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

宜興市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濱,南部為丘陵山區,森林植被茂盛,青山碧水;北部為典型的江南平原水鄉,是魚米之鄉。土境內河網稠密,湖泊較多,土地肥沃,陶窯相連,竹海連綿,茶園漫布,石洞遍山,素有“中國陶都”和“洞天世界”之稱。

由於宜興地處湖泊、河瀆、平原、山巒之間,所以風景秀麗,處處可見農舍、小橋、清溪,展現出特有的自然風貌。

古時,這裏曾叫荊溪,因蒼山清溪而得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稱陽羨。後晉惠帝把陽羨改名為義興。宋朝時,宋太宗名叫光義,為了避諱,改義興為宜興,一直相沿至今。根據曆史記載宜興已有4000餘年的曆史,稱得上是曆史古城。現在宜興是無錫市下轄的縣級市,總麵積1758平方公裏,總人口108萬。

宜興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礦藏極為豐富,盛產毛竹、茶葉,是我國產茶的名地之一。唐朝時,規定每年在宜興采製進貢宮廷的紫筍茶。宜興太華山區,是江蘇省最大的毛竹生產基地,故有“竹海”美稱。據地質學家考證,“洞天世界”宜興的山洞形成已經近100萬年,被稱為“江南第一古跡”、“海內奇觀”。

遠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在這裏發明創造了陶器。他們先後製作過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直到精美的紫砂陶。在宜興曆來就有“家家做坯、處處皆窯、遍地產陶”的景象,所以人們稱它為“陶都”。現在宜興是我國陶瓷工業基地之一,生產有8大類共7000多個品種,有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美術陶以及日用陶瓷、工業陶瓷等等,其中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被譽為宜興陶瓷的“五朵金花”。尤其是紫砂又被譽為“陶都之花”。紫砂製品造型獨特,輔以書畫雕刻,獨樹一幟,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作為日用品,還有獨特的優點,用紫砂茶壺泡茶後,色、香、味都好,使用時間越久,色澤越光潤,即使在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會散發出茶香。製作紫砂所用的紫砂泥,為宜興所獨有,它深藏於岩石層底下的夾泥中。

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蘊藏著大量的花崗石、白雲石、石英石,其中尤以質地好、儲量多的大理石為人所稱道。宜興大理石的主要品種有咖啡色、奶油色、墨晶色等,紅奶油色因其美如玉、紅似桃,被譽為“宜興玫瑰”,與東北的“丹東綠”、山東的“雪花白”、浙江的“杭灰”並稱為我國大理石的四大名牌。被美國客商譽為“東方的紅玫瑰”。

曆史上宜興文人薈萃,書法家王羲之,詩人謝靈運、李白、白居易、杜牧、蘇東坡,民族英雄嶽飛,書畫家趙孟頫、沈石田、唐伯虎、文征明等都到過宜興,並且留下了許多讚美宜興的題詞、詩文、書畫、遊記等。到了現代,宜興成為教授的搖籃,周培源、蔣南翔、唐敖慶和潘菽等都是宜興籍人士。

宜興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善卷洞位於宜興市城區西南25公裏處,全洞分上、中、下3層,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其中尤以下洞和水洞稱奇。張公洞又名庚桑洞,位於城區西南22公裏處,洞的特色是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72洞,洞洞有奇景。靈穀洞位於張公洞南6公裏處,是一巨型石灰岩溶洞,由6個大石廳組成,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見長。周王廟位於宜興城內東廟巷底,為紀念著名的平西將軍周處於西晉元康九年建立,是一座建築宏偉的古老祠廟。國山碑位於墨山西南山崗上,始建於三國時期,有“江南第一碑”之譽。東坡書院位於蜀山南麓,是當年蘇東坡在宜興講學的地方。玉女潭在城南23公裏處,方圓百尺,三麵石壁相依,下臨萬丈深淵,潭水澄碧,一座天生石橋橫跨上空,藤蘿倒懸,自古有“陽羨佳境,以此為首”的說法。太平天國王府,在城內通直觀巷,原來是太平天國輔王楊輔清的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