才能改變,也就是有很強的滯後性;周期性是指有出生高峰,就必然伴隨有上學高峰、就業高峰、婚育高峰、老年人高峰;曆史性就是承認現實、接受現實。根據人口問題所出現的周期性和慣性,我們今天的50億世界人口,將不可避免地要繼續增長下去,達到80億乃至100億,至於世界人口究竟最終將穩定在多大的規模上,還要看人類近期內有效地控製生育的能力。
(四)未來世界人口的預測
關於未來世界人口的預測,各國及國際組織的有關學者、專家紛紛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和預測方案。早在60年代,當世界人口增長率上升之際,西方學者中有人曾認為人口增長就象脫韁的野馬,根本無法控製。因此,有人估計到2000年世界人口可能達到100億,甚至達到120億。
在60—70年代,“人口危機”論和“人口爆炸”論盛行一時,好象世界人口發展已經進入危機階段,大有地球上人滿之患的災難即將來臨之勢。其中有的人(H.福伊斯特,1960)甚至確定了“世界末日”為公元2026年11月13日星期五。他說:“如果人口象近二千年那樣增長的話,屆期世界人口總數將達到無窮大”。有的人(H.Fremlin)認為,如果以目前的增長率繼續增長,則我們不能維持800—1000年。別的不說,那時由於人口(大約1016—1018,整個地球表麵空間每平方米約有120人)所產生的熱量和維持這些人口生活所產生的能量將不能消散。這樣一種增長,人們必須要有能夠忍受5000℃(與太陽表麵溫度相等)的皮膚,這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說,即使我們能夠克服所有的人口限製因素(食物、空間、原料等),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裏我們也將達到“絕對極限”,而且將由我們自身的熱量使我們白熱化而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