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研究中的區域觀點和綜合觀點(1 / 3)

地理環境研究中的區域觀點和綜合觀點

區域觀點和綜合觀點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基本觀點。在地理學中,區域觀點和綜合觀點是緊密聯係的,綜合主要是區域基礎上的綜合,包括:

(1)區域內部各個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

(2)區域發展過程中各要素相互影響的綜合;

(3)本區與鄰區、相關區相互關係的綜合;

(4)不同層次的地域間的綜合。

自然條件評價中的區域觀點與綜合觀點

自然條件是一個龐大的體係。不少自然資源的評價已經形成獨立的學說。例如,礦產資源評價、土地資源評價等已經有自己的理論和方法論體係。地理學主要從區域和綜合的角度對自然條件進行評價。

從區域和綜合的角度評價自然條件,下列觀點是比較重要的:有利和不利的統一;數量和質量的統一;絕對量和相對量的統一;時空分布的統一;自然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的統一。

1.有利和不利的統一

在多數場合,用“好”或者“不好”這類簡單的結論評價自然條件,往往是不全麵的。“月有陰晴圓缺”。大部分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利也有弊。更重要的是利和弊都在發展變化,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認為台風毀屋拔樹,破壞性很大。例如,台風給菲律賓帶來的損失年平均占國民生產總值0.5—1%。但是,台風也可以解除伏旱。每年7月到9月,台風雨占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降雨量30%以上。

有些自然條件,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是不利因素。經過改良,可以成為有利因素。河北滄州多鹽堿地,糧食單位麵積產量較低,改種向日葵、紅麻等耐堿作物,可以獲得較好的收成,還可為榨油業、紡織業提供原料。蘇北裏下河地區地勢低窪,過去船行樹梢,水災頻繁。經過大規模水利建設,現在成為著名的糧倉。

2.數量和質量的統一,絕對量和相對量的統一

每一個自然條件都是數量和質量的統一體。當數量和質量達不到一定界限時,構不成有經濟效益的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的價值是由數量和質量兩個指標共同決定的。我國鐵礦按礦石量計算是501億噸,次於俄羅斯、巴西居世界第三位。然而,我國絕大部分鐵礦含鐵量隻有30%左右。鐵金屬的含量比礦石量要少得多,其中,有一部鐵礦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下還難以利用。因此,我國是一個鐵礦相對貧乏,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的國家。

自然資源的相對量有三個層次:自然資源密度,每平方公裏土地上擁有的資源量;自然資源豐度,平均每人占有的資源量;自然資源保證度,自然資源與社會需要量的對比關係,自然資源可以保證使用時期的長度。

評價我國自然資源時有兩個相反的觀點:“地大物博論”和“地大物不博論”。

“地大物博”是根據自然資源絕對量作出的結論。按照相對量,我國自然資源並不博。我國人均耕地相當美國六分之一,相當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比印度還少40%。人均徑流量隻有世界水平四分之一,木材蓄積量隻有世界水平八分之一。煤是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人均探明儲量837噸。如果達到目前美國人均年消費25噸標準煤的消費水平,如果我國繼續保持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探明的煤儲量,30年左右時間便可以用完。可見,自然資源並不是我國主要優勢。資源戰略不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可以持久依賴的發展戰略。相反,應當十分注意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資源。

“地大物不博”是根據30年代地質勘探水平得出的結論。當時我國鐵礦探明儲量18億噸,石油和天然氣基本上沒有探明,被稱為“貧油國”。1949年以來經過大力勘探,鎢、銻、稀土、鋰、錫、菱鎂礦儲量居世界首位,銅、鉛、鋅、鉬、汞、鎳、煤儲量居世界前列。按照45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比較,我國次於俄羅斯和美國,居世界第三位。我國廣大西部地區的地質勘探水平較低,仍有擴大資源的潛力。因此,認為我國“地大物不博”是不符合實際的。

3.時空分布的統一

時間和空間是自然條件的存在形式。自然條件通過特定的時間和特點的空間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在評價自然條件時,不能離開時間背景,不能離開各要素在空間上的結合關係。

同樣一個自然要素,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區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有很大區別。分析能源時,必須統一研究煤、水力、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時空結合狀況。我國西南四川、雲南、西藏地區煤的儲量不多,水力資源豐富,可以起補償作用。同樣規模的煤礦資源,在動力豐沛的地區引不起人們的重視,在動力貧乏的地區,成了雪中送炭的寶藏。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陳雲提出國民經濟計劃工作的兩個指導思想,含有氣候資源時空統一的觀念。第一個指導思想是“三、四、三”,意思是國民經濟計劃工作要留有餘地,要估計到我國農業在十年中大體三個豐年,四個平年,三個歉收年的頻率。這一指導思想充分反映我國季風氣候水熱條件變率大的特點。第二個指導思想是“八月十五見光明”,意思是我國農業收成到農曆八月十五可以見分曉。“八月十五見光明”,風調雨順,財政增收,基本建設可以追加投資,整個國民經濟可以出現好形勢。

評價自然條件時,要善於在一個地區的眾多自然要素中找出主導因素。在討論淮河對水稻分布的影響時,可以列舉許多因素。經過實地考察,發現地形是主導因素。淮河以南是微微起伏的丘陵,有崗地、塝地、衝地。在衝地頂端可以築水塘進行自流灌溉。淮河以北是大平原,沒有築水塘自流灌溉的便利條件。因此,1949年前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50年代開始大規模治淮工程,在淮河上遊建造大型水庫,在淮河北岸建成灌溉渠道網絡,可以用機械化提水工具澆灌。50年代以後,稻田在淮河以北延伸。

4.自然可能性與經濟合理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