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古代也能炒彙率?(1 / 2)

孫山如此舉動,在別人眼中,定會覺得不正常。

誰都懂得金銀不僅保值,儲運也十分方便,而銅錢這種東西,沉甸甸的極難搬運先不說,市麵上的價值也是浮動極大,幾乎一天一變動。

這年頭北邊兵荒馬亂的,稍有個風吹草動,銅錢就跌得厲害,今天一文錢還能買個熱乎乎的菜包子,明天指不定就要漲到兩文錢了。

世間之人大多隻聽說過,要把手中銅錢換成金銀藏在家中,還從未見過有人要把銀子全換成銅錢搬回家裏的。

這種事情若是讓孫才讓知道了,絕對會懷疑自家兒子瘋傻了,這也是孫山一直不敢對孫父明說,他要如何使用這批銀子的原因。

自古以來,越是和平年代,貨幣越是穩定。到了亂世,這種情況就會迅速轉變,銅錢由於攜帶不便被人嫌棄,那些有錢人家為穩妥之見,紛紛將手中的銅錢拋手,兌換成更易攜帶的金銀,自然搞得市麵上金銀成了搶手貨。

這便導致了傳說中的銀貴銅賤。

總之一句話,亂世之中,銀比銅好,金又比銀更好。

世道越亂,金銀越討人喜歡,而金、銀、銅三者之間的兌換比值越是離譜。

按照大宋定製,一貫銅錢為七百七十文,金銀流通,須與銅錢折價,兌換比率一直浮動不定。

北宋初,一兩銀子可兌一貫銅錢;到徽宗時,由於產銀不足,一兩銀子變得可兌換兩貫銅錢。至於金銀比值,在整個北宋都一直波動不大,始終保持在一比十左右。

可到了兩宋交替之際,靖康之變,中原淪喪,大批北人南遷,帶動著金銀比值一下子猛跌至一比二十多,銀銅比值更是跌得沒譜,尤其是世道最亂的建炎年間,銀銅的兌換比值甚至一度跌到一比十幾的離譜程度。

好在前兩年,金兵被嶽飛、韓世忠等宋將打得丟盔卸甲,南宋局勢漸穩,銀銅兌換比值也慢慢回升到一比四左右。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年初嶽飛罷職,嶽家軍也隨之煙消雲散,宋金之間的軍力對比瞬間乾坤易轉。麵對咄咄逼人的壓境敵軍,江南的富戶百姓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拋棄銅錢、購進金銀之舉。

孫才讓就是其中之一,府裏但凡有新收上來的銅錢,全被他拿去換成了金銀。

現如今的蘇州市麵上,銀銅兌換比值已經跌到了一比五的程度,甚至還有進一步下跌的趨勢。

可是作為穿越者的孫山,卻知道再過上兩個月,宋金之間就會簽訂紹興和議,一旦這個消息傳到江南,銅價必定大幅上漲。

孫山暗中策劃著,將府中積攢的金銀全部拋出去兌換成銅錢,準備等到銅價上漲至最高點時,再將銅錢拋出去換回金銀,這樣一來通過賺取差價,肯定能好好撈上一大筆。

這事情說白了,就和他前世的“炒彙率”一個道理。

隻是可惜,孫山現在能動用的本錢隻有十五萬兩白銀,那七千多兩黃金他隻能望而興歎。

查看過銀庫之後,孫山上到地麵,轉身回了自己院中。

院子裏空蕩蕩的,隻有珠兒和玉兒兩個丫環在,範繡娘帶著碧雲留在了娘家,一兩天之內還沒有要返回的跡象。

書房之中。

孫山正在提筆趕著《刑偵集錄》的書稿,老管家孫更富帶著兩個陌生麵孔聯袂而來。

這兩人,都是三四十歲年紀,一個姓閔,一個姓商,乃是孫家兩家銀鋪的新任掌櫃,而前任掌櫃早因牽連柯士昭一事被開革出門了。

主賓見禮落座之後,孫山將自己的計劃一一道出,卻是將在場的三人都驚得愣住了。

孫更富作為府裏的大管家,與其餘他兩人的身份不同,他雖覺得自家少爺此舉委實有些瘋狂,但是作為一名老仆,很識趣地選擇了閉口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