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環境大環境(續)
太陽係大環境
地球星是太陽第三位近鄰
地球星在宇宙空間中是個在運動的小不點中國古人常說的“天地”是把兩者對立的,他們認為地比天大,因為天幕落在地上。現今科學進步,已知蒼蒼者“天”是指天球視麵,包括所有的星係,也包括腳下的地球星。如果從冥王星上望地球星,可能望不見。在宇宙內,地球星比地麵上的一粒微塵還小,因此,我們把它叫做“小不點”。所謂小不點,比點還小。
了解地球星的微小,就不會出現“地與天對立”的觀念。距今2500年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已證實“視點愈高,視野愈大”的原理。他比別人高明多了。我們也重視實地觀察。西方學者也重視觀察自然現象,例如航海者發現入港的船先看見其船桅,後見其船身;出港的船恰好相反。他們把這一現象作為“大地為一球形”的證據。又如北半球內旅客向北直進,北方星辰漸高,南方星辰漸低;如改向南行,情況又恰好相反。就與地圓學說取得聯係。我們國希望科學發展,必須重視觀察,以求得到正確的結論。希望哲學家亞裏斯多德首先指出月蝕現象是地球星的影子落在月球麵上。因此,他推測地為圓球形。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受帝王的壓力比西方人大,因為中國的帝王被尊為“天子”,如果要研究天,相當於研究帝王的父母,那還了得!因此,無人敢言天,也無人敢言地。例如清朝末年,中國人興修第一條鐵路,由上海通到吳淞口,隻是一條狹軌小鐵路,清室卻認為妨害墳墓中死人的寧靜,下令拆除。這不是笑話,而是文化方麵的大悲劇。現今中國人開采石油,向下已進入地下數千米深,並未遇見鬼。向天發射火箭,已進入高空數百公裏,也未逢見神。
地球星是動的,整體的運動。然而人類不能察覺,顯示人太微小了。人在火車內,知道火車在前進;人在輪船上,知道輪船在前進;人在地球星上也應該知道地球星在前進。學者指出日月星東出西沒是由於地球星由西向東自轉的緣故。這個運動,一般人都知道。春往夏來,冬去春來,一般人也能指出這是四季的變化。然而地質史上有三次大冰期,分別出現於震旦紀、二迭紀及更新世。這是什麼原因?知識分子與專家學者也不了解?我們認為這與地球星跟隨太陽恒星環繞銀心運動有關係。地球星在銀河星係內有運動,同時也跟著銀河星係在“星係團”內有運動。我們觀察夜半時正南方的星座有變易,了解地球星的繞日公轉。但地球星環繞銀心,我們毫無感覺,然而我們腦中時常有乘坐地球星巡視宇宙的想法。每逢我們想到我們正坐著地球星在宇宙空間內遊覽,我們就很快樂,這種快樂不是古代帝王(如秦皇、漢武)所能了解的,也不是中國老道士及老和尚所希望的白日飛升,做活神仙。殊不知人已在星上,腳踩著星跟隨太陽恒星每秒鍾向前行約300公裏或者更快。
地球星是宇宙內唯一的綠洲宇宙內恒星相當於撒哈拉大沙漠中的細沙。恒星上無生物。隻有地球星上有生物而且有人,所以可以說地球星是宇宙內唯一的“綠洲”。我們就在這片綠洲上生活,真是絕大的幸運!為什麼不努力前進!地球星的特性及其優點略述如下。
(1)九大行星中地球星密度最大,位於領導地位。如果把地球星的密度作為1,其後依次是水星(0.99)、金星(0.95)、火星(0.71)、海王星(0.31)、冥王星(0.25)、天王星(0.23)、木星(0.23)、土星(0.11)。
(2)九大行星中地球星的質量恰處在樞紐地位。假定地球星的質量為1,一側小於地球星質量;另一側大於地球星質量。比1小的是金星(0.815)、火星(0.107)、水星(0.055)及冥王星(0.002);比1大的是木星(317.83)、土星(95.16)、海王星(17.20)及天王星(14.50)。
(3)如果有人在太空中持望遠鏡看地球星,他會發現地球星有大氣層、海洋、陸地和一顆衛星。地球星的反照率是39%,反照率最大的地區是南極冰蓋,可達50%。大氣層內有雲層,分布很密,且多變化。冬季內,北極極冠可擴大到北緯50°;夏季可退到北緯70°。南極極冠冬夏很少變化,這是由於南極冰蓋周圍全是海水,水溫變化很微的緣故。
再仔細看,可以看到地球星赤道部由於離心力較強而向外膨脹。地球星有自轉,赤道部就必須膨脹;否則,大洋表麵在赤道處必然升起一道水牆,所形成的能量全部來自離心力。因為地殼尚非太硬,赤道部地殼上升,海水未收到離心力的能,就不會出現水牆。然而月球、太陽兩天體對於地球星膨脹的赤道部也有引力,結果出現“歲差”。如果仔細看,歲差也分兩種:(A)日月歲差。太陽和月球的共同引力可使春分點及秋分點向西退;(B)行星歲差。行星的引力作用可以改變赤道麵與黃道麵之間的交角。
再仔細看,還可以看到地球星的體積隻有太陽的130萬分之一,質量隻及太陽的33萬分之一,金屬元素遠比太陽恒星豐富。月球和地球很象雙星。月球與地球環繞它們的共同“質心’。因為兩者質量相差很大,月球隻有地球星的1.25%,不能列入雙星之類。“地月係質量中心”(centerofmassoftheearth-moonsystem)在地麵以下1650公裏處,距地心為4728公裏。這質量中心在地幔以內,而非地麵以外,不合雙星標準。他又測知地球星赤道半徑為6378公裏,極半徑為6356公裏。地球星具有扁球體形狀。
地球星為什麼沒有光環小行星軌道以內,火、地、金、水四行星即類地行星、內行星,都沒有光環;小行星軌道以外,木、土、天王、海王即類木行星、外行星,卻都有光環,其中以土星的光環為最大、最多也最美,它在望遠鏡裏的形象似美女頸上的多串項鏈,十分美麗。九大行星中冥王星太小,又太遠,有無光環,目前不知。事情為什麼這麼湊巧?又為什麼地球星沒有光環?
