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市

青銅峽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銀川平原西南部。全市總麵積1892平方公裏,總人口23萬。市境南北長60公裏,東西寬30多公裏,境內最高峰是牛首山,海拔1774米。黃河流經市區。氣候特點是夏秋涼爽,冬寒雪小,風沙多雨水少,為大陸性季風氣候。

青銅峽市曆史悠久。秦漢時,屬富平縣地。北魏屬薄骨律鎮。宋屬懷遠鎮。西夏為右廂朝順軍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置寧朔縣,屬寧夏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寧夏府改稱朔方道,寧朔縣隸屬朔方道,歸甘肅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道改為寧夏省。1954年9月撤銷寧夏省,並入甘肅省,設立銀川專區,寧朔縣隸屬銀川專區。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朔縣歸自治區管轄。1960年10月撤銷寧朔縣,成立青銅峽市,因市址設在青銅峽而得名。1963年經國務院決定,撤銷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1983年12月,再次恢複青銅峽市。

青銅峽市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建於元代初年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一百零八塔,塔群背山麵水,分階層而建,從上而下,按奇數依次排列,構成為等邊三角形的巨大塔群。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廣武口子門岩畫,鴻樂府、牛首山寺群,漢、唐古墓群,古長城遺址,清代俞提督墓,廟山湖和鴿子山低溫熱水泉,西北第二大鳥島等。除九曲黃河流經市區外,秦、漢、唐、清各代開挖的六大古渠及後來開鑿的太寧渠、西幹渠、東幹渠,被稱為“九大幹渠”。1967年竣工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把九大幹渠之口統由攔河大壩控製,是銀川平原引黃灌區的總門戶,俗有“銀川鎖鑰此稱雄”之說,近年又有“寧夏都江堰”之稱。青銅峽水庫自然風景區位於市區南部,那裏景色優美,山水如畫,十裏長峽兩岸是被人稱為“候鳥天堂”的庫區鳥島,此處已被列為區級自然保護區。

青銅峽市地處黃河之濱,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主要礦藏資源有煤、鐵、石膏石、石灰石等。盛產小麥、水稻、玉米、高粱、豆類及油料、瓜果、甜菜等農產品,是寧夏主要的產糧區,也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這裏出產的大米、西瓜、蘋果被稱為青銅峽“農業三寶”。

青銅峽市也是工業生產基地,形成了具有能源優勢和地方特色的工業生產體係。主要工業有電力、冶金、煤炭、機械、紡織、化工、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