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4月19日,英國軍隊和美國民軍在列克星敦和康科德發生了衝突,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武裝鬥爭的序幕從此揭開。

英國殖民統治者的所做所為令富蘭克林十分憤慨。他在1775年初向英國呈交了《調回駐波士頓軍隊的方案》,但被拒絕。英國政府日益憎恨富蘭克林,使他的處境極端困難。1775年4月,富蘭克林決定離英返美。

富蘭克林回到北美後,立刻投身於革命,擔任賓州治安委員會的委員,並在1775年5月出席了在費城召開的第二次大陸會議。

與此同時,他與《常識》的作者潘恩共同起草了富於資產階級民主精神的《賓州憲法》。潘恩這位獨立戰爭中的傑出戰士原是契約奴身份。富蘭克林在1774年出使英國期間認識了他,並寫信給《賓夕法尼亞雜誌》,介紹他到費城工作。他讚許潘恩是“一位有智慧的、值得尊敬的青年”。

1776年6月,富蘭克林參加了《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大陸會議指定傑弗遜、富蘭克林、約翰·亞當斯等5人組成委員會,起草宣言。他們以氣勢磅礴的筆調,起草了《獨立宣言》,概括了英法思想家提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所依據的政治理論和革命原則,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人人是生而平等的,他們都被造物主賦與某些不可讓渡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等權利,……當任何形式的政體妨礙了這種目的時,人民有權力去改變它,或廢除它。”《獨立宣言》指控英王倒行逆施,綜述了迫使美國人民爭取獨立的原因。它不僅是美國宣告獨立的正式文件,也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人民要求民主主權的宣言書。它動員人民群眾為爭取民主權利、民族獨立而鬥爭,成為當時美國人民反抗英國奴役、進行革命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致美國總統林肯的信中曾經指出:《獨立宣言》是“第一個人權宣言”。其曆史進步作用十分突出。

北美殖民地人民正式宣告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美洲大陸上一個新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從此誕生了。因富蘭克林過去曾任郵政總長,這時他仍擔任這一職務。秋天,他奉美國國會的派遣前往巴黎,以特使的身份促使法國助戰。途中還俘獲了兩艘英國船,以此作為交換,換得了槍支彈藥,供給美國作戰部隊。在法國,他博得了輿論界的同情。

12月,由於當時美國戰事暫時失利,英軍攻占了費城。法國猶豫不決,懷疑美國抗英鬥爭是否能勝利。富蘭克林的使命陷於僵局。但富蘭克林沒有灰心,他對革命勝利滿懷信心,堅定不移。此時,英國在法國的秘密使節與富蘭克林進行誘和談判,富蘭克林運用與英秘使談判之機,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同時向華盛頓推薦了普魯士軍官斯特烏本男爵。斯特烏本在美國把一支紀律鬆弛的部隊訓練成為一支勁旅。

1777年秋,英軍南北合擊占領哈得遜河流域以孤立新英格蘭的計劃遭到失敗。英將柏高英在紐約州的薩拉托加戰敗,率5000人於1777年10月14日投降;此役成為獨立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法國在富蘭克林的努力說服下,認識到自身利益,同意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支援美國,這就加快了獨立戰爭勝利的到來。

1778年2月6日,富蘭克林代表美國與法國簽訂了《美法友好商務條約》和《美法同盟條約》。戰爭結束後,富蘭克林仍在法國處理美國和法國以及與英國的外交事務。1783年9月,富蘭克林等3人代表美國與英國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北美13州獨立。1785年富蘭克林從法國回國前夕,波旁王朝為表彰富蘭克林在外交上的貢獻,國王路易十六把自己四周嵌滿珍珠的肖像贈給富蘭克林。臨行時,法國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富蘭克林回國後被選為賓州州長,由於全州人民的愛戴,他連任3年。1787年5月,已滿81歲的富蘭克林帶著疾病參加了美國憲法製定工作,是費城製憲會議最重要的委員之一。在製憲過程中,議會發生了意見分歧。富蘭克林讚成民主製,主張建立一院製的議會。他極力反對種族主義及奴隸製度,主張把人民應享有的權利列入憲法。同時富蘭克林又以元老派的身份設法調和內部矛盾,力促憲法通過。

九、以文載德

富蘭克林的著作很多,《全集》有40卷,大部分是諷刺世事、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覺醒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是《自傳》。

自從《富蘭克林自傳》第一部法文本出版以來,它相繼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為傳播。這本書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首先在於它的思想性。富蘭克林生活的時代正是北美新民族形成、覺醒、獨立並最後通過戰爭取得勝利的時代。富蘭克林不僅參加了這一巨大變革的全過程,而且是這一偉大革命運動的第一個最傑出的領導人。《自傳》既是富蘭克林前半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北美新民族覺醒、獨立運動前半部的縮影。他對獨立、自由、民主和科學事業的追求,對一切暴政的批判和反抗,這種忘我鬥爭精神不僅代表了當時北美廣大勞動人民的意誌和願望,而且必定會激勵各個時代的各國讀者的心。正如他的朋友所說:“就您的聲望來講,我想不出比您的自傳更有效的廣告了。……您的自傳的重要性,……不亞於愷撒和塔西佗的著作,……會成為自學的崇高法則和典型”,而且能“改進全人類”。