作為光環的物質是宇宙塵、石塊、冰塊,體積都不大。這些物質原來散布在太陽係行星際之間,有些繞著太陽恒星公轉,有些繞著行星又跟著行星進行公轉。當它接近行星時,遇到強大的行星引力,就向行星表麵接近。當行星赤道引力較弱時,它們在行星表麵赤道上方緩慢地下降,降落的速度異常的微小,使人覺察不出。赤道上空兩側的石塊所受到的行星表麵引力較大,老早就被引落,成為行星表麵上物質。因此,光環出現的位置必在行星赤道麵的上空,排成切麵式的環狀物。地球星赤道上空無光環,因為它的密度特大而又扁率(flattening)特小,其他類地行星也同樣由於這種原因而無光環。除冥王星外,其他八大行星密度與扁率列表如下。
(一)密度(克/厘米3)
類地行星密度類木行星密度
水星5.45木星1.33
金星5.26土星0.70
地球星5.52天王星1.24
火星3.94海王星1.66
(二)扁率
類地行星扁率類木行星扁率
水星0.0木星0.061
金星0.0土星0.109
地球星0.0034天王星0.03
火星0.005海王星0.03
這說明類木行星扁率大,赤道部膨脹加大,使赤道部上空引力小於赤道兩側引力,因而保存了光環。
太陽恒星有龐大的日冕,包括太陽風在內,充滿整個太陽係。是否太陽也有一個光環呢?我們個人想法,太陽恒星也該有一道光環,是球形的。將來有新儀器可能望見它。現在有了這些新認識,可以繼續去認識宇宙空間的“大”。
地球星怎樣開始層化地球星如果縮小,類似一個地球儀大小,必是一個渾圓球形的大石塊。如果到野外視察,地麵上由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淵高差可達20公裏。這圓石頭表麵有兩個隆起區:一是歐亞非大陸台地;另一是南北美洲及南極洲大陸台地。又有兩個大窪槽:一是太平洋窪槽;另一是大西洋窪槽。此外,尚有一些小隆起及小窪槽
太陽係行星際空間內,不僅有太陽風,還有豐富的宇宙塵、流星體、隕石、隕冰、隕鐵。這些都是構成地球星的材料。
太空內微細的流星體叫做質點。引力較大的質點先成為一個引力中心,然後由這個引力中心連續吸收其他宇宙塵,成為較大的質點。這就是地球星幼小時期的開始。地球星在銀河星係內隻是一片星雲的質點。
地球星中心剛開始時很冷,後來接受高壓才熱起來。往日西方科學家假定地球星中心是熾熱的,核心熱,地表也熱,裏外都是熱的。西方科學家的解釋並未通過實驗,當然是假設的,可是竟有許多人相信。我們認為地球星開始成立的時候,它的中心是冷的。這假說可能無人能接受,但它有充分的理由。理由盡管充足,但未通過實驗,也不能成立。這些假說可能導致更進一步的假說,或更正確的理論。這是假說的真實價值。因此,請讀者不要輕視,我們要寫出許多假說。
西方科學家認為地球星曾是一顆熾熱的星,冷了後,地殼開始收縮,才出現橫壓力,地殼表麵受橫壓力而出現大褶皺、大斷層、大翹曲、大地窪、大開裂等現象。通過實地考察,這些說法與實際演變不全符合。因為地殼變冷並非一下子冷起來,不是立即冷下來,而是漸漸地冷的。地殼進行收縮,也是漸漸地收縮,不是一下子翹曲,一下子褶皺,一下子又出現大斷層。一條褶皺性大山脈的出現,可能要經過一千萬年的長時間。由寒武紀到現在,時間約有6億年之久,大規模造山運動卻隻有四次,與漫長的地質年代不成比例。有人說,造山運動與板塊運動假說有關係。板塊運動假說近年來已成為正確的理論,因為板塊運動可通過觀察而證實。我們認為板塊運動可以說明大山脈的成因,但不能說明地球星的成因。