在寫作技巧上,《自傳》也有它獨到之處。富蘭克林是美國第一位具有世界聲譽的散文作家,是18世紀最優秀的幽默大師之一。由於早年在寫作散文上刻苦磨礪,如鏤金石,鍥而不舍,形成了他那生動簡練、明朗曉暢、清新活潑、幽默親切、引人入勝的散文風格,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具有這些特點。《自傳》是他的代表作,集中體現了他的風格。《自傳》在談到他自學時有這樣一段:

“大概在我16歲左右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了一個叫屈裏昂寫的一本宣傳素食的書,我就決心實行素食,我哥哥因為尚未結婚,無人主持家務,他和他的學徒們就在另外一家人家包飯;我不吃葷食,引起了麻煩,因此他們常常因我的怪癖而責備我。我學會了一些屈裏昂烹調自己的食品如煮山芋、煮飯、做快速布丁等方法。為此我向哥哥提出:假如他願意把我每周的夥食費的一半給我,願意自理夥食,他立刻同意了。不久我就發現我可以從夥食費中節省半數,這就又是一筆買書的錢了;但是這樣做還有另外一個便利,當他們離開印刷所去吃飯的時候,我獨自一人留在所中,我不久就草草地吃完了我的簡便點心;我吃的常常隻是一塊餅幹或是一片麵包,一把葡萄幹或是從麵包鋪買來的一塊果餡餅和一杯清水。在他們回來以前的這一段時間裏我就可以讀書了。由於飲食節製常常能使人頭腦清醒、思想敏捷,所以我的節奏比以前更快了。”

富蘭克林的文章不僅句法簡潔,溫文爾雅,而且用字準確、生動、老練;在樸實無華的敘述中,非常平易近人地告訴讀者一個非常驚人的事實:他以普通工人的1/4的夥食費維持最簡樸的生活。但在業餘自學中,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他的艱苦奮鬥和分秒必爭的自學精神實在令人敬佩!

富蘭克林對金錢、享受的看法,至今仍對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他這樣寫道:

“那時,我是個7歲的孩子。在一個假日裏,同伴們往我口袋裏裝滿了硬幣。我立即向兒童玩具店跑去。路上,我看見別的孩子手裏拿著哨子,哨子吹出的聲音把我迷住了。我就把硬幣統統掏出來,換了一隻哨子。我回到家裏,一蹦三跳地吹著哨子跑遍全屋,洋洋得意,沒想到這就遭到了一家人的譏笑。我把買哨子所付的錢告訴兄姐和堂兄堂姐時,他們說,我多付了4個哨子的錢,還對我說,多付的錢還可以購買許多好玩的東西。他們取笑我做了件蠢事,把我氣惱得哭了起來。每當一想到這件事,我所感到的羞辱,超過哨子帶給我的樂趣。”

“然而,這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腦際,後來對我頗有益處,每當別人引誘我去買一些我用不著的東西時,我常常告訴自己,‘別對哨子花太多的錢’。我把錢省了下來。及至長大成人,來到大千世界,觀察人的一舉一動,我想,我遇到了許許多多‘對哨子付出了太多的錢’的人。有的人渴望得到宮廷的歌舞升平,把時間浪費在宮廷會議上,放棄休息、自由、美德,甚至夢寐以求。我認為,‘這種人對他的哨子付了過高的代價’。有的人爭名奪利,時常參與政事,對本職工作玩忽職守,因此而墮落。我認為,‘這種人對他的哨子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

有的守財奴為了斂財致富,不惜置一切舒適、一切與人為善的快樂、別人對他的尊敬和友誼的歡樂於不顧,我說,‘可憐的人啊,你為你的哨子付出了過高的代價’。專門尋歡作樂的人,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誌向或社會地位,忽視健康,隻沉溺於眼前的良辰美景,我說:‘錯了,你這麼做適得其反,在自找苦吃;你對你的哨子付出了過高的代價’。有的人熱衷於修飾儀表,講究衣著,欲置備美觀高級的住宅、精雕細琢的家具和富麗堂皇的馬車,但又力所不能及,結果債台高築,‘哎呀!’我感歎道,‘他對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價’。總而言之,人類一切痛苦之事,大都由於對事情的錯誤估價,亦即‘對他們的哨子付出過高的代價’——因小失大。”

富蘭克林對建立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製度作了最後的努力,1790年4月17日,他在費城與世長辭。

富蘭克林的一生是偉大的。他作為政治家與華盛頓、傑弗遜等人並列載入史冊。他作為科學家,成為電氣科學的先驅。富蘭克林在人們心中享有盛名,聲名顯赫,卻從不驕傲,從不願意談他的成就和榮譽,在他的墓碑上隻鐫刻了這樣幾個字:“印刷工富蘭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